:::主要內容區

安全永續,轉型強本 農糧施政回顧與展望

                                                                文/農糧署 曾淑汾

壹、前言

  農糧產業占整體農業產值的48.9%,向為社會安定之根本,關係到全民食的健康、農民收益的安定,也關係到國土環境生態的維護,其發展的良窳攸關國家未來的永續發展。過去一年(105年)因應內外環境的嚴峻挑戰,包括農業從業人員老化、農業勞動力短缺、氣候變遷情形加劇(年初即有霸王級寒流,造成嚴重的寒害問題,年中以後又陸續受到多個強颱襲擊,造成嚴重減產問題)、國際貿易情勢變化(TPP雖完成簽署但因美國政局變化而未能順利生效,以及臺灣與中國大陸貿易情勢的改變)、食安議題受關注等,農糧產業施政作了許多關鍵的轉變,政府依據創新、就業、分配及永續的施政藍圖,以「建立農業新典範」、「建構農業安全體系」、「提升農業行銷能力」3大推動主軸,研訂多項創新與革新的施政措施,106年將擴大辦理,俾於短期內展現成效,帶動產業發展,本文就相關施政重點進行說明。

貳、農糧產業新施政重點

一、調整保價收購與休耕補貼為對地綠色給付

  現行稻穀收購和休耕及轉作補貼每年支出金額約200億元,然稻米產業競爭力卻因缺乏生產優質好米的誘因無法提升。為鼓勵農民生產及販售優質稻穀,爭取好價格,又兼顧保障基本收入,105年第2期作先於6鄉鎮試辦直接給付,每公頃給付1萬元,提供農民除繳交公糧外的一個新選擇。107年起更拓展到20個鄉鎮,經考量稻作生產蘊含之環境多功能性,及繳交公糧與銷售市場價差,給付金額提高至每公頃1萬5,000元(含稻作直接給付1萬3,500元及稻米集團產區契作獎勵1,500元),對於非契作而申辦直接給付之農民,倘收穫時有銷售困難者,仍可變更為繳交公糧,權益完全不受損。未來將依據試辦結果於農地農用前提下進一步規劃環境綠色給付措施。

二、穩定農民收益實施農業保險

  有鑒於近來氣候變遷影響,天然災害發生之強度及頻度不斷增加,農業生產風險提高,為保障農友收益,及導引農民考量風險管理概念,政府陸續規劃有農作物、農業設施及收入等類型農業保險,提供部分保費之補貼。105年已擴大試辦梨天然災害保險,106年起再增加試辦芒果天然災害作物保險及釋迦收入保險,並將規劃水稻及農業設施保險,預計4年達到已開辦保險項目之投保覆蓋率6成。

三、推廣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

  為維護農業生產環境,促進資源永續利用,鼓勵農民減少化學資材的使用,營造生態平衡而安全的生產模式,目前刻進行有機農業法立法,並透過驗證輔導、產品行銷推廣、導入有機產品到學校午餐等,全面提升有機農業面積。未來亦將結合直接給付制度,以堆疊式方式設計相關的環境補貼制度,擴大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面積,促進人、環境、食物、生態的平衡,106年有機及友善環境的面積,將由目前的6千餘公頃,增加為1萬公頃,並設定2020年面積達1.5萬公頃。

四、提升糧食安全

  為確保國人糧食來源的安全,農糧產業的施政,不僅著眼於提升國內的糧食自給率,增加替代進口作物的種植,亦同時考量供給面的優質性、安全性與穩定性,及透過食農教育、地產地消、結合學校午餐等需求面的帶動。

(一)推動大糧倉計畫以發展國產雜糧產業

  我國雜糧年進口量高達800萬公噸,而國產雜糧產量僅49萬公噸,占進口量之6%,然雜糧生產有可機械化及具臺灣特色等優點,可替代部分稻作生產面積,爰105年起推動大糧倉計畫,結合雜糧集團產區,投入各項經費與技術,協助農友購置田間生產機具、建置區域型理集貨與乾燥中心,並媒合後端加工與行銷通路,以契銷帶動契作生產,建構完整產銷供應鏈體系。目標為2020年雜糧生產面積達10萬公頃(增加3萬公頃),創造產值180億元。

