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水土保持護家園,農村再生展新貌 水土保持施政回顧與展望

                                                                                            文、圖\水土保持局  黃國鋒

  莫拉克颱風重創臺灣,造成嚴重傷亡,雖已事隔多年,仍然令人記憶深刻,也突顯山坡地防災救災工作的重要性。水土保持局歷年來積極推動水土保持及農村再生工作,雖然制度與技術日趨完善,但面對全球極端氣候變遷及農村永續發展的國際潮流,亟需以創新思維及加強國際交流,逐步與國際接軌,建立國土永續的環境。

  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施政核心,水土保持局以「落實大規模崩塌防減災,保育國土建立永續環境」、「精進土石流防災應變,建立自主防災社區」、「加強山坡地監督管理,促進土地合理利用」、「推動農村再生,吸引青年返鄉」為施政重點;並以「農村產業企業化,青年返鄉創業」為目標,提供農村社區跨域協助,發展創新經營模式,使農村社區產業朝企業化經營或結合企業加值發展,提升農業價值,提高農民所得,吸引青年返鄉創業。

貳、建立永續環境,防災準備是第一要務

  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極端降雨事件頻傳,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造成臺灣中南部山區嚴重土砂災害,小林村事件後,更突顯出大規模崩塌造成的威脅有多嚴重。

  水土保持局團隊自106年起展開防減災計畫,以「整體性防災」為思考、「聚落安全」為核心,及早研擬因應對策,執行範圍包括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大規模崩塌災害,以及持續發生的地區與相關崩塌地所屬集水區,以水土保持技術及土石流防減災工作經驗為基礎,研判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的衝擊,擬訂「強化大規模崩塌危機應變能力」、「建立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智慧防災體系」、「增進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治理成效」、「精進大規模土砂災害區資源保育」、「推動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水土保持管理」、「統合大規模土砂災害區防減災資訊及推廣交流」等六項執行策略(圖1),預計4年可完成34處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影響範圍劃設,33處聚落疏散避難規劃,以及2,250受影響住戶的防減災能力改善。

圖1. 大規模崩塌防減災計畫願景、目標與策略。

圖1. 大規模崩塌防減災計畫願景、目標與策略。

參、預防勝於治療,建立自主防災社區

  為了落實土石流防災知識與社區結合,水土保持局將防災的概念由過去「由上而下」轉變為「由下而上」結合相關單位的減災系統,每年汛期前均推動整備工作,輔導地方完成疏散避難計畫、培訓土石流防災專員、協助辦理疏散演練的規劃與執行、平時發送防災宣導品及推動防災教育,以提升民眾防災應變與自主防災能力。

  另一方面,災害應變期間,則開設土石流災害緊急應變小組,運用中央氣象局的雨量資料進行分析研判,並發布土石流紅、黃警戒,以土石流防災資訊網、手機簡訊、APP、Facebook、細胞廣播等多元通訊媒介,通知緊急聯絡人、村里長與土石流防災專員等,協助通知附近民眾,提高警覺及時避難,以降低災害損失。

  土石流一旦發生,其無堅不摧的力量,令人敬畏,因此如何預防災害顯得非常重要,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得學習如何與土石流安然共存。水保局推動「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針對不同的情境列表,教導民眾正確的環境風險與災害認知,在災害發生時,可以進行緊急應變措施。

一、防災社區推動策略

(一)以人為本-建構社區防災的核心價值

  防災社區旨在藉由民眾相互學習、溝通,逐漸培養出災害管理的自主力量。但規劃社區防災學習內涵時,應考量個別化差異,因地制宜編寫不同的防災教材,並藉由當地土石流防災專員對當地水文、環境與地形的了解,推廣土石流防災知識,爭取在地居民的認同。

(二)擴大與增能-資源整合與社區補助

  為使民眾有足夠能力執行社區自主防災,水保局每年挹注許多資源輔導社區培訓自主防災組織成員,教導民眾評估環境中易致災的因子,並結合社區發展協會進行自主防災演練,健全社區災害風險管理體系。

二、永續防災社區推動展望

(一)警戒傳遞與災情查報智慧化

  持續將最新的資訊科技應用於社區自主防災,串聯起社區警戒與災情查通報工作,讓防災資訊的傳遞更迅速確實。

(二)自主防災社區差異化

  綜觀歷年颱風豪雨的應變紀錄,推動防災社區的成效有目共睹,為使資源挹注在最需要的村里,水保局根據每個村里的環境、人文與資源等條件,建立社區潛勢風險等級制度,定期檢視社區自主防災的推動成效,讓社區與公部門相輔相成,強化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永續經營的機制。

(三)自主防災社區共好化

  土石流的發生不一定是廣域性的,一旦在地的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不足以應變,且政府救災力量尚未到達,鄰近社區能否在第一時間提供受災社區緊急協助,有賴平時是否建立良好的相互支援協定。若社區與社區間能建立組織結盟關係,將可使自助及共助的力量更為強大。

