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新農業」拚2020年友善耕作面積達15,000公頃

文/編輯部 趙敏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於105年12月8日宣示「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希望臺灣農業發展能達到永續環境、提升農民收入和吸引青年農民回流農村。他特別著墨友善耕作,將持續試辦對地綠色給付,確保農地農用和提升稻米品質,並促進友善農業發展,預計至2020年底,達到友善耕作面積15,000公頃。

對地綠色給付確保農地農用,提升稻米產業競爭力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計畫的最終目標是要幫農民增加收益,也讓消費者買到安全的農產品。因此,農委會改變思考邏輯,從以往生產面出發的消極補助,轉向從需求端增加農民收益,往強本革新的方向邁進。他說,「強本指的是做好基礎工作,例如建立行銷通路的物流體系和沼氣發電,創新則包括推動對地綠色給付和農業保險。」

  現行稻穀保價收購和休耕每年政府支出超過200億元,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林麗芳說,在保價收購制度下,農民種稻繳公糧的量愈多,領到的錢愈多,導致生產「重量不重質」,增加糧倉負擔。

  林麗芳進一步解釋,改成直接給付後,農民除了領到給付金額,自行銷售農糧署推薦種植的特色優良米種,還可增加另一筆收益,不僅提升稻米品質,又減少糧倉負擔,達到多贏局面。

  「對地綠色給付最重要的精神在於,如果農地農用,就給一筆補償金額,未來我們也會搭配國土計畫盤點農地。」陳吉仲說,105年第2期作已在全國6個地區試辦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制,106年第1期作將擴大到20個地區試辦,給付金額度提高,最高每公頃可領15,000元。如果試辦成效良好,107年將全臺試辦。

  曹啟鴻也表示,推動對地綠色給付與增加友善耕作面積有連帶關係,稻米直接給付可提升農民收入、減少政府支出,省下來的錢還可用來做有機和友善農業環境補貼,是好的循環。

加速推動農業保險,穩定農民收益

  除了試辦稻作直接給付可保障農民收益之外,臺灣天災頻繁加上近年氣候變遷,農民經常要看天吃飯,推動農業保險也能穩定農民收益。陳吉仲說,上個月由農金局舉辦農業保險法草案公聽會,有7、8家保險業者到場參與,希望立法院下個會期將農業保險法草案送請立法院審議,逐步推動農業保險。

  陳吉仲也提到,目前輔導處已推動梨和芒果的保險,106年將試辦稻米、農業設施和釋迦收入保險,藉由保險機制分散風險、提高保障和穩定農民收入。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1-16: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