  在銷售端則加強推廣國產雜糧在地、新鮮、非基改及健康養生的特色,及開發多樣化產品,吸引消費者的眼光。105年辦理的「全國農村特色米榖雜糧烘焙產品競賽」與「米榖雜糧精品展銷會」,特別結合烘焙產業,嚴選精品進行人氣王網路票選,並於實體店舖及網路宅配通路販售,成功地吸引許多通路商、食品工廠及國外經銷商至展銷會找尋優質原料及商品,產業效益持續發酵。此外,農糧署亦首度與業者合作,開發純國產大豆及黑豆製成的豆奶常溫利樂包,創造新的流行趨勢,以帶動前端生產,提高糧食自給率。

(二)穩定蔬果供應

  有鑒於105年莫蘭蒂、梅姬等颱風及連續豪雨造成逾1萬1,000公頃蔬菜受損,及2,488公頃農業設施損害,引發嚴重的蔬果價格波動問題,為解決類此大型天災造成的生產供應問題,特別訂定了8大因應措施,防範蔬果價格波動:

  1. 整合氣象、產銷資訊系統:精進跨系統整合作業,串接蔬果產銷相關資訊,充分揭露產銷資訊。
  2. 建立颱風前緊急進口機制:透過滾動式倉貯辦理單位,促請上游貿易公司加強進口,以利調配。
  3. 擴大滾動式倉貯數量與改進設備:提高甘藍、結球白菜倉貯量至3,000公噸,並增加胡蘿蔔等根莖類品項600公噸,5年內再增加滾動式倉貯冷藏庫面積2,500坪。
  4. 建立根莖類蔬菜安全庫存:根莖類蔬菜庫存量不足時輔導農民團體於8月前進口足額數量。
  5. 擴大辦理平價蔬菜供應據點:於颱風前透過大臺北地區5大通路系統,設置平價蔬菜專區,供應甘藍、結球白菜及洋蔥等蔬菜。
  6. 輔導興設結構加強型生產設施:溫網室設施之補助比例提升為1/2,強固型每公頃最高補助550萬元,5年內輔導農戶增設結構加強之溫網室設施2,000公頃,全面提升作物防災效能,以利穩定供貨。
  7. 配合各部會查價工作:自海上颱風警報發布當日,即查訪果菜批發市場蔬菜價格及進口業者報關成本之合理性,倘發現有壟斷、操縱價格等情事,依農產品市場交易法查處。
  8. 組成天災專案小組:於每次可能的災害前成立專案小組,執行標準程序及全面盤點因應措施之有效性。

(三)引進新型農機,加速農業機械化及紓緩缺工問題,穩定生產

  為加速推動國內農糧產業機械化,105年起辦理「輔導引進省工農業機械設備示範推廣計畫」,補助購機價格2/3,鼓勵業者自行引進農糧產業適用且國內尚無產製之國外商品化農機,每臺最高補助600萬元。引進之農機經測試適合國內產業使用即辦理示範推廣,以減少人力投入成本,紓緩國內農業缺工問題,使作物生產不因人力問題造成影響。同時藉由引進國外農機產品之創意,亦能激勵國內業者改良開發,拓展國際市場。

五、確保農產品安全

(一)執行食安五環加強抽驗

  為落實源頭管理,保障消費者食的安全,在產至銷各環節均進行嚴格把關,加強農藥殘留之抽驗,對於高風險性產品(如非驗證農產品與連續採收蔬果等)查驗頻率增加10倍,而一般的抽驗則提高為2倍量。105年9月1日開學起增加學校午餐之生鮮蔬果食材農藥殘留抽驗,有效提升學校與食材供應商對供貨產品安全的重視,不合格率逐月降低,106年抽驗件數更將擴大為3,000件,期藉由提升抽驗強度,喚起所有生產者對安全防治的重視。

(二)建立消費者可信任標章制度

  為強化生產者自主管理及資訊揭露的責任,除推動有機、產銷履歷認證、吉園圃標章及產銷追溯制度外,未來將更進一步升級,輔導使用吉園圃、QR-code之農友轉型升級使用產銷履歷,而已有產銷履歷者,協助其與國際Global G.A.P. 接軌,提升安全強度。

