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看見臺東南迴的紅色奇蹟--青農用紅藜翻轉部落

文圖/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黃秀惠、張清晏、林國財、王志輝

  初春的臺東縣,大地初醒,山地裡、田野間皆是新綠的生機,令人神清氣爽!不過,排灣族人卻正在忙碌著,部落族人不分男女老幼,正急著在田地裡採收已結實飽滿的穀穗,和煦的春日,陽光灑滿田地與穀穗的七色彩虹融合,如同紅寶石般地閃耀山間,不只為大地帶來生機,更是部落的新機會,因為「臺東紅藜」紅了,部落產業也跟著翻轉。

臺東紅藜季,慶讚豐收

  身穿傳統服飾的排灣族歌手朱淑娟,手持臺東紅藜,低聲吟唱傳統古謠「搖籃曲」慢步進場,代表從天而來的穀物女神,以歌聲賜福這塊土地,並喚醒了大地的生機,長出了飽滿結實的紅藜,迎接豐收的到來;天真活潑的排灣族兒童,站立田中與女神一同合唱,象徵欣欣向榮的生機與部落的新希望,並跟隨著女神的樂音,由孩童與部落族人一同帶領現場嘉賓,慶讚上天賜與收穫,並宣告「2017臺東紅藜季」的到來。

  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為推廣臺東在地特色產業─紅藜,在今年(106年)紅藜成熟期亦即農曆年前辦理「2017臺東紅藜季」記者會,有別於過去既有辦理形式,本次記者會強調健康與友善大地、原住民人文與在地文化地景優勢;並為傳達「臺東紅藜」所帶動的多元化產業發展,特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作,將館區近3,000平方公尺的景觀花園,打造成「臺東市內唯一文化及可食地景」紅藜花海,並搭配國內知名旅遊平臺-易遊網環島之星,及博物館本身推出的「藜不開你」文化特展、文創市集與紅藜體驗套裝遊程,在春假期間成功吸引上萬人次的觀光人潮來到博物館「走食」紅藜,也突顯臺東紅藜產業三級化產業的帶動成效。

大武山下的美麗紅寶石

  「臺東紅藜」(排灣族語:djulis),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生長強健、耐旱性極佳,生長期只需4個月(每年12月到隔年4月為熟成轉色期),長成的植株高度可達1.2公尺以上,甚至2公尺高,收成量充足,是小米的1~1.5倍,與小米、芋頭、地瓜、樹豆等作物輪作,一直是部落重要的備存糧食。

  根據部落vuvu(意指年長者)與大自然的生存經驗,在播種小米時,會摻進紅藜的種子,讓小米與紅藜一起生長。等到收成季節,紅藜長得比較高,可遮掩小米穗,再加上艷紅色的穀穗吸引小鳥啄食,不過紅藜殼中含有天然的皂素,小鳥吃了會拉肚子,令小鳥非常討厭,讓小鳥以為整塊田地都是種植紅藜而轉移他地,如此一來,就能固守小米不會被小鳥吃光,不僅如此,紅藜更是釀酒重要的酵母之一,其活性豐富,釀出來的酒味道濃郁,更因其豐富的營養成分(富含多種胺基酸及礦物質)成為近年來健康養生市場新寵。

  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自104年進行農村再生發展盤點時,將產業較緩慢的臺東縣南迴地區設為跨域合作示範計畫區,以「臺東紅藜」產業為主軸,透過產業價值鏈盤點及「跨域整合」的方式(附表),邀集相關單位,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東區分署、太麻里地區農會、臺東縣政府、臺東農田水利會、南迴四鄉鎮公所等,舉辦共識會議,整合資源推動產業輔導計畫,共同擬定配合執行方案與輔導機制,並將相關指導與執行單位用心耕耘成果資料,在105年建置上線「臺東紅藜官方網站」,提供營養價值、優良產地、料理方式、購買管道、田間風情等清楚的資訊,以利民眾運用現今科技趨勢的數位載具,能夠隨時獲得完整清楚的紅藜消費資訊,讓忙碌的都市家庭能透過網路的便利性,購買支持原鄉產品,也顧及家人健康,並為地方產業開啟新契機。

附表 105年紅藜產業跨域合作示範計畫執行計畫表

價值鏈定位 計畫名稱 工作項目 執行單位
研發生產 紅藜產業升級計畫 紅藜複合式產品研發、育苗、條播、田間管理等相關種植技術輔導、生產紀錄或產銷履歷及產品驗證推廣、示範專區補助設備評估。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生產加工 紅藜示範專區生產環境改善及農業生產加工設備更新計畫 農地搬運車、雙輪中耕機、小型鬆土機、割草機、小米脫殼機、小米脫粒機等農機具補助。 興建灌溉蓄水設施及田間整備工程 籌組農民組織(產銷班及合作社)、農地資源調查盤點,推動可耕地復耕、輔導並推廣生產專區種植紅藜。 農糧署 水土保持局 金峰鄉公所
行銷服務 臺東地區紅藜品牌形塑計畫及紅藜網路行銷計畫 透過媒體專題採訪、廣告露出、社群網路行銷等方式,並搭配南迴紅地毯行銷宣傳活動,型塑南迴紅藜品牌印象 加強紅藜相關產品網路行銷。 水土保持局 臺東縣政府 太麻里地區農會
 
