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建立機能農業經濟模式,發展年輕化的樂活農村

文圖/農業試驗所 李雅琳

  民以食為天,然而臺灣農業發展正面臨著困境!主因是農家所得顯著低於非農家所得,其次,是我國固有的土地繼承制度(兄弟分家、土地面積逐代分割歸屬),使個人擁有的耕地規模趨於狹小,導致規模不經濟的不利因素,使農村青年勞動力外移、農村人口老化,同時也出現許多隔代教養的社會問題。為解決自有耕地面積小的缺點,政府推動「小地主大專業農」政策,輔導無力或無意耕作的農民或地主,將自有土地長期出租或出售給有意願擴大農場經營規模的農業經營者,促進農業勞動結構年輕化;如此,確實有稍微改善、鼓勵了部分青年入農,但是仍無法提振整體農業體質,因為農業所得不如從事其他行業的收入。然而,從事農業者,因為農作物生產週期長,又必須與天候及環境和諧共生,所以容易養成步調緩慢、樂天知命的性格,是工商社會下承受高壓職場者的職涯出口,可以藉此喘息與重生!

  此外,政府運用輔導、政策或法令介入調整,可以從軟體 (農業知識專業培訓) 及硬體 (導入省工省時的農機具) 改善農業生產系統,配合運用能提高農業價值與產值的經濟模式,增加農業生產者的收入,預期方能根本解決問題! 地球人口已經超過70億人,拜科技醫療進步,人民年齡分布高齡化,是世界各國遲早面臨的問題,提高人民健康,以及降低高齡者醫療支出,就是增加國家競爭力以及減少經濟負擔的關鍵策略。攝取機能性產品,已經被證實可以有效減少醫療支出(Smart Prevention – Health Care Cost Savings Resulting from the Targeted Use of Dietary Supplements, 2013),所以許多先進國家已將發展保健/健康食品作為戰略性地位的研究項目。臺灣雖小,卻擁有各種地理環境與氣候,是可以深入發揮栽培各種機能作物的土地,再加上聰明勤奮的農民,將可使傳統農業轉化成長為「生物經濟」的重要一環。

跨部會─優化整合與推動安全機能性產業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規劃並執行新興政策額度「安全機能性產品產業價值鏈之優化整合與加值推動」的農業科技發展計畫(105~108年度),目標是藉由跨領域、跨機關、跨部會的資源整合,從國民營養健康、食品安全及農業永續發展等重要議題,運用以往累積的研發能量及成果,進一步開發多元功效、多產品樣態、優質安全的「機能性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族群以及龐大市場的需求(2013年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調查報告,2012年臺灣機能性產品市場規模達新臺幣1,004億元),從而帶動臺灣「天然無毒產品」、「品牌型農業」和「環保永續」的創新加值產業鏈發展。從全球機能性產品市場與未來發展趨勢分析,綜結臺灣具備產業利基與未來發展潛力的五類產品作為研發的目標,包括:(1)視力保健、(2)抗憂鬱(紓壓、緩和情緒)、(3)延緩老化、(4)調節代謝症候群,以及(5)外用機能高階敷料 (包括創傷敷料與美膚生髮產品)。

  建構國產機能性產品產業鏈的關鍵成功元素,是業者必須與農民契約生產,以取得安全、高機能成分的農產原料,用於生產高品質、高價格的生技產品。由於農民必須依據研發的栽培技術耕種與管理,運用智力與勞力的雙重付出,以提供業者需求的優質與規格化原料,所以農民可以合情合理地獲得較高收入。另一方面,高價農產品之計畫生產,正可納入新推動的農業保險項目,以因應臺灣常發生的颱風與豪雨所造成的農業損失,朝向減少政府補助或是保護的方向發展,此即為「機能農業經濟模式」之體現,預期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農,同時,在安全農業的生產體系中,逐步發展長期、全面友善土地的耕作制度,運用新科技,包括土壤改質與肥沃化、防災與減災、種植耐逆境品種等等,導入有機栽培農業系統(圖1、圖2),使臺灣農業朝向與環境和諧共存、永續發展之康莊大道!

