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結合農政資源,推動實習農場--徐怡君打造彩虹繚繞的番茄農場

文/戴靜宜  圖/尤國峰、徐怡君

  談到番茄,多數人腦海中浮起的第一印象仍是那明亮的鮮紅色,不過,走進高平番茄觀光農場,偌大的園區中黃、橙、綠、紫、粉等各色番茄爭相競豔,看了讓人的心情也隨之繽紛了起來。

  占地達2公頃的農場,挑高的寬敞溫室透光率佳,放眼望去植株排列整齊,地面乾淨清爽,仔細一看才發覺,原來這裡的番茄不是種在土地上,而是種在架高的籃子中,這種農法技術稱為「籃耕離地栽培法」。農場的女主人徐怡君說明:「這種方法除了能隔絕地板病毒,還能控制蕃茄的生長環境,同時確保品質和數量。」

善用科技  維持作物最佳品質

  外表娟秀的徐怡君說起話來輕聲細語,讓人難以聯想她可是每天親手照顧這些作物的農民,十多年前她和先生不顧親友反對,投入當時眾人眼中毫無前途的農業,徐怡君說:「當時完全沒經驗,也不知道要去哪裡找人問,只能藉由實際操作,在失敗中找尋改進的方法。」

  他們的第一次種植就遭遇到慘痛的失敗,當時園裡的番茄因為感染青枯病,只能忍痛整園拔除,更令人頭痛的是,由於青枯病是一種土壤性病變,病源無法根除,「既然原來的土壤有病害無法栽種,我們突發奇想就用籃子裝上新土來種。」徐怡君說。然而,番茄根系需要大範圍地延伸,很多前輩看了都搖頭勸他們這樣種不起來。也許是因為幸運加上從不輕言放棄的執著,經過反覆地測試與改良,還真的讓他們試成功了,研發出來的新技術不但避開了病害,果實的風味與甜度也有顯著的提升。

  究竟為什麼,一個小小的籃子裝上少少的泥碳土就可以栽種出結實纍纍的果樹?那是因為徐怡君還有一項秘密武器─「全自動化的養液設備」,這種裝置可精確地調配營養液,搭配滴帶設計,定時定量讓植株補充水分及養分,維持作物的最佳狀態,另外再視生長狀況調配有機肥,加強植株的抗病性。這也是她的番茄可以在7月定植,採收期從9月~隔年5月,足足長達9個月的秘訣。產期拉長,也增加了和通路談條件的立基點,運用這些科技儀器的輔助也有效地節約了人力。

多元行銷  與消費者直接互動

  現代的農業,除了生產,行銷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徐怡君的觀光農場除了開放給遊客自行採果,也設計許多DIY活動吸引遊客參與,透過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農場的理念及特點。在銷售方面,過去農場直售與批發市場的比例約是3:7,2015年已提昇到5:5,未來目標希望能達到7:3。徐怡君說,許多消費者不認識農民、農場,只能透過價格來判斷農作物的優劣,「透過讓消費者直接跟農場接觸,看見我們對作物的用心,只要了解這個農場的理念,也就會進而信任這個農場所生產的作物。」高平觀光農場作物目前也已獲得吉園圃標章認證。

  因應時代潮流,她也架設農場網站,加強與消費者的聯結,然而,比起行銷,徐怡君仍認為,更重要的還是作物的品質,「農業沒有速成班,行銷當然很重要,但是基礎工作要做好,確保了作物的品質,農業才能長久。」

善用農政資源  實務經驗傳承

  不斷地摸索和改進,讓徐怡君和農場逐步往前,她也有過感慨,「以前都是自己跌跌撞撞去摸索,不知道政府農政單位原來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現在只要時間允許,就會儘量去農改場上課,跟專家請益學習,不僅縮短摸索的時間,也在上課當中認識很多青農朋友,可以互相切磋、分享經驗。」

  農場也與農委會合作推動實習農場課程,讓實習生來到農業的第一現場實習,徐宜君不藏私地將自身所知的農業觀念傳承給年輕一輩。「從第一天務農開始到現在,一晃眼居然已經過了十幾個年頭⋯⋯」怡君回顧從農歷程,期間雖然挫折不斷,倒也一步步踏實走過。至於青農首當其衝的資金問題、農地取得不易的問題,她期望農政單位能有更好的支援,讓有心從農的年輕人可以少吃些她過去嚐過的苦頭。

  面對種植失敗的挫折,徐怡君諄諄教導農場的實習生,除了善用農業單位資源,虛心請教農改場的專家以外,「實務經驗最終還是要靠自己,透過不斷嘗試與改進,這些經驗累積才會轉化成自己的收穫。」若遇到植株染病,「要捨得,該拔就拔!」

  通路也是考量的重點。徐宜君建議:「當初我選擇了先種再說,種出來後才發現根本賣不掉,所以,我會建議投入農業初始,就要先評估、規劃好通路,再決定種植作物的數量、面積、品種。此外,務必先將目標客群定位好,從種植技術到服務一次到位,自然就能受消費者青睞。」

  徐怡君不吝將從農數十年的經驗與心得公開分享,便是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返鄉從農,能將這份產業傳承下去。最後她強調,青年農民除了運用新觀念、新方法,更要有長久堅持的毅力,「務農是長期的,往往需要經過幾年才能有一些心得累積,心態正確才是最重要的。」她以此與大家共勉。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4-20:4,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