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文/國際處 劉凱翔

一、聯合國糧農組織分享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影響之挑戰
  參考自聯合國糧農組織2017/4/28 New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召開執行委員會議期間,各國利用會議周邊場域針對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smart agriculture),彼此分享如何協助農民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及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經驗。氣候智慧型農業為一種轉型的糧食生產系統,在追求永續生產提升的同時,採取氣候變遷調適措施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俾於氣候變遷加劇的時代達到糧食安全的目標。

  坦尚尼亞估計因氣候變遷造成的每年農業損失達2億美元,為解決此問題,坦尚尼亞在農業發展及糧食安全政策中納入氣候智慧型農業,將氣候變遷納為重要考量因素。坦國的國家政策著重於建立韌性的農業及食品生產系統,例如於近幾年在5個區域導入稻米生產省水技術,約占坦國稻米生產面積的30%;農民已感受到省水技術帶來稻米產量提升,尤其是在較乾旱地區,且農民更樂意採用新的稻米品種。坦國也採用保育式農法(Conservation agriculture),其效益已經顯現,包括採用經改良更耐旱的樹薯、玉米、高粱及棉花品種,以及使用有機質肥料來增加土壤肥力,整體上採用保育式農法的區域,其產量為其他採用傳統農法區域的4倍。

  2016年越南約有70萬公頃的稻米及作物受到氣候變遷帶來的損害,造成稻米減產80萬公噸,以及110萬人受到影響而有糧食安全危機。為因應此等情況,越南採取多種氣候變遷調適及天災風險管理措施,例如部分水稻種植區改種水果及葡萄,其所需水分較少且可作為農民替代收入來源;當水分充足時,這些土地仍可恢復生產稻米。在越北山區及中部省分的山坡區,採取一年生作物與森林、水果及其他經濟樹種間作的方式,此種混林農法(agro-forestry systems)有助於增加農民收入來源的多元化、防止土壤侵蝕及改善生態系統與環境,並可減少溫室氣體釋放及增加碳匯。此外,越南也常見採用混林農法與水產養殖的結合做法,例如在海岸地帶營造之蝦類─紅樹林區域,可提供海岸脆弱族群的永續生存空間及保護天然資源;越南已有18萬公頃的蝦類─紅樹林區域,農民每年每公頃可穩定收入1,600美元,海岸保護價值則每年有800美元。在養豬方面,政府鼓勵農民將豬排泄物轉換為可用於日常烹煮及照明的生物沼氣,目前已安裝35,000個生物沼氣設備,評估可減少40%的溫室氣體排放。

  FAO會議強調將氣候智慧型農業納入國家政策,以及透過訓練及農民學校方式來推動氣候智慧型農業的重要性。另外,也提出應該提供精確的氣候資訊給農民,並投入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氣候智慧型農業之研究。

二、「從海洋到餐盤」追蹤漁貨,以確保非法漁貨不會進入全球供應鏈
  參考自聯合國糧農組織2017/4/12 News

  FAO於日前召開技術協商會議,公布「自願性捕獲登記制度指南」(Voluntary Guidelines on CatchDocumentation Schemes)的草案,終於結束5年的談判工作,並準備於2017年7月3日至8日舉行的聯合國機構大會,由FAO成員國予以通過。大會通過後,該指南將成為國際認可的國際標準,供政府及業者作為建立追蹤漁貨完整供應鏈(自捕獲至餐盤)制度的依據,以防止非法漁貨進入市場。

  全球每年漁獲量約9,100萬至9,300萬公噸,且漁產品為全球最重要的貿易食品,2016年估計出口值達1,420億美元;另外,每年IUU(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貨則高達2,600萬公噸,破壞海洋生態系統及影響永續管理漁業之發展。捕獲登記制度(Catch documentation schemes, 簡稱CDS)提供阻斷非法漁貨的方法,其基本概念為:漁貨由國家主管機關驗證,以確保合法捕獲且符合最佳作業方式;經驗證的文件附於漁貨上,並隨之進入國家或國際上的加工或銷售端。只有附有有效驗證文件的漁貨可以出口或銷售至具有CDS制度的市場。

  目前只有少數國家訂定CDS制度,且大部分聚焦在高價值魚種,例如南極水域的鱸魚及大西洋黑鮪等。隨著漁產品貿易達到歷史高點及消費者需求持續增加,CDS日益被視為可被更廣泛使用之工具。事實上,歐盟自2010年起已使用CDS且涵蓋自海外進口到歐盟的所有漁貨,美國在2016年也宣布自己的補獲登記制度-水產品進口監測計畫。

  推動廣泛使用CDS的挑戰之一,為確保紙本證書從一個國家的漁場安全到達另一個國家的檢查站。聯合國指南建議不只採用紙本證書的作法,最好將漁貨運輸訊息記錄在數位系統,俾於價值鏈的任一階段均可供查詢,以減少管理成本及降低偽造的機會。FAO漁業及養殖政策與資源署副署長AudunLem表示:「CDS要能成功運作,必須仰賴國際合作;雖然CDS為自願性制度,但透過制定本指南的協商過程,各國政府對於該制度已有高度接受性,因此,在國家、區域及國際層級訂定新的捕獲登記制度,將有高度一致性且降低採用新制度的障礙。此外,指南呼籲各國遵守現行國際規範及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各項協定,因此依據指南制定CDS將有助於各國避免不必要的貿易爭端。」

