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第二屆百大青農成果展

輔導處 楊承叡 陳玲岑

壹、前言

  我國農業就業人數自民國67年的160萬人至101年55萬人,減少105萬人,農牧戶內無意願承接從農者占73%,顯示農業人力的縮減,且面臨人力的斷層。近年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透過小地主大專業農、青年農民專案輔導等工作,輔導青農在投入農業過程中給予各類型技術資源,協助穩健經營與成長,再透過複製與推廣其成功經驗,強化青年同儕的認同,以利產業群聚、整合與加值發展。

  鑒於百萬收入、科技青農成功案例給各界對農業具未來想像及期待,新北市新店區私立莊敬高職在高職招生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打算減招餐飲、美容科,籌設園藝、農場經營科,準備與業者合辦實驗農場,畢業後可投入有機農業或是觀光休閒農場,就學期間還可選修烘培、影視等第二專長,目前籌設計畫業報新北市政府審核,最快107學年起就會招生。顯示各界業逐漸翻轉對農業刻板印象,中央及地方政府積極投入臺灣農業人才培育的工作。

貳、第二屆百大青農輔導

  行政院核定本會推動「新農民培育計畫(106年至111年)」,分由學校端及職場端整合產官學研訓輔導資源,期望10年培育3萬農業大軍投入農業職場。百大青農即為職場端所推動的重要輔導措施之一。本會自102年起遴選具發展潛力青農,給予2年期個案陪伴輔導及3年期追蹤輔導,目前已輔導3屆共計319位百大青農,跨域整合各試驗改良場所進行生產技術與農場經營管理輔導外,並協助青農克服從農遭遇的門檻,包括推動農地銀行及小地主大專業農,協助青農取得經營農地;辦理青農創業貸款及其他專案農貸,提供從農所需資金,貸款額度最高達1千萬元,年息僅1.29%,並提供百大青農最高500萬元為期3年的零利率利息補貼;另透過農民學院及實習農場,提供專業知能與技術;並依其發展情形給予產製儲銷或設施設備補助,期望能讓青農穩健經營,進而擴大規模或創新加值發展,並成為標竿學習典範,帶動其他青年農民共榮發展。

  第二屆百大青農共計輔導105位青年農民,年紀最輕者於輔導入選時僅22歲,平均年齡35歲;性別統計女性有22位;從農背景部分,屬農二代76人,非農二代29人;從事有機生產或取得產銷履歷有35人;屬他行轉農業有46人;原住民8位。

  第二屆百大青農輔導期間為104年1月至105年12月,期間總計投入:陪伴及專家輔導3,095人次、資金設備部分補助2,814萬元並核貸2.29億元、導入技術品項46項次、透過創新加值經營計畫補助17人544萬元。整體歷經輔導團隊協助下,第二屆百大青農擴大土地面積81公頃、加工物流場所面積增加16,698平方公尺;通過驗證品項包括吉園圃、有機驗證、產銷履歷,合計104項;通路拓展部分,通路與契作媒合輔導19案、實體、網路及其他通路輔導合計125項產品;整體產值提升平均約102%。

參、第二屆百大青農成果展

  為展現青農輔導成果,並擴大青農展售效益,本會於本(106)年5月13日,於希望廣場農民市集舉辦第二屆百大青農成果展暨青農農特產品展示既展售活動,本會主任委員林聰賢親自到場為青農加油打氣,並頒予第二屆百大青農輔導證書,及青農陪伴師之感謝狀。主委於致詞時提到,現在的青農跟老一輩的農民各有不一樣的經營模式,過去老農民擅長耕種各種不同的品種,而青農則在行銷農產品方面有所擅長,本會已透過各類資源輔導將經驗傳承下去,並且在新農業的發展上,要導入智慧科技,包括農委會科技處、農科院以及各試驗改良場所的技術合作,未來前往新南向目標國家,本會定與青農們站在一起投入打世界盃。

  林主委也分享第一屆百大青農,有人經營四甲地,年收入達500萬元,顯示農業絕對是個賺大錢的行業,而第二屆百大青農在2年的輔導下,在經營規模、面積及收益上也都有明顯的成長,除了鼓勵青農之外,也要特別感謝在專案輔導過程中提供輔導經驗的陪伴師、農糧署、漁業署、農金局、各區農業改良場等機關,此外,主委也見證第二屆百大青農將象徵傳承的旗幟交給第三屆百大青農代表,希望更多青農加入農業,共同為臺灣的農業打拚,也讓臺灣的農業永續發展。

肆、未來的展望

  臺灣農業面對外在貿易自由化、氣候變遷等衝擊及挑戰,或是國內農業人力缺乏、糧食自給率仍待提升等問題,本會已依總統施政藍圖「創新、就業、分配及永續」原則,提出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其中為了農業人才培育,農委會提出10年3萬農業大軍的目標,在學校端推動農業公費專班、農業職涯探索以及獎勵高中從農方案,並配合行政院「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及「青年就業領航方案」提供農業優質職缺,希望藉由各項措施縮短學用落差,並吸引對農業有興趣的年輕學子進入農業,在就業端部分,青年農民專案輔導計畫透過遴選百大青農,培育具發展潛力的青農,提供從農過程在技術、資金、土地、行銷等資源的輔導,未來希望青農在穩定生產及經營後,與產業鏈上下游各端結合,並透過整合與加值發展,逐漸邁向農企業化,擴大經營規模使產業升級,進而改變我國農業,朝智慧農業目標邁進。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6-21: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