臺灣—可以糧食自給自足的美麗福爾摩沙之島

  西元十五世紀全球開始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發現臺灣這個美麗的島嶼,稱之為「福爾摩沙」,也就是「美麗之島」的形容詞,可以想見當時全島鬱鬱蒼蒼、林木豐美繁茂的情景。臺灣是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互碰撞後,被擠壓抬升而形成,全島地形縱向隆起有五大山脈,其中最靠近東海岸、最長的中央山脈縱貫南北,成為全島各水系的主要分水嶺,也分隔了地勢較險峻的東部,以及較寬緩的西部。雖然我們位於颱風形成後移動的路徑區域內,然而感謝高聳的中央山脈,她為我們抵擋、破壞了許多結構完整的可怕颱風!此外,因為地處熱帶與亞熱帶交界,原本氣候應該是溫暖潮濕,然而五大山脈為我們創造了主要在高緯度才能出現的低溫林帶,使臺灣的地貌、風土、生物物種豐富多元,這也是美麗之島形成的原因。

  臺灣農業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應可生產各類食物,供應自己人民的飲食所需,然而因為工業革命後各種物資大量生產、全球貿易自由化及飲食習慣西化,世界各國紛紛運用發達的交通網絡搬有運無、進行跨國交易,使我們曾大量生產的作物,例如小麥、玉米等大宗農產品是仰賴進口,使糧食自給率僅約33%,低於日本40%以及韓國50%。臺灣農業產值僅占GDP(104年度國內生產總值)1.8%,卻使用大片土地以及消耗大量水源的產業特點,許多時候,部分人民所質疑,是否該繼續投入農業生產? 是否直接進口低價食物即可? 在人們質疑這些的時候,反觀委內瑞拉爆發了嚴重的人民生存與國家接近崩潰的危機!值得我們警惕與深思。

  蓋國際原油的價格波動極大,過去40年來,1973年世界第一次遭遇石油危機,每桶原油價格由3美元上漲至12美元。1990年的第三次石油危機中,三個月內油價由14美元突破至40美元。在各方炒作下,2008年原油每桶價格飛漲到145美元,然後於2014年後開始下跌,在2016年1月20日跌至26.55美元的十年低點。在此期間,委內瑞拉實施社會主義,因為擁有龐大的石油儲備量,經濟重度依賴石油,占出口收入95%,因為銷售石油的高收入可以進口各種食物,因而使農業減產、食物幾乎完全仰賴進口。其背景是前總統查維斯(1999至2013年)統治期間,希望窮人也能負擔得起重要物資,於是在2003年制定法律,規定了糖、咖啡、牛奶、米、麵粉、玉米油價格的上限,使許多生產者因為收入減少而改行、再也不生產這些物資,致使委內瑞拉更依賴進口。現今油價重挫,國家收入銳減,食物從牛奶到麵粉都嚴重短缺,物價高漲、經濟萎縮,已使國家接近崩潰邊緣!

經濟學迷思—經濟成長率與全球自由化貿易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成長率亦即國家經濟成長率,是指一國之中在一段特定期間內生產的所有勞務,以及最終商品的總市場價值。通常GDP愈高,代表該國生產力愈高,經濟活動愈活躍、景氣愈好。經濟學上,常以GDP成長率作為政府執政效能展現的指標。

  全世界國家都在追求經濟成長,包括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而經濟成長背後的事實是,藉由民眾的消費力增加,購買商品以享受物資的驅動力下,刺激製造業提高生產量、降低庫存,而增加的勞力需求,可能以增加勞工工時(加班),或者增聘員工(降低失業率)以達到市場所需。通常,企業會優先選擇員工加班因應,確實有長期需要時才會增聘員工,如此,容易造成勞工工時延長、過勞、生活品質下降等問題。然而,許多商品的需求是由廣告、宣傳所創造,現在許多民生用品,包括衣物、家電、汽車都出現生產過剩現象。以汽車業為例,每年有多少家庭能夠換購新車呢? 目前英、美、歐洲各地都有大批閒置的新車,這千千萬萬輛新車最終的命運是進入垃圾場,因為業者不願意降價求售,原因是一旦降價,行情會永不回頭;另一方面,汽車業不能停工或減產,因為此舉將造成工廠關閉、裁員、經濟衰退,一系列的骨牌效應。

  追求GDP成長,使世界各國不斷努力增加生產量、提高消費力,其後果,將是導入自然環境趨於惡劣與資源枯竭的路徑! 因為地球環境資源有限,目前再生或是綠色能源仍無法取代石化燃料,而仍未發展出量多又安全能源的現況下,不斷消耗資源與能量,只有帶來日趨惡化的環境,包括海洋過度捕撈、魚源枯竭,大量使用石化燃料造成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大增而形成的地球暖化現象,天候容易劇變,冬天更冷、夏天更熱,而工業生產或交通運輸大量排放的廢氣,已使世界許多地區的空氣品質急速惡化,其中也包括臺灣!如此,我們很容易可以獲得一個結論,使用GDP經濟成長率來評估國家發展,或以一個產業的GDP高或低來評估其價值,都是不合宜的!