  臺東縣,是原住民文化農糧主要產地之一,特別是原生種小米,其耕種面積與產量皆占全臺7成以上,但紅藜的種植卻非常稀少,過去以來僅有20~40公頃,但在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擔任整合平臺角色,整合與串聯相關單位共同投入,截至105年臺東縣紅藜耕種面積已提升至110公頃;而今年,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更將針對南迴區域紅藜生產示範區辦理生產環境改善計畫,包含田間整備、灌溉設備改善與區域加工中心建置,輔導臺東紅藜產業朝品質精緻化提升,預計106年將達到200公頃耕種面積,產量300公噸,一級產值可達新臺幣1.8億元,對於臺東縣部落產業發展成效卓越。

二級化產業起飛,開啟臺東青年回鄉之路

  臺東紅藜在原鄉的產業起飛,除因國內注重食安及消費市場需求改變,更多的民眾轉而追求有機無毒、友善土地且養生健康的產品之外,更重要的是,產業發展的潛能與願景,讓部落青年願意回鄉打拼。

  「我就這樣告別山下的家,我實在不想輕易讓眼淚滴下,我以為我並不差,不會害怕……」,《流浪記》這首歌曲是臺灣獨立音樂原住民創作女歌手-巴奈・庫穗代表作,歌詞意境描述了原鄉青年為了生活、夢想,不得不離開家鄉,透過巴奈厚實沉穩的嗓音詮釋,讓人聽來更覺苦澀,而東部原鄉地區產業發展緩慢,其主要原因是大量青年人口外流,紅藜需以人工採收,人力短缺導致種植面積年年減少,沒有產量更沒有人才,產業發展相對不易。

  透過區域整合方式,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盤點與媒合相關單位投入資源,首先以穩定現有產量,儲備發光能量;接著透過品牌建立與行銷,打造「臺東紅藜」超級品牌,逐步吸引與建立國內業者、通路市場、消費民眾對於臺東紅藜的喜愛程度,讓通路打開,因有通路之後,有心創業的小農或業者,就能順勢將紅藜產業進行創新升級,開創活絡的二級化產業。

  自105年「臺東紅藜」與全國連鎖企業-C0C0茶飲推出季節限定的紅藜奶茶,獲得市場「初登場」之勝利,同年更有德朱利斯國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國內首家以紅藜主題的伴手禮食品在市場上熱銷,與「紅藜先生」臺東縣達仁鄉青年吳正忠先生的話題熱度,成功將紅藜優勢推薦給消費者認識,更吸引法國貿易商下訂1公噸「臺東紅藜」進行食品研發;而今年更有喜年來公司春節強打商品紅藜蛋捲、摩斯漢堡的紅藜米漢堡,及都藜氏有限公司與慈濟生技公司合作,推出業界三種抗氧化POD、CAT與SOD酵素活性含量最高之紅藜酵素,將「臺東紅藜」推往生技研發領域,推估產值約新臺幣15.7億元,且臺東縣以觀光旅遊為主要發展政策,二級化產業也成功帶動一、三級化產業,據估計紅藜一至三級總產值約20億元,充份展現「臺東紅藜」的產業火紅程度。

    通路市場熱銷,不只帶動地方產業活絡,更重要的是,在地青年有了產業願景紛紛投入一級與二級化產業,讓產業起飛的熱度成為青年回鄉導航亮點。

大武山下不分「藜」

  「臺東紅藜」特殊的穀穗七彩豔紅色,每到熟成轉色之際,就成為臺東每年冬季必遊的文化景觀,再加上具有極度豐富營養,被稱為「穀物界紅寶石」,美麗的紅寶石在經過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與相關單位的細心雕琢,每一個完美切面都閃耀著耀眼光芒,如同「臺東紅藜」產業六級化發展,令人驚喜與歡喜。

  紅藜產業,不只帶動消費市場熱潮,更引動了地方文化革新。隨著時代進步,過去農耕方式與概念已經面臨創新階段,近年來由於相關單位輔導,大力推動友善土地種植與產品檢驗、生產履歷認證等項目,為臺東縣農產品進行把關,在鼓勵部落強化種植技術之餘,更應將傳統文化與跟土地相處的方式找回來,於是後續連結強化食農教育與部落體驗遊程,期盼透過旅遊與體驗方式、季節性活動(小米收穫祭、洛神花季、臺東紅藜季),藉由深度交流讓民眾更親近土地與了解食物生產歷程,也推廣部落文化,達到文化傳承意涵,讓臺東這塊最美也是最後一塊肺葉能夠永續經營。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4-18: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