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找問題,用對方法;挖寶藏,跨域整合 ─專訪農委會主委林聰賢

文/編輯部 楊織郡、圖/黃世澤

主委林聰賢

  接掌全國農業行政首長3個月,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接受專訪時直言,政府過去投入很多資源從事產業行銷與食安維護,卻未用對方法,經年累月的補貼、宣導,錢花了不少,卻看不到實質效益,農民及消費者也無感,形同「死錢」,未來將透過政策制定及資源調整等手段,進行垂直整合及水平整合,發揮「跨域加值」的效用,「想辦法把死錢變活錢」。

諸多農業課題懸而未決

  林主委百忙之中接受本刊專訪,暢談就任3個月以來的觀察與心得,也提出對於臺灣農業問題的思考與構想。雖然幕僚針對提問試擬了答案,但他受訪時,全程不曾看過「答案卷」,侃侃而談自己的施政理念與未來方向。他的從容,來自出身農家、就讀農校、治理農業大縣的經歷;他的自信,來自對農業問題有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以及更多的思索與熱情。

  林主委說,他出身基層,對臺灣農業有長期的觀察,接任農委會主委後,也盤點了農業相關課題,除了中南部些許狀況不同外,包括農地零碎化、人力老化、產銷無法一元化、工業污染環境等結構性問題,均已存在良久,歷屆農委會主委都希望予以調整,可惜的是,60%的資源都用於福利必要支出,能投入政策調控的經費並不多,以致很多問題都擺著,形成困境,而且舊的問題還沒解決,新的問題又來,不斷累積,不停地被追著跑。

當務之急,改革沈痾

  但逃避非長久之計,他表示,農委會提出的「新農業」意在對接這些課題,某種程度上,也像年金改革一樣,不改不行,而且手法必須大膽而創新。例如,慣行農法是累積數十、數百年來的耕作習慣,驟然改變不僅要下很多功夫,還得用對方法,不能天馬行空,而應學習農民精神,紮實打好基礎,才能解決當前困境與課題。

  他以過去執政的「宜蘭經驗」為例說明。2010年,國內發生多起食安事件,宜蘭縣政府決定推動「蘭陽嚴選」標章,希望打造安全農產品牌,但官方雖然積極宣導農藥、化肥減量,農民卻態度觀望、消極抗拒,推動過程遭遇很多阻力,後來透過舉辦綠色博覽會、設置臺北市行銷據點,推行學校午餐一周一次有機蔬食等措施,才發現以需求帶動生產相當有效,農產銷路無虞,農民收益增加,有機種植面積也快速擴大。

  此外,農業的價值不只是生產。在市場販售的農產品,沒有特定對象,也沒有情感的連結,一旦消費者進入農村場域實際體驗,發現「怎麼那麼臭」,「農藥怎麼噴那麼多」,農民勢必會改變用藥習慣;讓大家看得到、摸得到、吃得到,生產與消費的過程連結起來,這樣的情境導入才是六級產業。一級生產若能推進六級化的規模,往精緻、休閒及體驗農業方向發展,不僅可以地產地消,避免拍賣市場波動,菜土菜金,還能推廣農村生活與文化、食農及環境教育,提高農業的附加價值。

施政優先,解決食安問題

  林主委說,食安事件不斷發生,吃得安心成為民眾最關心的事,也是他現階段施政的優先目標。食安問題沒解決,失去人民信任,政府做再多努力、投入再多資源也是枉然,亡羊補牢,如何從這幾波食安事件獲得經驗與啟發、建立消費者的信心,是政府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

  他指出,食安以農安為基礎,他期待生產端(農民)、農業機關(中央、地方)及消費者三方加強合作,成效更大。農民方面,應謹守農人的責任,生產安全、高品質的農產,兼顧環境生態;消費者願意多花點錢,購買經過生產履歷認證的產品,讓付出更多的農人獲得較好的收益;農政單位則扮演媒合的角色,提供輔導、協助、監督及一切動能。

跨域整合,事半功倍

  訪談過程中,林主委數度提及整合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他說,他上任以來,聽了各個單位的工作簡報,也批閱很多公文,發現單位與單位間、內部與外部間缺少對話,農委會雖然有很多專家,但欠缺整合,尤其是跨域整合,各單位各有專業,卻沒有跨出自家門檻,躲在高牆裡各做各的,走到門口一看,才發現大家做的是同一件事。從107年度總預算開始,他要積極調整,除了內部調控,與農民、農民團體及消費者也要對接。

  舉例來說,農委會過去從事產業推廣及行銷活動,方向都對了,但沒有好好整合,都是一次性的,多年下來,也花了不少錢,雖然效益評估報告看起來還不錯,但終端的農民、消費者絲毫無感,有必要重新檢視。有時改變一個做法,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他相信,經過結構調整後,就能看出效果。

成立「挖礦部隊」挖珍寶

  林主委強調,農業行政團隊的能量毋庸置疑,科技處、農試所歷年來很多研究成果的含金量非常高,例如針對某一種蘭花品系深入研究,直到研發出更具競爭力的終端產品,但是好東西不能留在自家倉庫裡,他已指示農委會相關單位成立「挖礦部隊」,挖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可能原單位認為沒有價值的研究,透過不同的需求與應用,就能發現寶藏所在,而這就是整合。

  他表示,農委會推動「新農業」因應新的局勢,很多條件成熟的科技、管理方式及技術運用都能回到農業體系,這是農委會最大的優勢,但解決農村及產銷問題卻一直沒有用對方法。

  以食安及產銷問題為例,政府雖然投入很多錢補貼,但農民收益沒有增加,也感受不到幫助,投入的錢都變成死錢,例如保價收購公糧,一公斤26元,放了3年後釋出,大約只剩10元左右,雖是為了國安需要,但難道沒有別的方式嗎?長期的補貼不是浪費資源嗎?未來,他將設法把這些死錢變成活錢。

營造青年從農的有利環境

  除了「抓寶」,林主委還要「抓問題」。他說,臺灣很多農業問題存在已久,他是帶著解決問題的想像而來。他要求各單位找出長期以來的沈痾,以農委會擁有的高能量,只要勇於提出來,進行跨域整合,一定可以找到解決方案。

  林主委也提及,陪同蔡總統出訪中美洲友邦期間,與新南向等國家交流,發現大家對臺灣農業抱持很高的期待與認同。現今很多產業面臨全球競爭,必須以更多創新及轉型因應,他認為臺灣最好的機會是農業,目前為止,農業很多結構仍保留傳統模式,他期待,有更多農民運用現代科技與耕作方法,開創全新的農業時代。

    他指出,小農、兼業農多,造成資源對接困難、能量分散,是臺灣農業發展最大的困境之一,農委會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例如營造青農樂於投入農業的環境,包括協助取得農地,專案低利貸款、利息補貼,以市場為導向,配置不同產區作物,擴大經營規模,不只挑戰國內市場,在國際舞台上也有競爭力。

循環經濟,打造永續環境

  此外,循環經濟也是農委會未來的施政重點。林主委表示,農業是循環經濟的典範,但長久以來不受重視,忽略末端產物循環使用的可能性,反而當成廢棄物,隨意傾倒棄置,造成環境無法永續,包括漁業、畜牧業、林業都是如此,以現今的技術而言,循環經濟、永續環境,雖非一蹴可幾,但也不是難事,這是他未來最想做的事。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5-19: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