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與農友搏感情 力推花蓮生態農業 范美玲--落實里山倡議,開啟農業新天地

文、攝影/編輯部林慧貞  圖片提供/范美玲、游婉琪

  去(105)年7月,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首開公門之先,成為臺灣第一個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PSI)」的政府部門會員,而其提報的案例「水田多樣性新指標」,因為論述清晰、研究創新,更獲得IPSI秘書處肯定,指定成範本供她國參考,為臺灣掙足面子。

  這幾年,管轄宜蘭、花蓮的花改場陸續結合原住民、林務局、慈心基金會,發展環境友善農業,讓這塊屹立78年的老字號招牌越擦越亮,背後最大的功臣莫過於在花蓮土生土長、現任花改場副場長范美玲。

  范美玲從小就對大自然很有興趣,就讀中興大學昆蟲系時,許多女生解剖蟑螂時嚇得尖叫,她卻讚嘆:蟑螂的觸鬚在顯微鏡下好美!

  後來,看到園藝系學姊穿著美美裙子在花園澆水,一心想照顧花花草草的她便和好友相約轉系,殊不知園藝系一點也不輕鬆,頭一次要拿鋤頭,挖出1×1×1公尺的深洞時,范美玲當場傻眼。同學好心要幫忙,老師卻狠心攔阻,要她自己完成,「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讓我知道女生其實也是可以做到很多事的。」

  范美玲的確做到許多了不起的事,研究所還沒畢業就考上高考,隨即返鄉到花蓮農改場服務,從事花卉栽培技術改良和作物採收後處理試驗。但一開始卻挫折不斷,因為皮膚白、講話輕聲細語,農民只把她當小妹妹看,直到有次,范美玲運用園藝系所學,用防治資材協助作物躲過寒害,大家才發現她真的有兩把刷子,成功收服農民的心。

翻修法規,蝴蝶蘭出口大功臣

  曾有老師給她下評語:「什麼都不會,但膽子很大。」這番觀察果然很貼切。民國85年,她隨老公到臺北定居,真的靠著憨膽,完成一個對臺灣園藝產業影響重大的政策。

  當時施行十多年的《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很少更新,已跟不上國際趨勢,范美玲轉職到農糧處擔任技正時,大幅翻修法規,加強保護育種者及衍生品種,也把切花納入品種權保護範圍,並和國際接軌,使得臺灣研究數據被國際認可,縮短申請品種權的等待時間。

  更重要的是,范美玲擴大公告蝴蝶蘭為《植物品種及種苗法》適用作物,使蝴蝶蘭在國外申請品種權再也不用曠日費時,也不必擔心種原被剽竊,為我國蝴蝶蘭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

從中央到地方,歷練豐富

  和范美玲接觸過的人,大多都對她有條不紊的思緒、清晰順暢的口齒留下深刻印象。大將之風來自豐富的公職歷練,婚後她一路轉換職位,足跡遍佈臺北市政府建設局股長、農糧處技正、國會聯絡人、秘書室、科技處、國際處,其中最特殊的經歷莫過於擔任國會聯絡人。

  《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歷經數10次法規會議審議,范美玲在其中穿針引線,功不可沒。長官見她協調能力優秀,調派擔任國會聯絡人,期間她仍不斷為此法案奔走,尋求立委支持,終於讓法案在93年三讀通過。

  只不過,溝通對象從農民、作物,變成消費者、政治人物,深深考驗她的EQ,對於比較「關心」農委會的立委,范美玲再度使出面對農民的纏功,三不五時就到委員辦公室泡茶、噓寒問暖,幫忙打雜,抓到機會便和委員聊天,「我的任務就是要讓她們更了解農委會業務嘛!」

返鄉服務找資源,曾被當詐騙集團

  范美玲拚命三娘個性,獲得許多長官賞識,續留中央不是問題。但也因為這股不服輸的精神,她的身心長期處在壓力下,眼見健康亮起紅燈,她決定返鄉調養身體、撥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99年7月范美玲回到「娘家」擔任花改場副場長,這十多年間,社會已有重大變化,環境污染、食品安全成為民眾最關心的話題。花改場也沒在這波浪潮中缺席,發揮好山好水的優勢,慢慢建構友善、有機農業的輔導系統,成為全國農改場研究生態農業的龍頭。

  范美玲將在中央學到的能力充分運用在地方,引入日本「里山」觀念,推廣和大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輔導新社海梯田復耕、使用自然農法時,她深知單以農改場一己之力無法完成,找來林務局、慈心基金會合作,一起行銷推廣優良的農產品。

  有次,范美玲打電話給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昭倫,一度被當成詐騙集團,因為根本沒人想到農改場也會管到海洋。說起這段趣事,范美玲自己都笑了,她說,回鄉服務後,感覺眼界越來越開,一開始以為做友善農業只要稻田本身好,後來才知周遭環境也要顧,並發現農田廢棄物會影響海洋環境,希望和中研院建立新社海梯田旁邊的珊瑚監測計畫,而誤打誤撞鬧出詐騙集團的插曲。

向在地學知識,推原住民保種計畫

  花改場轄區遍布不少原住民部落,近年氣候變遷劇烈,適應在地風土民情的原住民傳統作物突然翻紅。其實,花改場早就一步一腳印,輔導原住民種植原生作物,如小米、紅糯米、野菜等,並默默推動原住民「保種」觀念,去年甚至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投入專門研究人力。

  但要取得原住民信任並非易事,范美玲依舊是那不變的101招:搏感情。不管再忙、再累還是抽空到部落,光是來回車程就耗掉好幾個小時,「原住民重視朋友,只要陪伴在身邊,讓她們找得到人,最重要的是真誠相待。」

  舉例來說,花改場協助馬太鞍的邦查部落復育野菜時,研究人員除了建立栽培技術,還和在地農友一起下廚,推出野菜料理競賽,找出消費者可以接受的食譜。這樣的真誠,讓范美玲和邦查農場主人蘇秀蓮發展出姐妹般的好情誼,甚至獲得別名——「夏季」,原來是因為農場有位員工名字唸起來像春季,范美玲熱情洋溢,就像夏季。

  范美玲笑稱自己「很愛講話」,喜歡有溫度的工作,對於獲得「優秀農業人員獎」,她謙稱要感謝的人很多。其中,花改場的改變,黃鵬場長開闊的心胸才是關鍵,感謝場長願意放手讓大家嘗試。她期許農改場用生態、友善農業,打造花蓮特色,讓年輕人有返鄉就業機會。當然,繼續和農民搏感情是一定要的,「我們不能以專家姿態自居,因為在地知識是很寶貴的。」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4-21: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