  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是依據適合本國實際情況而定。筆者認為,建立國富民強、永續發展的社會與自然環境,是人類歷史演進與追求的目標。綜觀今日世界,並沒有因為科技進步、交通發達、網路通暢無阻、彼此聯繫溝通方便,因而消彌了不同種族、宗教、區域之間產生的各種歧見,反而戰爭的發生日趨頻仍,彼此的仇恨更加深化!過去認為全球貿易自由化,將帶來新的世界願景,因為容易獲得更豐富的物資生活,會使人們過得更幸福,然而,事實證實自由化貿易帶來了跨國企業的獲利與大幅成長,然而卻削弱了各地的製造業生產者的收入(因為自由市場、低價競爭),使世界各國同時出現了財富集中以及M型化社會。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勝出、美國川普總統當選,都顯示社會中的大多數低收入者增加,冀望能改變現況、改善自己的生活。

促進地產地消—因應自由貿易、低價農產品進口挑戰

  如何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他國低價農產品的強力競爭?!

  國內農產品的需求,隨著國家經濟起飛與國民所得提高,已從過去50年代只要求吃得飽,邁入90年代轉變成要吃得好,跨入新世紀後,已提升至追求吃得安全、吃出健康,並且講究養身與延年益壽。農委會執行「安全機能性產品產業價值鏈之優化整合與加值推動」計畫,其中一項重要目標,是藉由鼓勵人民食用國產優質、高機能功效的好食材,推動地產地消、減少食物里程數,以對抗進口食品、提高農民收入。本計畫從105年開始,每年出版一套國產機能食材食譜,第一冊書名是《尋味臺灣四季養生》,以「臺灣在地機能性食材」作為料理元素,委請玄奘大學專業團隊設計開發,由餐旅管理學系營養師清楚標示營養成份與熱量,中醫師提供綜合建議,特別請五星級專業主廚設計適合一般民眾居家的菜單,以少油、少鹽、少糖的烹調方式,編輯50道符合「健康飲食」概念的食譜,加上創意與巧思,讓大家都能多多利用本土機能食材,以製作出健康、美味的料理。本食譜每道料理均製作約15分鐘教學影片,可於農業試驗所官方網站: 影音專區/研發成果[http://www.tari.gov.tw/video/index-1.asp?Parser=18,8,49,,,,48,,,,1]點選觀看。同時,本書因應少子化及高齡化趨勢,以淺顯易懂的文字介紹幼年、青少年、高齡族群的生命週期、疾病認識,以及各類所需的營養素等等,讓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機能食材進行飲食管理,以邁向更健康的人生。

  農委會規劃與執行「安全機能性產品產業價值鏈之優化整合與加值推動」計畫,過程中經歷多次計畫審查,接收了國內各方、一流專家學者的建議,使整體規劃更趨完善、行動方案更為具體可行;然而,跨領域、跨機關、跨部會的整合工作,是必須先鬆動原已架構的政府機器螺絲,經過調整與再重組、每個步履經歷盤算與推演之後才跨出,在如此步步為營的經營下建立與推動機能農業經濟模式,期望最終能不負眾望,順利催生、產下具備全新風貌的臺灣新農業!

圖1.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之生態農地,占地約1公頃,土壤有機質高於4 (一般農地只有1點多),目前已經維持28年無使用農藥、肥料的自然栽培場域。秋季裡作開始種植毛豆(高雄9號,耐病品系),在無農藥與無肥料環境下栽培的毛豆,以中耕處理雜草(使用小型乘坐式中耕機),整片園區植物繁茂綿密,雖然葉片上或有蟲咬的孔洞,但是每株毛豆豆莢肥碩健康。(拍攝日期:105年12月27日)

圖1.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之生態農地,占地約1公頃,土壤有機質高於4 (一般農地只有1點多),目前已經維持28年無使用農藥、肥料的自然栽培場域。秋季裡作開始種植毛豆(高雄9號,耐病品系),在無農藥與無肥料環境下栽培的毛豆,以中耕處理雜草(使用小型乘坐式中耕機),整片園區植物繁茂綿密,雖然葉片上或有蟲咬的孔洞,但是每株毛豆豆莢肥碩健康。(拍攝日期:105年12月27日)

圖2. 生態農場毛豆(高雄9號,耐病品系),以目視法判斷單位產量約為慣行農法的二分之一,但是市售有機毛豆的價格可以高出2~3倍,加上省工、省時之栽培管理系統,可能獲利更高。(拍攝日期:105年12月27日)

圖2. 生態農場毛豆(高雄9號,耐病品系),以目視法判斷單位產量約為慣行農法的二分之一,但是市售有機毛豆的價格可以高出2~3倍,加上省工、省時之栽培管理系統,可能獲利更高。(拍攝日期:105年12月27日)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1-16: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