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永續林業•生態臺灣 林務施政回顧與展望

文圖/林務局 林華慶

壹、前言

  聯合國森林論壇(United Nation Forum on Forests, UNFF),於2015年第十一屆聯合國森林論壇訂定4項全球森林目標,明確指出未來森林優先發展專案,包括透過保護、恢復、造林和再造林等彌補森林損失及加強防止森林退化之努力;改善依靠森林生活者的生計;大幅增加各國森林保護區、永續森林經營區及永續森林產品;以及增加新的永續性森林經營資源。

  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也研擬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除了將「地球限度」的概念植入,明確的涵蓋永續發展「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面向,同時也強調必須務實討論氣候問題、地球限度及和平、公正與包容彼此間交互關係。

  檢視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臺灣林業除了持續推動森林資源保育、生物多樣性外,發揮森林生態系永續服務價值,與關照依賴森林生活者的生計,實乃同樣重要的課題。

貳、永續林業政策推動重點

一、森林妥善經營,資源永續利用

  面對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威脅,國際社會極為關注天然林消失及其伴隨的生物多樣性損失,APEC林業部長會議亦強調人工林經營之重要性,未來木材利用終將以人工林為主。應此趨勢,國際間勢必對木材貿易採行更嚴格之管制,對高度仰賴木材進口的我國民生需求與相關產業將造成影響;臺灣人工林約占森林總面積的20%,惟其經濟效益並未能適度發揮,且長期以來過度仰賴進口木竹材的結果,使得國內木竹材產業凋零、生產成本高漲,如此惡性循環下,經營條件正逐步喪失。茲提出臺灣人工林未來的經營發展策略如下:

(一)提升我國木材自給率,促進林產業發展

  臺灣每年進口木材約600萬立方公尺,其中國產材僅約3-6萬立方公尺,不及年消費量之1%,為林業資源永續利用,避免未來國際貿易管制衝擊,減少運輸碳哩程,本土人工林木材資源之合理利用必須啟動。

  我國人工林面積約44萬公頃,其中屬生產性之人工林約27萬公頃。而位於國有林林木經營區內之生產性人工林面積計11萬6千公頃,蓄積約1,558萬立方公尺,為國有林未來可規劃木材生產之重點區域。另國有林以外地區的公、私有林,自86年起歷年來參與獎勵造林政策將屆滿20年之獎勵造林地有11,683公頃,都是未來可發展的潛力地區。

(二)人工經營符合FSC準則

  為使森林永續經營標準化,(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國際性非政府組織)仿效ISO系統,以第三方來驗證森林經營的績效,確認森林的經營能達成環境保護、經濟可行及社會公平。導入森林認證與木材合法性驗證,將使國產材在國內國外市場皆具備足夠競爭力。

林務局將就私有林及國有林,發展不同經營方略:

1. 私有林以振興山村經濟為原則,加強輔導
(1) 即將屆滿20年之獎勵造林地,結合林業生產合作社,並進行森林經營示範作業。
(2) 未達伐期齡者,輔導繼續撫育林木或生態旅遊等精緻經營模式。
(3) 輔導林農成立林業生產合作社,協助媒合林產加工業,建構完整產業鏈。
(4) 鼓勵並補助私有林申請FSC認證,及整備友善環境及高效能生產設施系統。

2. 國有人工林疏伐撫育,建構健康森林兼生產木材:
(1) 以建造健康及品質之森林為考量,加強疏伐撫育作業。
(2) 以「森林生態系經營」之尺度,妥適規劃林木經營區範圍,釐訂林木採伐計畫,健全既有林道網絡。
(3) 發展符合本土需求之作業技術體系,降低生產費用及對生態環境衝擊。
(4) 制訂符合我國國情與環境條件之「臺灣森林永續經營準則與指標」,與國際標準接軌。

(三)國產材生產規劃與市場開拓

1. 材種與材積調查,規劃生產期程:

  掌握人工林資訊,是推動合理化經營的重要關鍵。林務局已展開國有林人工林清查作業,公私有人工林經由輔導林主成立林業合作社,研擬經營計畫,進行長期、持續性資源調查,規劃生產作業地點及期程,穩定生產量能。

2. 協助供需媒合,鞏固產業鏈

  林農長期未採伐生產亦不了解市場需求,將協助媒合國內木質建材、紙漿、菇蕈等產業,連結生產、運銷與加工之上、中、下游產業鏈,提升產業發展。

3. 創造需求,開拓市場

  有系統開發造林樹種全材利用技術,創新產業價值。訂定優良農產品等創新林產品品質標準,與輔導優良農產品林產品項目之驗、認證,並加強驗證管理及推廣。配合建立國產材原產地證明文件核發制度,協助業者建立並行銷國產品牌。

(四)抑止非法木材進口,重整市場秩序

  因應非法砍伐,近年來歐美各國已紛紛訂定法規管制木材貿易,據研究,臺灣進口之木質材料,有部分疑似非法來源,且主要進口國多屬非法木材高風險地區,亟須積極因應。

  我國目前已規劃建立國產木竹材產地證明制度及溯源體系,作為驗證木竹材合法來源之依據。未來配合推廣國產材運用及使用符合永續森林認證之木材及其加工品,期能減少非法木材之輸入。

(五)森林副產物經營

  人工林之經營係以森林主產物收穫為主要目標,林務局將於兼顧林農生計並符合森林永續經營之原則,就已成熟之林下經濟技術體系如段木香菇或林下養蜂等,研擬相關法制規範,並建構與原住民社區共存共生之森林經營模式,輔導依法採取森林資源。

