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開發畜牧產業經營記帳與效益分析軟體 農民的需求在哪裡,呂秀英就在哪裡

文/何育家 

  養豬、養羊也要記帳喔?不是「感覺」有賺就好了?面對農民的質疑,呂秀英花了7年時間,開發出畜牧產業經營記帳與效益分析軟體,並輔導農戶實際應用,透過數位化的理財工具,讓農民精準審視經營狀況,從成本結構中,找出控制成本的方法,提高經營效率,也提升了產業競爭力。

  對呂秀英來說,獲頒「優秀農業人員」榮譽,是39年研究工作一個美麗的逗點。回首來時路,幾度峰迴路轉,從排斥到愛上農業經濟領域,從質疑到開創畜牧產業新的營運模式,研究之路雖然孤寂,但看到農民收益增加、生活無虞,便是最好的回報。

求學轉個彎,重回農經領域

  走進位於臺南新化的畜產試驗所辦公室,滿坑滿谷的研究資料映入眼簾,與藏身其中、身材嬌小的呂秀英形成強烈對比。雖然辦公桌呈現「戰亂狀態」,但她從事研究卻一板一眼、不打高空,7年之間,研發5種軟體,輔導飼養牛、豬、羊、鹿及鴕鳥的農民改變記帳方式,為產業提供實質貢獻,獲頒「優秀農業人員」,實至名歸。

  呂秀英畢業於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系,再獲興大及臺大農經碩、博士學位,很多人乍看她「一以貫之」的學經歷,都以為她對農業抱持高度熱忱,但實際上,如今對農畜產業津津樂道的研究員,當年對農經系可說毫無興趣,甚至大學才讀了一學期就休學了。

  休學期間,呂秀英積極準備重考,沒想到意外失利,只好復學。回歸校園後,她修習留美教授徐敦謨的經濟學,逐漸打開視野,竟喜歡上農業經濟學,「我發現,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有時候不喜歡只是因為不夠了解。」

多次榮獲國科會學術著作獎

  就學期間,呂秀英不僅利用晚上旁聽進修部的課程,寒暑假時,還投入教授的研究計畫,進行田野調查,並走訪產地與農友互動,因為中興大學鄰近農畜產區的地緣關係,讓她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對日後開發記帳軟體有極大幫助。

  取得碩士學位後,呂秀英留校擔任農經所劉欽泉教授的研究助理,在短短11個月之間,交出3篇研究報告,獲得時任農復會農經組組長余玉賢的賞識,引薦她到畜產試驗所,畜試所所長原本有所疑慮,認為男性比較適合從事山坡地區研究,最後仍接受余玉賢的大力推薦。沒想到這一做,便是數十個年頭。

  外人看來平順的職涯,呂秀英卻自嘲:「我沒有嫁錯人,卻走錯了行。」原來,畜試所人員多半是畜牧背景,讓她覺得格格不入,一度渴望轉換跑道,但她決定咬牙苦撐,逐漸從研究中得到成就感,曾獲國科會68、75年度學術代表作乙等著作成果獎及82、86年度甲等著作成果獎等肯定。期間雖然也有轉職機會,但她專注於研究工作,錯過了3次被挖角的機會,她率性地說:「我不想屁股拍拍就走人,做事要有頭有尾,我的個性就是這樣。」

深入了解產業,設計記帳本

  民國91年,臺灣加入WTO,呂秀英參與「推動降低生產成本技術服務團」,為酪農及豬農設計手寫帳本。她發現,許多農戶對於支出計算毫無概念。有簿本的都是流水帳,有的甚至沒記帳,只要每年「感覺」有賺就好。但要提升競爭力,就得控制成本,如果農戶搞不清楚支出在哪裡,如何降低成本?此外,如果無法壓低成本,面對進口產品傾銷根本毫無競爭力。因此,改變經營方式鞏固畜產的品質與獲利,精確記帳是不得不下的苦工。

  「先了解產業,才能寫軟體。」透過訪談農民,了解產業後,才能設計精準的記帳表格。呂秀英坦言,由於農戶未仔細記錄收支損益,要問出完整的資訊有其難度,不僅仰賴受訪者的記憶力,也考驗訪問者的功力。資料到手後,還得反覆驗證,因為口述易有誤差,即使資料「失之毫釐」,結果分析可能「差之千里」。

幫助農民,7年開發5項軟體

  除了訪談,呂秀英也輔導多位農戶以紙本記帳,並利用農戶提供的帳本分析資料、設計公式,交由電腦公司製成數位化軟體,95與98年間,分別開發完成「酪農經營記帳與效益分析」及「養豬經營記帳與效益分析」軟體,技轉成功後,提升農戶的經營效率與實質利潤,至102年,又陸續完成養羊、鴕鳥、養鹿產業的經營記帳與效益分析軟體,希望培養農戶記帳的習慣,透過數位化的理財工具,從生產成本結構中,找出控制成本的方法,提高經營效率,以提升產品競爭力。

  她說:「每項畜牧產業的特性都不同,無法一體適用。」因此,每次研發都必須深入了解該產業的特殊之處。其中,研發鴕鳥戶的軟體時,主管曾質疑,這麼小的產業為何要花費大量心力,「做研究不是打高空,只要產業有需求,我們就應該幫忙!」

  一套軟體中,包含光碟片與操作手冊。以酪農為例,每日輸入收入與支出資料,包含收益、成本紀錄、設備折舊費等,持續約半年到一年,就能匯出各項報表,檢視經營效益。其中「農戶經營成本收益分析表」還能計算每公斤牛乳生產成本、收益,農戶不僅能精準審視經營狀況,也能培養企業化經營的觀點。

農友真誠回饋,研究路無怨悔

  呂秀英說,經過估算,使用廚餘飼養黑豬的農戶,生產成本平均降低14~15%,一名養豬戶採用她推介的新形態飼養技術調整水質,3年來,肉豬育成率從78.49%提高為87.33%。雖然擴建豬舍得花費500萬元,但因肉質優良,銷路大開,3年內就還清貸款,「他說等我退休要請我當顧問呢!」研究成果提供產業實質助益,與農民建立深厚的情誼,是她最大的成就感。

  「我退休後,這個位置後繼無人了。」呂秀英表示,相較於其他發展成熟的產業,她非常憂心鴕鳥業。鴕鳥的育成率與出殼率低,且沒有龍頭業者帶領,她所輔導的8戶農戶中,僅有一戶有收益,「農民幾乎是自生自滅。」她強調,鴕鳥肉的膽固醇低,鋅、鐵含量豐富,營養價值高,若能多角化經營,應可蓬勃發展,盼望主管單位多扶持產業發展。

  獲得「優秀農業人員」殊榮,呂秀英把榮耀歸於農民,感謝願意讓她輔導記帳的農友,透過他們,她不僅順利開發軟體,在多所大學兼課的課程中,也能導入實際案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她受訪時,點開通訊軟體,細數與農戶間的聊天群組,有的農戶寫著:「化小愛為大愛,有付出才有收穫,謝謝呂博士。」穿梭田野30幾個秋冬,農民的感激與回饋,是呂秀英的人生帳本中,最美麗的一筆紀錄。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2-18:4,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