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山葵種子貯藏及整齊實生苗育成之栽培技術

圖文/林業試驗所 黃怡菁‧傅春旭‧何政坤‧黃裕星

一、臺灣山葵產業現況

  山葵被譽為綠色黃金,可做為蔬菜及藥用植物使用,其鮮食根莖出口售價每公噸可達新臺幣100萬元,目前在臺灣、中國大陸及日本產量均供不應求。傳統上,臺灣山葵產地主要集中在阿里山地區,但由於林政管理問題,山葵在阿里山地區之種植面積,自民國82年起驟降,產業出走到臺灣以外之地區尋求生產地,以至栽培面積持續下滑至近幾年約僅30~50多公頃,且正面臨林務局全面回收其栽培於國有林土地的局面。

  由於山葵產業在臺灣的式微並非因為生產過剩或產業價值衰退,而是因為政府對國有林地的保護政策趨於嚴格,所以造成林政管理與農民(包括產業)需求的尖銳衝突。經過研究了解,山葵之所以需要有18個月的栽培時間,並需在具有相當低溫環境(如阿里山地區)才能成功栽培,是因高價值根莖必須在冷涼氣候下才能持續發育以長成符合商業需求規格之故,所以在臺灣中低海拔地區無法生產高價值的山葵根莖。

  近年來國際間經濟結構改變,加上山葵加工技術大幅改進,逐漸興起以山葵之新鮮葉柄及短根莖製成加工品,取代以山葵長根莖作為鮮食的獨一消費模式,因此在山葵的加工市場上帶來更多生產潛力,也因此使山葵可以使用新品系及新栽培模式,在較低海拔地區創造了新的產業契機。

二、山葵新經濟生產系統

  新型態的山葵生產模式,著眼於只需以低成本來生產足量的山葵枝葉及短根莖,即可形成的另一種加工產品的企業經營。經林業試驗所研究團隊進行山葵的新栽培模式研究,業開發出利用臺灣冬天之環境條件,將山葵在9~10月定植於田間,經過7~8個月的栽培,在翌年4~5月收成交付加工。在此系統中,甚至可以進行多次的枝葉採收,以增加枝葉的收量。如此一來,不但可以避開炎夏的高溫逆境,亦可利用天然的氣候條件進行栽培,達成以低成本的生產方式生產高價作物的目的。

  惟此新栽培模式之瓶頸,在於秋涼之前就必須育成具有3片以上本葉的健康種苗,以供定植之用。由於山葵栽培系統的育苗程序,從種子萌動至長出本葉3~4片,需時3~4個月;而山葵種子在每年6~7月才成熟採收,此時正值種子高度休眠時間,如未經特別處理,無法打破休眠。因此有效打破休眠並整齊快速育成可供定植之健康種苗,成為新栽培模式成功的重要關鍵。林試所乃分年進行山葵健康種苗之育成與栽培技術的標準程序,以及健康種苗定植後之標準生產與病害管理程序的研究,期藉以促成山葵新產業在臺灣的持續發展。

三、栽培技術研發與技轉

  經過林試所近4年的研究,目前已經執行完成「山葵種子貯藏及整齊實生苗之促成栽培技術」及「健康種苗於定植後之標準生產及病蟲害管理程序」兩項計畫,刻正進行「山葵種子貯藏及整齊實生苗之促成栽培技術」評價及後續公告程序,預計在106年上半年可以完成技轉公告,以將技術移轉產業使用。本技術包括使山葵種子整齊發芽,及使發芽後之實生苗快速長成具有3片以上本葉之定植苗的促成方法。為確保種子活性,也提供新鮮種子之貯藏技術,使新產業可以順利進行大量經濟生產,使產業關聯者(特別是種苗供應者、栽培者)都可受益。本技術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山葵新鮮種子於採收後的貯藏方法,包括種子在貯藏前的消毒方法、分裝方式、貯藏介質、貯藏條件及貯藏期限。

(二)新鮮種子及經過各個不同貯藏期種子之整齊發芽技術。

(三)經整齊發芽後之實生苗育成技術,即使實生苗快速整齊長成具有片以上本葉之定植苗。

四、未來展望

  根據試驗結果顯示,若以中低密度種植,每分地種4,725株(最高密度為每分地12,000~15,000株),若每株產量保守估計1.2公斤,則每公頃(甲)可有56.7公噸枝葉產量,以產地收購價每公斤20元估算,則產值約113萬元。由此可知一旦建立新的經濟生產模式,將有可觀的產業發展空間。此種採收葉柄及短根莖的經營,對森林生態系衝擊低,不但可以減輕林政衝突的壓力,又可以創造經濟收益。除山葵本身種植收益外,新模式也將促進種苗業的活化,若以每公頃需苗約47,250~150,000株、每苗售價3元估計,每公頃將有14~45萬元的育苗價值;此外,其他栽培過程所需資材流通,也都將因應新產業模式而活化。雖然會面臨高冷蔬菜的競爭,但在林下栽植,與高冷蔬菜栽培方式及種植季節有所區隔;此外,將來山葵產業除供加工外,亦有部分轉作鮮食,成為地區特色美食,則將更具有競爭力。

  總之,目前林試所已大致完成山葵以枝葉、短根莖為生產目標之新栽培生產模式,突破只以根莖為唯一利用方式,而開發山葵產業新利用途徑,期賦予山葵產業新活力,打開山葵產業在臺灣永續發展的另一扇窗。

圖1. 山葵種子整齊發芽。
圖1. 山葵種子整齊發芽。

圖2. 整齊生長的山葵實生苗。
圖2. 整齊生長的山葵實生苗。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4-19:3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