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水土保持導入生態保育計畫,榮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文圖/水土保持局高百毅  傅桂霖

一、水土保育,獲肯定

  本會水土保持局(以下簡稱水保局)在維護國土安全及保育水土資源不遺餘力,積極投入山坡地治山防災工程,亦重視生態保育與生物多樣性維護,並思考工程如何兼顧防災與生態效益。水保局自96年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開始研發生態檢核機制,率先發展生態檢核表並陸續建立生態敏感區及重要棲地評估等,並配合國家永續發展政策,持續推動水土保持工程納入生態保育工作,而生態檢核表亦成為其他單位如公路總局、林務局參考之範本。

  水保局以「水土保持導入生態保育計畫」參加105年國家永續發展獎,選拔過程經過書面初審、實地複審及決選等三階段,其中實地複審階段,由永續會民間委員組成審查小組,進行實地現勘與訪查。水保局選定於嘉義縣茶山村頓阿巴娜野溪(圖1)進行實地複審,展現工程配合環境友善措施執行,工程順應現況並融入自然環境,以加速災後環境復原,並營造生物多樣性棲地之成果。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於105年12月16日舉辦「國家永續發展獎」頒獎典禮,當日由行政院院長林全親自頒獎(圖2),表揚推動永續發展績效卓越單位,肯定及鼓勵水保局長年推動水土保持與生態保育之努力,說明水保工程不只有防減災功能亦可幫助溪流恢復自然環境及維護生物多樣性。

二、生態檢核,有依據

  生態檢核機制的核心概念著重於工程與生態之專業意見交流整合、民眾參與及資訊公開等三方面。工程與生態專業整合的部分,主要透過生態調查評估及溝通協商二項主軸,由生態專業人員在蒐集調查工區周圍的相關生態資料,據以提出生態資源的重要保全對象,研擬減輕衝擊的環境友善建議,提供工程設計人員考量與執行。並考量保育團體與在地民眾意見,讓民眾瞭解且參與治理計畫內容,提供溝通機會與意見交流,提早瞭解在地特性並納入治理方案,增加互信基礎,減少後續爭議發生。

  生態檢核執行依工程生命周期階段循序推行,包含工程核定、規劃設計、施工及維護管理等四階段(圖3)。計畫核定階段建立生態價值觀,評估工程可能生態影響、生態成本與效益;規劃設計階段則評估潛在生態課題、確認工程範圍及周邊環境的生態議題與生態保全對象,據現場勘查結果及工區生態現況擬定迴避、縮小、減輕、補償等環境友善對策和重要生態保全對象;施工階段的重點在落實前階段工程與生態評估所擬定之環境友善措施,確保施工時生態保全對象與生態關注區域之保護,並維護棲地環境品質;維護管理階段的重點在後續追蹤生態保全對象狀態,監測評估治理範圍的棲地品質與分析生態課題,以評估友善措施成效,檢討後回饋至未來工程執行。

三、友善措施,標準化

  水保局自101年起於「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計畫」之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作中引入生態檢核機制,而該計畫各項工程均需進行生態檢核工作,以協助曾文、南化及烏山頭水庫集水區於莫拉克後保育治理工作之生態保育維護。

  經多年發展與執行經驗累積後,水保局於103年開始修訂工務處理手冊,參酌歷年生態檢核執行成果,配合水保工務辦理特性,將生態檢核及環境友善措施納入契約條文內,並訂定「環境友善措施標準作業書」,增加相關環境友善措施規定、標準作業流程及相關表單(圖4),以標準化及制度化提升水土保持工程對環境友善程度,減輕工程對生態環境的衝擊,落實維護生物多樣性與棲地環境品質。

四、共利共生,護家園

  臺灣自然資源豐富,棲地類型複雜多元,造就生物多樣性及特殊生態環境。臺灣山坡地面積占全島之73%,且地質條件脆弱及降雨劇烈等因素使得土砂災害發生頻繁,雖治理工作迫切且不易,但是保護人民安全是政府應盡之基本責任;山坡地及野溪環境是生態重要棲地,且其對於經濟、社會及文化等扮演著重要角色,又生態復育極為困難,為維持資源永續利用,生態保育工作更是重要且不容忽略。

  水保局未來亦將持續推動與落實水土保持工程的生態保育工作,以營造永續生態環境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為目標,遵循自然環境條件採取因地制宜之設計,兼顧防災與生態保育,創造人與自然之互利共生,戮力守護人民與自然環境。

圖1.  嘉義縣茶山村頓阿巴娜野溪整治五期工程
圖1.  嘉義縣茶山村頓阿巴娜野溪整治五期工程

圖2 . 行政院院長林全親自頒發「105年國家永續發展獎」-1

圖2 . 行政院院長林全親自頒發「105年國家永續發展獎」-1

圖2 . 行政院院長林全親自頒發「105年國家永續發展獎」-2

圖2 . 行政院院長林全親自頒發「105年國家永續發展獎」-2

圖2 . 行政院院長林全親自頒發「105年國家永續發展獎」-3

圖2 . 行政院院長林全親自頒發「105年國家永續發展獎」-3

圖3 工程與生態檢核作業流程圖

圖3 工程與生態檢核作業流程圖

圖4 環境友善措施標準作業流程圖

圖4 環境友善措施標準作業流程圖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2-17: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