(四)社區自主防災永續化

  近年來,防災教育與環境教育已深入全國校園,許多學校也培訓防災教育師資群,未來推動自主防災社區時,應與學校結合,形成防災夥伴,發揮守望相助的實質功能,共構防災推廣基地,也讓學子瞭解社區自主防災工作,將自主防災觀念向下札根,培育未來社區自主防災力量,讓自主防災社區運作生生不息。

肆、加強坡地監管,確保土地合理利用

  為加強山坡地監督管理,促進土地合理利用,水保局也針對山坡地開發管理制度、整合違規查通報流程及資通訊服務進行跨域整合,建立山坡地違規查報取締業務,同時運用大眾的力量一起監督不法,共同保育山林。

一、加強水土保持計畫監督管理,確保坡地開發安全

  在山坡地從事開發行為時,水土保持義務人應先擬具水土保持計畫送主管機關審核,對於山坡地開發影響水土保持的種類及規模,訂有簡易水土保持申報書適用,不必負擔技師簽證、監造、審查費及保證金等費用,以收簡政便民之效。

  為將災害減至最低,依水土保持相關法規及土石流災害防救業務計畫等規定,訂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本局抽查山坡地開發案件臨時防災措施執行計畫」,加強抽查山坡地開發案件臨時防災措施及災害搶救小組,同時針對受託水土保持計畫審核及監督中央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辦理臨時防災措施訪查,以加強施工期間山坡地開發及整治期間安全。

二、整合違規查通報流程,確實掌握違規案件處理

  為有效遏止違規開發利用行為,水保局也整合違規查報及取締管理工作,研訂具體的推動措施如下:

(一)擴大資訊來源

  山坡地違規查報、制止及取締,除直轄市、縣(市)政府依權責辦理外,水保局也主動提供違規資訊來源,例如衛星影像變異點監測、免費檢舉電話(0800-491008)、網路檢舉及本局各分局協助查通報等,逐案以「山坡地檢舉通報單」通知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依法查處。

(二)系統列管

  建立「山坡地管理資訊系統」,做為違規通報、現場勘查、限期改正、改正複查、行政處分等依據,以確實掌握違規案件的處理過程,有效追蹤列管至結案為止。

(三)列管案件稽催

  除以系統列管外,水保局每季並彙整統計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查處情形,並函催相關單位積極辦理。

(四)考核評鑑

  水保局每年均邀請學者專家及中央相關機關籌組考核小組,辦理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山坡地保育利用管理績效考核」,藉以強化督導考核機制,期盼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更重視山坡地管理業務。

三、資通訊服務之跨域整合,建置山坡地管理資訊系統

  本系統係將「水土保持計畫管理」、「查報取締管理」納入山坡地保育利用合法管理及非法取締作為,其中查報取締管理更配合國土測繪中心「國土利用整合監測計畫」,採主動式監測查報,由上往下主動通報,並運用不同的查報來源,建立綿密的查通報網絡。

(一)山坡地管理業務資訊整合

  山坡地管理資訊系統包含「水土保持計畫管理系統」、「查報取締管理系統」以及「衛星影像變異點查證系統」,分別依據個別管理作業建立資訊化流程;其次,鑑於個別管理作業間資料互相流通的特性(圖2),因此在「山坡地管理資訊系統」的架構下建立資料關聯性,以利追溯案件跨業務間的處理情形。

圖2. 山坡地管理跨業務資料流。

圖2. 山坡地管理跨業務資料流。

(二)國土監測業務資訊整合

  山坡地管理運用跨部會的行政資源,配合國土測繪中心「國土利用監測整合計畫」統一透過高解析融合衛星影像及遙感探測技術,辦理衛星變異點判釋作業,並依據不同轄管範圍通報營建署、水利署及水保局,其衛星影像判釋結果,透過網路服務(Web Service)即時介接至水保局「山坡地管理資訊系統」平臺進行後續系統化查證與違規處分作業,以資通訊技術縮短處理時程、取代傳統繁瑣的紙本通報作業,落實資源共享、跨域協作的目的。

伍、年輕人回流,農村再生成果顯現

  農業是我國的根基,農村則是孕育農業與農民的搖籃,面對全球氣候環境變遷及環保意識抬頭的趨勢,現今農村的角色已由以往單純的農業生產,轉換為含括休閒、精緻產業、服務業及生態保育等功能。

  99年8月4日「農村再生條例」完成立法,推動至今,農村再生已經完成第一階段任務,正式邁入農村再生2.0,依循農委會的施政藍圖及新農業政策,適度調整政策腳步與方向,創造臺灣農村的新價值。