(三)加強學校午餐國產4章1Q食材供應

  105年起首推學校午餐導入有機與4章1Q(吉園圃、CAS有機、產銷履歷、CAS優良農產品4大標章,及QR-Code可追溯農產品)政策,106學年度再進一步於學校午餐供應契約中強制規範食材的供應要件。為協助該項政策之實施,於供貨端另協助建置食材集貨、截切、配送體系,穩定供應中央廚房大量食材所需,或媒合在地農場直供。如此,不僅可照顧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健康,也可藉由需求端的要求,督促生產端生產符合規格產品,進而全面提升農產品生產之安全性。

六、拓展農產品內外銷多元通路

(一)建構農產品現代化物流及交易體系

  運銷效率影響產品的品質與新鮮,目前部分地方市場較為老舊且無效率,將輔導整合發展為智慧化批發市場,全面採行電子化拍賣,擴大農產物流服務功能,至2018年預計完成2處現代化批發市場遷擴建,至2020年增建4處產地農產品物流中心。

(二)強化地產地消

  地產地消概念之推行,為確保國內產業發展的重要利器,除在環境上具有降低碳排放的功能,藉由消費者對國產農糧產品的認識與認同,與增加購買意願,可激勵農友生產優質、安全的產品,避免受到外來產品貿易的衝擊。因此,政府透過各類消費地展售、推廣行銷活動、農夫市集與農民直銷站、農業體驗等,大力推廣地產地消理念。

  以臺北希望廣場為例,已成為產地農民直銷通路、大臺北地區消費者認識及採購來自全國各地生產最新鮮、安全、優質多元的當季農產品之管道,105年有3,000多名農友前來參加展售,50萬人次以上消費者前來採購,該廣場106年度更將擴大規劃於平常日朝國際市集及觀光優質據點方向發展,成為臺灣特色產品之國際行銷平臺。

(三)推動新南向農業

  國內各項農糧作物普遍有經營規模較小導致不易進行調節生產、管理成本過高、及產銷設施(備)與集貨物流體系升級改善意願低落等問題,為發展具競爭型產業,並分散外銷市場風險,配合新南向政策,農糧產業選定具外銷潛力產品,如熱帶水果、結球萵苣、青花菜、環控菇類、果乾、加工品、茶葉與茶食文化、蔬菜雜交種子、設施產業、生物肥料等,透過在新南向國家的市場開拓、投資和整廠輸出,延伸內需市場,帶動國內產業規模的擴張,同時藉以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七、提高農業附加價值

  農產品加工有利於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並具有調節產銷,及突破貿易檢疫障礙之功效。然過於小型之自產加工,常因技術、安全衛生、產量不穩定等問題,發展受限。有鑒於此,將強化區域的整合,輔導農民團體與產銷班、農民進行結盟,設置區域型農產品加工場(廠),推動契約生產,並藉由改善冷藏(凍)庫、加工設施(備)、提升加工技術與安全管控制度、建立區域型集貨處理中心、拓展產品通路與市場等,以擴大規模,進而發揮協助小農產品代工及發揮產銷調節功能。106年規劃設置10處區域型加工場(廠),4年內將完成20場的建置。

參、結語

  農糧政策之變革與創新,需長期的努力,始能顯現成效。本(106)年承上一(105)年擬定的新方向,在「建立兼顧保障農民、農業發展及環境永續新典範」;「穩定糧食供應、提升農產品品質、確保農產安全與消費者安心」;「加強行銷推廣,促使農業成為獲利、永續發展產業」等3大主軸架構下,已開始推動強本革新政策,突破多年來稻穀保價收購的思維,往結合環境友善的綠色直接給付方向邁進;開始試辦討論多年的農作物災害與收入保險;強化生產穩定措施,導入強固型設施生產與輔導制度;並結合消費端與食農教育,推動學校午餐全面採用4章1Q國產食材;發展新南向,延伸內需市場,以擴大國內農業產銷規模等。期望結合各界的努力,從連接在地為出發點,到連結國際,進而連結美好的農糧產業未來。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1-16:7,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