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臺東「原食文化」之創意野餐盒開發介紹
文圖/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吳菁菁、林書帆
臺東縣為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市,擁有豐富的原住民文化,許多原鄉部落保存有許多具特色且營養豐富適合組成風味餐的作物,如小米、樹豆、臺灣藜等,均具開發利用潛力。另臺東風景優美、生活步調悠閒,許多著名景點非常適合進行野餐活動,如池上鄉就有民宿業者推出田間午茶,十分受到遊客歡迎。為使料理研發能進一步與地方產業結合,本文將介紹數種由臺東在地業者所研發之野餐盒,讓造訪臺東的遊客除了能飽覽美麗風光,也能透過品嚐在地食材,體會當地的原食文化。
在地食材,展現獨特飲食文化
本文所介紹的野餐盒創意料理,皆以洛神葵、小米、樹豆、臺灣藜、赤道櫻草、白花馬齒莧、巴參菜為主要食材(圖1、圖2),包含三種點心及一種飲品,各野餐盒特色詳述如下:
●充滿味覺與視覺大驚喜的原民風味野餐盒
來自太麻里鄉多良村查拉密部落,該部落以排灣族為主,除以木工藝品聞名,也設置部落廚房為旅客提供簡易的餐點。「守護下的美味-查拉密野餐盒」(圖3)內容包括山豬肉口袋餅、Lin Lin(蝸牛)盅、小米甜心餅乾及月桃洛神茶。山豬肉、月桃葉、蝸牛皆取自部落森林,餐點的製作充分展現承襲自先人的山林智慧。取名為「守護下的美味」,是源於排灣族的重要意象──「雄鷹」,族人將之視為部落守護者,保護農作免於鳥害。
●大米+小米的好滋味野餐盒
成功鎮農會的田媽媽台11線花田料理餐館的「美山.花海.Health」野餐盒(圖4),則是主打臺東東海岸的新鮮漁獲,包括小米旗魚飯糰、鬼頭刀魚排裹紅藜等,並將樹豆做成銅鑼燒內餡及樹豆圓甜湯,創意及巧思令人眼睛一亮的。臺東地區農會「青春野餐日記」(圖5)則將蜜香紅茶粉拌入生巧克力,再搭配洛神花蜜餞,營造出青春酸甜微苦的滋味,令人多所回味。值得一提的還有長濱鄉農會「Fun愛鬥陣同齊來呷」,極具創意巧思地以全米米吐司及添加米穀粉的米麵包為食材,顛覆一般人對野餐盒的認知。池上鄉農會的田媽媽池農養生美食餐坊「米樂糰野餐盒」,則完全以米食製作出不同口味的飯糰及麻糬,也算為增加本土米食消費盡一份心力(圖6)。
●族群大融合的縱谷鄉村風野餐盒
臺東的特色餐飲來自不同族群文化,彼此激盪出火花。從內涵已充分體現族群融合的特徵。如關山鎮農會的「鄉村風」野餐盒(圖7),研發者來自臺灣南部盛產花生及甘藷的鄉鎮,這兩種作物代表其難忘的童年回憶,因此將花生、甘藷與臺東的樹豆、臺灣藜及洛神葵結合,製作出「堅果豆豆塔」及「紅藜小米薯泥花」,就像回到童年時光,滿載著童年滋味,充分展現對食物難以割捨的情感。
●十足野趣風的熱氣球野餐盒
鹿野地區農會的田媽媽正一茶園餐坊所製作的「茶香柿家」野餐盒(圖8),則結合了客家文化與臺東特色。作品「米藜一家親」乍看是原住民的阿拜,內餡卻是使用客家烹調方式;「花莧好柿」使用苗栗的柿餅搭配白花馬齒莧沙拉,再淋上洛神葵醬汁;甜點「洛神蘋香玫瑰塔」,加上最能代表鹿野的紅烏龍所做成的紅烏龍茶凍飲,這份清爽開胃的餐點,非常適合全家人在夏天到鹿野看熱氣球時一同分享。
創新餐飲主題,帶動休閒風潮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近年結合在地餐飲業者,以「食材旅行」為主題的「農遊花東~尋寶好食光」活動,吸引遊客來到花東地區休閒旅遊,締造可觀的產值。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延續以在地食材為主角,健康養生為前提,結合觀光旅遊元素,創新餐飲主題推出臺東區野餐盒系列產品,鼓勵轄內田媽媽班、休閒農業區業者及餐旅業者,發揮創意料理潛能,形塑出獨一無二屬於臺東特色餐點與飲食文化,期能運用在地食材,增加業者菜色獨特性,積極推廣在地有機食材,同時促進地方休閒產業發展。
結語
臺東農改場本於「原生特色」、「早熟豐產」、「有機樂活」的核心技術,長期致力於推廣原生蔬菜及原民作物的應用,藉由辦理烹飪競賽及出版食譜等相關活動,提升大眾對這些食材的接受度。本文所介紹的野餐盒創意料理為105年6月22日所辦理之「臺東區野餐盒競賽」成果,除展現業者巧思,亦兼顧食用的方便性、不占空間等因素,日後將由臺東場彙整成食譜出版,提供地區旅遊、餐飲或民宿業者參考運用,讓臺東地區的休閒農場、餐飲業者,未來能提供遊客另一種不一樣的「原食文化」用餐體驗。
圖1. 臺東特色作物小米、樹豆、臺灣藜與洛神葵
圖2. 原生蔬菜赤道櫻草、白花馬齒莧、巴參菜
圖3. 太麻里查拉密家政班「守護下的美味」野餐盒
圖4. 成功鎮農會田媽媽台11線花田料理餐館「美山、花海、health」野餐盒
圖5. 臺東地區農會「青春野餐日記」野餐盒
圖6. 池農養生餐坊及長濱鄉農會分別以米食為主所製作的「米樂糰野餐盒」(左)及
「Fun愛鬥陣同齊來呷」(右)
圖7. 關山鎮農會的「鄉村風」野餐盒
圖8. 鹿野地區農會田媽媽正一茶園「茶香柿家」野餐盒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
![]() |
106-01-16: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