一、農村再生推動成果

  105年,水保局農村再生推動重要成果包括:農村再生培根計畫累計培訓2,511社區(涵蓋全國農村社區數的59%),輔導719社區完成研提農村再生計畫,累計辦理1,936農村社區建設。導入產業輔導資源,結合專業單位或農企業等產業單位,協助農村社區產業活化,全面推動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累計推動661社區等。

  105年度培根計畫參與「專案管理標竿企業獎(EPBA)」及「華人十大傑出專案經理人獎(TOPM)」競賽,在眾多公民營企業中脫穎而出,榮獲「標竿企業優選獎」及「專案經理人優選獎」,顯示本局積極推動培根計畫的成果受到肯定,提升機關文化與形象,而且與國際管理潮流接軌有成。

  在農村社區生態保育工作成果方面,共輔導39個生態社區,並與68個生態專業NGO/NPO團體形成農村社區生態夥伴,向下紥根培育社區居民生態知能,促進社區居民更了解所居住的自然環境,同時舉辦「臺灣生態農村生態永續發展研討會」擴大宣傳生態保育工作成效,後續將導入里山倡議,厚實農村生態實力,發展專屬農村的綠色經濟體。

  在農村社區建設方面,105年辦理農村再生社區發展及環境改善共597社區,改善農村環境、生產條件、促進產業活化、保育生態資源、文化保存與傳承等,活化農村社區,並透過農村環境實質建設,強化在地居民參與機制,同時與各縣市政府合作,強化各社區間的軸線串連,營造農村與農村間的軸帶或區域整體景觀風貌,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其中,「湖西南寮社區周邊環境改善工程」、「富興社區平地造林園區休憩空間營造三期工程」2件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佳作肯定,另有11件工程獲選本會優良農建優等、4件工程獲得佳作。

二、農村產業企業化,吸引青年返鄉創業

  經濟活動是農村社區永續發展的源頭活水,紮實且穩定的產業發展才能吸引人才回流農村,成為農村再生的基石,105年起推動農村社區產業企業化輔導示範計畫,主要著眼於輔導農村社區企業自主營運,藉由扶植在地農企業,培育具有企業經營能力的青年農民,形成農村產業領頭羊,活絡在地經濟,實現農村再生永續發展。

  105年共有142家業者提出申請,經實地診斷、評估及分組審查後,共核定53家企業,提供專業育成輔導及資金補助(最高300萬元),並結合各領域專家成立專家顧問團,扶植企業自立,創造就業機會,帶動農村社區自主永續發展。受輔導企業透過提撥其淨值總額5%回饋農村再生基金專戶,使農再基金循環利用,此外,鼓勵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如提供在地就業、認養農村公共設施、提供老人照護、生態環境保護等,以產業帶動農村再生的正向循環。

三、跨域合作活絡農村社區產業

  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跨域合作,結合專業單位或農企業等產業單位共同合作,協助農村社區產業活化,創造就業機會,吸引青年留農、回農,為農村社區注入經濟活力,維繫自主發展動能,105年輔導18案,共20社區。以雲林縣水林鄉瓊埔社區為例,透過跨域合作協助社區主要產物甘薯,結合農糧署、農業試驗所及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導入安全農業田間管理機制,輔以人才培育訓練、品牌行銷與經營管理,提升地瓜加工的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建置冷藏庫設施、採收設備、加工集貨場等,成功協助社區甘薯產業發展,也帶動社區全面活化再生。

  目前全國已有719個社區研提農村再生計畫,農村再生2.0將持續精進政策及執行方法,強化產業發展並結合新農業政策,扶植農村再生多元產業發展,厚植農村的經濟發展深度,增加農村就業率,在農委會及農村社區共同努力下,逐年完成農村再生計畫深耕發展。

陸、未來展望

  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極端天氣發生機率日益增加,造成集水區土砂災害規模日益嚴重,災害型態也由過去單純為洪水或土砂災害,轉變為不同類型災害(崩塌、土石流、洪水、堰塞湖),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國土保安,已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未來水土保持發展須以生態保育及環境永續觀念為首要考量,除了落實集水區綜合治理外,面對新環境的衝擊,應以新思維、新科技著重於複合型災害防災應變、監測預報、防災宣導教育、強化民眾參與及安全避難處所設置等非工程措施。

  此外,農村再生工作係由社區充分討論與規劃後執行,以重質不重量,避免經費及資源浪費為原則,透過農村再生協助社區整體發展,活化農村產業,吸引青年返鄉或留鄉,打造充滿幸福感的農村,充分發揮農村再生的力量,透過人的再生,進行一場農村的心靈革命。

  水土保持局多年來致力於水土保持及農村再生工作,雖然制度與技術日趨完善,但面對全球極端氣候頻仍及農村永續發展的國際潮流,水保團隊不敢鬆懈,持續透過創新思維、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逐步與國際接軌,讓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獲得更周全的保障。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3-14: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