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享受休閒‧體驗幸福 從休閒農業談環境教育

文╱輔導處 張珮怡

壹、前言

  跟著臺灣經濟社會變遷的腳步,國人更重視休假日的活動安排,農業不再僅是生產功能,也隨之轉型為休閒農業,背負著環境教育的任務。依據「農業發展條例」第3條第5款規定,針對「休閒農業」加以定義如下:「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閒,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之體驗為目的之農業經營。」此即為我們發展休閒農業的主軸。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糧食、能源、碳排放等環境議題及環保意識抬頭,為推動環境教育,我國為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環境永續發展之目的,我國於民國99年6月5日公布「環境教育法」,並於民國100年6月5日開始實施。此一立法,為政府與民間推動環境教育的一大後盾。

貳、休閒農業之現況

  各地農民在政府輔導與自動自發努力下,運用農業既有與豐沛資源,轉化為休閒農業經營的特色,發展出「自然體驗」以及「農事體驗」等活動。讓前來遊玩的遊客除了享受休閒情境及樂趣外,也能親身經歷及認識生活中農業活動與環境互為依存的關係。 

  劃設休閒農業區為促進農業一級生產、二級加工及三級體驗服務的創新運用,結合在地農村景觀、農業文化創意及食農教育概念等元素,農委會積極協助休閒農業區及休閒農場營造農業主題特色、提升產業服務質量及充實友善旅遊環境,另建立休閒農業職能基準,培育優良人力素質,豐富多元農遊元素,包含體驗活動商品、旅遊伴手、農村料理等,並協助業者參與國內外旅展、辦理推廣活動及建立多元實體與虛擬通路,擴大校外教育、國際客群,增加休閒農遊非假日遊客數。

  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休閒農業區,以無毒農業的概念,從溫室農場、茭白筍農作、百香果、荷花田、自然農業場域到魚菜共生教學系統等,推展在地食農教育及低碳飲食之概念;並透過體驗及遊程的規劃,將在地農產延伸為「移動的餐桌」,結合「桃米遠足」及「桃米野餐」等活動讓大眾一起認識農業各項的生活、生產與生態的環境,並享受田園之樂。

  位於南投縣水里鄉的槑休閒農業區,將在地特色梅子、茶等產業,融合於體驗活動中,同時透過參與活動的過程,讓人們瞭解對於土石流災害預防及水土保持,與生活、產業、環境間的關係,並且多年來與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合作,在每年梅子盛產季節時推出醃脆梅DIY活動,將醃好的梅子放置於陶甕中,讓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體驗醃脆梅的樂趣,不僅增進親子關係,更是加深民眾對農產品的印象。

  花蓮縣玉里鎮的東豐休閒農業區,以生態體驗方式推動環境教育,在有機水稻田中以闖關的方式來認識豐富的田間生態。教導小朋友分辨水稻及稗草,並將拔除的雜草製作成花束、比賽撿拾福壽螺、認識各種蛙類,例如:小雨蛙、腹斑蛙、日本樹蛙、澤蛙、黑眶蟾蜍……等,以及認識各種鳥類,例如:紅冠水雞、白腹秧雞、高蹺鴴、白鷺鷥、褐頭鷦鶯……等。

  位於雲林縣古坑鄉華山休閒農業區中,有個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華山社區環境教育學習中心,以「生生相息」、「滾滾紅塵」為課程主軸,介紹自然生態及土石流區等活動,每年4、5月更可見到美麗的螢火蟲。因為該區曾經經歷過921的重創,他們走過艱辛的復育工作,因此更重視環境的維護,避免過多的人工設施與破壞。

  新竹縣新埔鎮照門休閒農業區以低碳、樂活、尊重生命、友善環境的設施及生活態度做為環境教育學習的主軸,透過實際走訪環境教育的場域、參與體驗認真省思人與生活環境的關係。其中「低碳飲食課程體驗」教導大朋友小朋友各類食材碳排放量的不同及認識食物里程的概念,運用在地的食材及當季的食物,縮短食物里程,也減少食物運輸過程所耗費的能源。另外,生態教育的導覽觀摩也帶領大家瞭解獨角仙、蝴蝶的復育。

  環境教育的目的在於建立人們對環境的正確態度,學習知識及戶外技能,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透過參觀、解說、導覽、料理、DIY及體驗活動等課程方式營造友善環境,並以正確生活態度來善待我們生長的土地與自然資源,拉近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實際的走訪休閒農業區、休閒農場,也引導著大家認識環境問題,認真省思人與生活環境的關係,進而思考如何達到健康、環保、生態保育及資源循環再利用之永續目標。

  因此,休閒農業除了有享受休閒樂趣的功能外,也讓我們更進一步感受到自然環境與我們生活連結的關係。在走訪體驗過程中,我們除了能見到平常在都市環境中難得一見的田園景觀外,也有機會品嘗在地美食、瞭解在地文化,更能學習如何以友善且多元的方式與環境和諧共存發展。

參、休閒農場推動環境教育之成果

  依據「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及管理辦法」之相關規定,申請設施場所認證者,依法須取得政府機關核准設立、登記,其設施場所依法須取得政府機關許可始得營運。環境教育專業人力,場域內應至少配置一名全職取得環境教育人員認證之專業人員。於經營管理規劃書內容,應包含能力、經歷、安全維護、環境負荷、營運目標及財務計畫等。及環境教育課程方案與申請者近3年辦理環境教育相關證明文件。另,依其場域特色、環境資源、整合場內人力、設計教案及良善的經營管理,提供民眾一個具有豐富自然、人文特色之場域。然而,場內各項設施均應以符合休閒農業經營目的,發揮農業與環境體驗教育,無礙自然文化景觀為原則。

  目前國內已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場域分布於臺灣各地,其中包括新北市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臺南市走馬瀨休閒農場、苗栗縣飛牛牧場休閒農場、宜蘭縣頭城休閒農場及桃園市好時節休閒農場等等都名列其中。這些休閒農場善用場內的資源及特色,推廣環境教育的理念與知識。以飛牛牧場為例,它具有相當明顯的酪農文化特質,是瞭解牧場產業的極佳地點,秉持「自然、健康、歡樂」的經營理念,傳達友善環境及環境永續的精神,肩負起企業社會責任。

  為了讓更多已取得休閒農業服務品質認證的休閒農場,能在發揮農業體驗樂趣的同時,也成為兼具推展環境教育的重要場所,農委會近幾年除積極輔導休閒農場運用自有設施提供環境教育場所,進行環境教育之推展外,也培訓業者瞭解環境教育法規及強化其體驗環境學習課程內容之教育意涵,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認證。

肆、結語

  運用休閒農業區及休閒農場作為環境教育的場域,讓遊客從中享受都會生活中少有的休閒樂趣,並體會人與環境的友善關係,也讓休閒農業本來就具有的教育功能進一步多元發展,為我們的社會所迫切需要的環境教育注入活水。

  經由農委會的輔導與鼓勵下,休閒農業區、休閒農場皆是體驗環境休閒樂趣的場域,假日不妨與家人、朋友們一同走一遭,共度美好的時光。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7-20:6,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