三、讓植物及種子的國際貿易更安全
  參考自聯合國糧農組織2017/4/13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IPCC)管理機構-衛生措施委員會的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該機構制定新的國際標準,以協助植物及種子的國際貿易在獲得商業利益的同時,也能確保其交易安全。IPCC衛生措施委員會在南韓舉辦第12次會議時,制定新的標準。在全球化過程中,食物及農產品持續流動,每年約有5億個貨櫃裝載各種貨物運送至世界各地。然而,貨物有時成為「生物偷渡客」的藏身所,當這些作物害蟲一旦靠岸,將造成作物損害,例如舞毒蛾(gypsy moth)、大型非洲蝸牛及阿根廷螞蟻等。網路市場交易亦加速農產品貿易的成長,加劇前述害蟲流動的情況,造成各國預防貨物遭受病蟲害的工作日益困難,尤其是透過種子攜帶的害蟲更具威脅性。

  IPCC新國際標準透過制定風險評估及檢測的標準方法,將協助調和各國面對處理國際種子貿易的複雜性,並藉此促進每年貿易額達120億美元的種子貿易,同時確保該等貨物的運輸能為全球日益增加的人口提供糧食安全的保障。FAO認可IPCC工作係達到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關鍵,保護全球植物的健康,需要永續農業、氣候變遷韌性、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安全貿易等各方面的良好運作。

四、歐盟和智利達成有機農業同等性協定
  參考自歐盟農業及鄉村發展總署2017/4/27News

  歐盟和智利已簽署有機農產品貿易協定,相互承認對方的有機生產規則及管理系統具有同等性,因此,所有根據歐盟規定生產及管理的歐盟有機產品,可以直接進入智利市場販售,反之亦然。歐盟有機標章及智利有機標章的保護,也納入同等性協定的一部分,該協定並提供更新有機法規涵蓋農產品種類的機制,以及合作、資訊交換及有機產品貿易爭端解決機制。

  歐盟-智利有機產品貿易協定為第一個「新世代」有機貿易協定,也是歐盟與拉丁美洲國家簽訂的第一個相互承認有機法規的協定。歐盟-智利有機協定為其他有機貿易協定開啟一條路,對於全球有機食品市場的成長及有機工作機會的提升作出貢獻。歐盟有機市場在過去10年間,每年的成長率為5.5%,且歐盟有機農業土地面積約占農業面積將近6%。雖然歐盟對於智利的農產食品貿易呈現逆差,該協定仍有助於提高歐盟有機農產品銷往智利的機會。

五、歐盟徵求「智慧生態-社會村莊」先鋒計畫
  參考自歐盟農業及鄉村發展總署2017/4/4 News

  為鼓勵鄉村發展,歐盟執委會徵求提供「智慧生態-社會村莊」(smarteco-socialvillages)的先鋒專案計畫。先鋒計畫的目標在於尋找良好的案例及作業方式,可解決鄉村地區面臨的失業、服務業缺乏及人口流失的問題。相關及實際案例可能包括結合農民與其他團體共同合作的創新計畫。歐盟鄉村地區面臨挑戰,因此,專案的成果應著重於考量歐盟情況,並納入不同歐盟會員國或區域的多樣性及特性。提供決策者及鄉村社區有關「智慧生態─社會村莊」的重要內涵,以及良好的作業案例,將有助於促進歐盟鄉村發展。

六、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相關進展
  參考自Washington Trade Daily2017/4/20, 2017/4/24

  智利駐美大使館經濟部門主管Rodrigo Contreras表示,美國以外的11個TPP成員應當延續TPP的高標準及規範,不應浪費多年的談判成果。美國以外的11個TPP國家於2017年3月曾於智利召開會議,各國皆同意要持續推動亞太經濟整合,並將於APEC部長級會議期間討論下一步對策。可能的方案包括修改TPP使其在美國退出的情形下仍可生效,或以TPP作為典範,談判新的區域貿易協定。

  澳洲貿易部長Steven Ciobo表示,美國退出TPP後,其他11個TPP成員正商討可能的出路,澳洲強烈支持將美國排除後,直接成立11國版本的「TPP 11」促使該協定生效。Ciobo強調,TPP將削減貿易障礙,促進貿易與投資,帶動經濟成長與就業,並能促進亞太區域的貿易自由化。許多成員都贊成TPP 11,日本也已經願意考慮TPP 11,希望各成員能於2017年5月底在越南舉辦的部長級會議上,同意TPP 11的提案。

  日本副總理Taro Aso表示,相較於TPP,美日雙邊協定不必然能為美國帶來更大的利益,TPP對美日兩國而言都是更好的架構。然而美國總統Trump偏好雙邊協定,並已退出TPP。Aso表示,他會在新的美日經濟對話中,向美國副總統Pence提出這個觀點。美國以外的11個TPP國家將於2017年5月APEC部長級會議期間,再度商議TPP的未來對策,但推動TPP生效並非唯一的可能方案。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5-22: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