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海海人生-遠洋漁業在高雄特展活動紀實

文/漁業廣播電臺 陳英傑

  臺灣不是只有海鮮文化,更有海洋文化!高雄市歷史博館舉辦「海海人生─遠洋漁業在高雄」特展,從在地角度觀看高雄海洋漁業的發展歷程。

一、前鎮漁港走過半世紀

  高雄自日治時期築港以來,便成為臺灣遠洋漁業的發展核心。前鎮漁港是高雄最大的漁港,水域面積有31萬2,500平方公尺,陸上面積32萬平方公尺,大約可停靠數十艘千噸級的遠洋漁船,大部分的遠洋漁船都在此卸貨,使得這裡的魚貨既多元又豐富,可謂帶動高雄漁業產業的龍頭,而南部地區的漁業機構,例如海洋局、遠洋漁業中心、水產試驗所、公會、漁業文化館等等也在此地聚集,目前為臺灣停泊漁船噸級最大,漁獲量最多之遠洋漁港,是全國最大的漁業重鎮。每天天色剛亮,漁船紛紛進港,有些魚貨都直接送往附近的加工廠加工處理,其它則送至批發或直銷市場販售,民眾可在熱鬧蓬勃的漁市購買新鮮漁獲,也可到漁業大樓的水產陳列館和漁村文物館參觀,認識豐富的海洋水產資源以及早期漁村的生活型態。前鎮漁港由於腹地廣大與功能眾多,可說是全臺最大,兼具漁業、觀光休閒、文化教育和海上交通等多功能發展的漁港。

二、遠洋漁業產業鏈造就千萬個工作機會

  前鎮漁港1967年建港,輝煌走過50年。高雄市海洋局代理副局長黃登福表示,臺灣是世界6大公海捕魚國家之一,整個漁業產業也在世界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外銷賺取大量外匯,同時在南太平洋也有多個邦交國與我們進行漁業合作,譬如吉里巴斯、密克羅尼西亞、索羅門、巴布亞新幾內亞等;高雄的漁獲量占全國的58%,遠洋漁獲則占了85%,這些都為臺灣賺取高額的外匯收入。然而,大家的目光通常只聚焦在漁獲量上,卻忽略了整個遠洋漁業產業鍊所造就了近30萬個工作人口與機會,所謂的產業鏈包括魚貨的買賣、交易、加工、冷凍,漁船的建造、維修、設備、電子航儀、五金零件及食品等。透過這次的展出,讓更多的國人來瞭解遠洋漁業,也讓漁業文化得以繼續傳承。

三、哈瑪星是海洋文化的發源地

  遠洋漁船長期在海上作業,每艘漁船就是一座自給自足的工廠與生活空間。早期遠洋漁業的過度捕撈,造成現今全球性的海洋資源萎縮,未來的海洋產業發展應有永續觀念。而大部分的民眾停留在海鮮文化的領域中,絕少會主動去發掘屬於高雄的海洋文化,譬如哈瑪星就是整個遠洋漁業繁榮、茁壯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哈瑪星本為一海埔地,二十世紀初期,日人為修築打狗 (高雄) 至臺南鐵路,沿今壽山山麓闢築鐵路,並開闢新市街用地,直至今壽山路口,是為壽町;後又因於打狗 (高雄) 港灣內側施行淺洲疏浚,利用浚港時所挖出的泥沙,於哨船頭東北側海埔地,填築作為鐵路、打狗停車場 (火車站)、新式碼頭及新市街用地等用地。

  哈瑪星在打狗 (高雄) 的歷史而言,是現代化新興社區的先驅,更是打狗 (高雄) 港現代化發展的起源地。哈瑪星擁有第一座現代化整齊的街道,及最先使用的自來水 (1913年)、電力、電燈、電話等,湊町市場且為現代化市場的嚆矢,此外哈瑪星更擁有現代化的新式碼頭、鐵路、停車場(火車站),居南臺灣海陸交通的樞紐,並開啟最早海陸聯運的新紀元。

四、五個主軸探索遠洋漁業面面觀

  高史館長楊仙妃表示,「海海人生─遠洋漁業在高雄」特展以五大單元為主軸,「從小漁港到大船入港」記錄高雄早期到近代港口的轉型演變;「出海,航向漁場最前線」刻劃討海人冒險拚搏海上戰場的經歷;「回航,看見岸上的人」呈現港岸支援的後勤補給故事;「與海依存的技術產業」介紹因應遠洋漁業而生的周邊產業鏈;「遠洋漁業的未來挑戰」則從現今的漁業困境,反思如何永續發展的重要性。現場還有好玩的互動體驗裝置,寓教於樂。展期到107年1月21日,期盼每一個來參觀的人都能夠從特展中瞭解到遠洋漁業這項屬於高雄的城市產業,是如何成形與茁壯。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7-20: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