(六)改善林地違規超限利用,回復森林生態系服務

  因林產業處於停滯狀態,早年營造之人工林多呈現不健康狀態;且林業收入回收時期長,致使營林意願低落,易轉為農作或其他違規及超限利用。藉由推動人工林主副產物經營,提高國內木材需求與副產物附加價值,促使原違規使用之林地回歸林業經營,可收國土保安、增加森林碳匯、恢復森林生態系服務之綜效。

二、發展國家森林永續旅遊軸帶計畫

  臺灣森林資源型態多元,目前全國共計建置開放24處森林遊樂區、3處平地森林園區、154條自然步道路線、4處林業文化園區、8處自然教育中心,每年提供優質的遊憩體驗達700萬之服務人次。本局將在既有基礎上,以全新的思維,結合生態、歷史文化及公私部門資源,推動空間整體概念,發展永續旅遊軸帶及旅遊網。

(一)規劃發展國際級永續旅遊新軸帶

  整合國家森林遊樂區、步道系統、林業軌道設施、林業文化園區、平地森林園區等綠點、綠道基礎,結合低碳運具及創新技術,設置北部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到太平山、中部東勢文化園區到大雪山、南部鰲鼓到阿里山等3條永續旅遊新軸帶,形成完整的國家生態旅遊綠網,結合網絡周邊的部落、社區,活絡地方社區產業,發展不同類型的低碳生態旅遊行程,促進地方綠色經濟產業,與在地居民、遊客共享森林生態服務價值的惠益。

(二)創新發展森林療癒功能

  隨著全球都市化,在高度壓力的現代社會中,如何利用森林環境使人們回歸大自然、釋放壓力,成為森林受到關注的新功能目標。藉由調查森林療癒基礎資料,結合長照政策,跨域導入醫療、心理專業團隊,導入成功經驗,推廣森林療癒體驗活動,增益當代民眾綠色福祉。

(三)建構森林育樂新服務品質

  整合林務局各遊憩場域,連結教育部12年國教相關政策內容,精進戶外教育品質,建構森林環境教育及永續林業解說系統,引領民眾走出戶外,認識林業,使人們傾向關懷環境、實踐友善環境的行為。

參、架構國土生態綠網,深化里山倡議

  臺灣目前95處各類型保護區域約占臺灣陸域面積19.19%,而森林生態系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生態系,更以11個不同型態的自然保護區域串聯起「中央山脈保育軸」,受到完善的保護。惟在這個保育軸帶周邊同樣具有生物多樣性熱點價值的淺山區域尚未受到應有的關注,而在各類自然保護區域周邊的農田,具有串聯各保護區的生態廊道功能,是臺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關鍵。

  里山倡議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林務局將藉由里山倡議的概念,由政府與民間協力,建構整體的國土生態保育綠網。相關策略如下:

一、擴大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保育軸保護效應

  中央山脈國有林事業區外的淺山地區,將結合社區,以友善生產保全里山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針對北海岸地區,為保存具有生態、景觀與文化保存價值之珍貴水梯田與埤塘等,將以大屯山、七星山系為軸線,連接三芝、石門、金山、萬里等水梯田、溪流,與鄰近國有林、保安林及自然保護區域。另以雪山山脈北端及蘭陽平原為基點,連接野生動物保護區周遭附近農田,推廣友善生產,與社區協力,營造里山地景;東部海岸山脈東側之水梯田濕地環境,將以「社區保育區」為概念,推動原住民傳統智慧之生產環境,展現原住民「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之里山里海地景;另在花東縱谷,將以平地造林為基礎,並以生態造林方式,建置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間之生態廊道。

二、串聯西南沿海濕地生態,並以既有海岸保安林為基礎,進行生態造林,建構西海岸生態保育軸

  中央山脈保育軸之外的保護區,大部分位於海岸、河口濕地,從宜蘭無尾港、新北市挖仔尾、新竹香山、臺中高美、彰化大城,到嘉義鰲鼓、臺南四草、七股,這些保護區呈現不連續分布,如能輔導周邊的農田和魚塭,轉型友善生產,即能擴大保護區之效益,並形成保護區間之生態廊道。

  西海岸保安林具有重要的生態綠廊功能,卻因道路、聚落呈現零散、不連續的狀態,未來將透過與縣市政府合作,結合沿岸濕地及加強生態造林,形成更完整的西海岸生態廊道,發揮生態保育軸帶功能。

  臺灣中西部則應加強保安林、公有地之生態造林,連結交通道路兩側綠帶及農田水圳網絡,建立友善生態通道,減少路殺;於南部輔導農地轉型友善生產,建造本土樹種複層林,營造原生物種棲地,並發展森林養蜂等林下經濟,提高營林誘因。

三、以東西向河川及生態造林綠帶連結中央山脈與東西海岸保育軸,編織綠色生態網絡

  於西部結合東西向快速道路或橫向公速公路之綠帶、河川及農田水圳等,建置串聯中央山脈與西海岸間之生態廊道;於東部運用大農大富平地造林區域,藉由生態造林改善林相,建置串聯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之生態廊道,如此一來形成國土最堅強的綠色安全網絡。

四、實踐臺灣「里山倡議」,推動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創新

  臺灣地狹人稠,為保全由公、私有地構築的生態保育地景,必須與民間、社區協力合作,共同推動友善生產及生態系服務給付,並推廣綠色保育標章,營造友善、融入社區文化與參與之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創新生態系服務價值,提升綠色產業效益,落實「里山倡議」精神。

肆、結語

  展望世界趨勢,林業經營應在顧及自然生態保育與國土保安前提下,合理並多元利用森林資源,追求民生福祉之極大值,發展兼顧生產、生活及生態的「永續林業」,進一步落實保育與環保的理念,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多樣性的永續發展,實踐臺灣整體世代的責任,是對世界應盡的公民義務,也是林務局未來努力的目標。

此表由csrone永續報告平台翻譯製作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1-16:1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