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簡介中國大陸的循環農業

文/林文傑       

  自21世紀初起中國大陸積極推展「循環農業」政策,其相關要點如下:

一、循環農業的主要內容

  由於中國大陸開始推展「循環農業」政策相關事宜時,包括大多數中國農業界相關單位及人員在內的中國大陸全體國民,對於此項新創名詞及其內涵處於相當陌生的狀況;因此之故,中國大陸當局以容易了解的方式,解釋並且說明「循環農業」的涵義及主要內容為:

  「循環農業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和策略,是針對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發展的農業經濟增長新方式,運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循環的經濟理論與產業鏈延伸的理念;經由農業技術創新和組織方式的變革,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層級循環利用,並且以充分利用的方式,針對農業生物質能資源進行每一個物質環節的生產;倡導清潔生產和節約消費,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生產,以及努力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同時實現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價值增值和生活環境優美,使農業生產和生活真正納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建設的和諧發展。」

二、中國大陸推展循環農業的主要背景

  由於世界上的人口愈來愈多,但在「世界各國的各行各業需要包括農業用地在內的土地,以求發展的壓力下,用來供做生產糧食的農地呈現逐漸萎縮的現象」、「地球各地方的水資源等自然資源,呈現分配不均的狀況」等嚴峻的實況下,致使全世界糧食供需容易出現緊張的現象,為世界的和平帶來相當大的隱憂。因此之故,FAO於1991年提出「農業可以永續發展」的概念;亦即,以「管理和保護自然為基礎,在努力調整技術與機制的方向下,以便確保並且持續能滿足現今以及後代人們的糧食供需的需求」的理念,做為人類今後生產糧食的重要準則。

  爾後,中國大陸的糧食生產在21世紀初出現連年豐收的榮景,但農業生產環境方面則呈現快速惡化的現象,進而對於確保農產品的品質安全等課題,產生難纏的後遺症。因此之故,中國大陸當局在2006年及2007年連續兩年的「一號文件」(註:中國大陸所稱之「一號文件」,是中國大陸特有的專有名詞,其所公布的政策措施,被視為當年中國大陸的重要施政方針),明示「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的指導原則後,2007年中國大陸農業部公布「循環農業促進行動實施方案」,做為推展循環農業政策的施政方針。

三、主要的政策內容

  中國大陸所公布的「循環農業促進行動實施方案」,是以紮實推進沼氣和鄉村清潔工程建設、開展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註:中國大陸所稱之「節能」是節省能源的消費,「減排」是指減少二氧化碳等與地球暖化相關的氣體,以及各種農業事業廢棄物的排放量)、啟動全國循環農業的試點工作、強化循環農業的科技支撐能力等四項,為推展循環農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並且依2008年中國大陸國務院指示辦理「節能減排工作」的原則下,「大力推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節能。引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敏感水域、重點流域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加強畜禽養殖場管理、污水治理和糞便綜合利用,適時開展氮、磷污染物總量控制試點工作,以及逐步減少農作物的稻草等廢棄物焚燒等工作」為推展循環農業的工作重點。亦即,在上述的施政方向的主導下,為使循環農業同時實現重視生產功能並且兼顧生態社會協調發展、單向式資源利用轉向循環型的利用、由粗放高耗型轉向節約高效型技術體系發展等政策目的,中國大陸對於循環農業所採取的主要政策措施為:

(一)以多樣化的方式,建構循環農業模式:由於中國大陸的自然條件擁有亞寒帶至熱帶等不同類型的氣候型態,且有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沙漠等多樣化的地貌,所以在農業產銷方面呈現多彩多姿的現象。因此之故,中國大陸當局為使「循環農業」政策能夠順利推展,採取以地區別、農產品項目別等為主要區別的原則,以列舉實例的方式,新創並且供做建構循環農業使用的案例,以符實情之需,其中:

  1. 在地區別方面,較著名的案例:
    (1) 北方四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利用可再生能源、保護地栽培、日光溫室養豬及廁所等四個因子,體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其基本的運作方式是,經由種植糧食、農作物的稻草等事業廢棄物為家畜與家禽的飼料;以人、畜及禽的糞便等有機廢棄物,做為沼氣的原料;沼氣池經由有機廢棄物的發酵轉化產生沼氣,進而可以達到消除細菌以及控制疫病。在此種的情況下,亦能將沼氣做為替代柴薪,達到保護林(木)草(原)植被、減輕生態環境壓力。此外,沼液、沼渣等事業廢棄物可以用來供做高效益的有機肥,可以替代化學肥料及改良土壤的品質;沼氣燃燒也可產生二氧化碳類的氣肥,促進優質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
    (2) 南方六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南部地區以豬—沼—果—魚—燈—套袋的方式,為辦理生態農業模式的主要方法。其主要的運作要點為,一是發展中國大陸老百姓日常生活需求頗多的養豬產業,並以豬的排泄物為生產生態農業產業鏈的源頭,也是沼液的主要原料;以期能將沼液供做豬飼料的添加物,進而達到所飼養的豬能夠快速生長,縮減育肥期,提高飼料換肉率。二是修建魚池,以養魚飼料為主要飼料來源,結合投放沼渣、沼液和誘殺昆蟲做為補充性的魚飼料。三是安裝誘蟲燈,利用燈光誘殺昆蟲可以達到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減少農作物的損失、降低人畜中毒的危機等多方面績效。四是發展沼氣為農戶提供清潔的生活能源。五是沼液、沼渣可以視為有機質肥料,用來供做生產蔬果等農作物使用。六是採取果實套袋,在生長期裡進行保護,達到提升水果生產品質等目的。
  2. 在農產品項目別方面,供做建構循環農業的案例頗多,其中較受注目的是,以食用菌類產業為核心,綜合將木屑、稻草等農林業的事業廢棄物予以資源化,並且採取生態環境保護與新能源開發技術的方式,結合專業服務型或合作社組織帶動型的組織方式,將上述的事業廢棄物轉換為食用菌類的基質材料,從而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實現「變廢為寶」的目的。
  3. 以私人企業做為實踐循環農業政策的領頭羊:此方面的案例很多,所以中國大陸當局在宣傳辦理循環農業政策時,曾以河南大用實業有限公司採取「從農田到餐桌」的模式為樣版,介紹此項政策的運作方式,其要點為:此公司從源頭的飼料原料、飼料加工、育種繁殖開始,延伸到商品肉雞的工廠化飼養、肉雞的初級屠宰加工、肉類製品的深加工,直到最終產品的包裝、冷凍及冷藏的運輸,全部由該公司自有的產銷體系完成,除了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產品全程控管的理想目標外,進而使最終具有安全的回朔追蹤能力。

(二)採取多重管道積極推展循環農業:中國大陸當局為使促進循環農業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主流,所以採取多重管道的方式,積極推展循環農業相關事宜;其中最受注目的焦點為:

  1.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在毛澤東入主北京所下的第一道「無農不穩,無糧則亂」政令的影響下,均以「糧食自給率維持在100%以上」為治國的最高指導原則。但為了因應推展「循環農業政策」的需要,除了要求各級的地方政府以符合各地方實情需要的方式,積極研究並且擬定適合該地區發展的循環農業外,中國大陸當局自第12期的五年計畫(2011年至2015年)起,將中國大陸的糧食自給率,改以「維持在95%以上」為施政方針。換句話說,中國大陸當局以每年需要自國外進口供應7,000萬人所需的糧食的方式,換取可以確保中國大陸的未來農業能夠朝向永續發展,以及確保中國大陸的老百姓可以擁有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
  2. 由於中國大陸境內有許多不同的種族的老百姓,且渠等具有不同的語言、文字及生活習慣;所以為使循環農業政策能夠順利推展,有必要以多種語言及文字,針對各地方及各種族的需要,進行各種大眾媒體宣傳的方式,宣導循環農業相關事宜。
  3. 中國大陸當局為使循環農業政策能夠順利推展,除了指定桂林、洛陽等地區為辦理循環農業政策的示範地區外,也針對辦理循環農業相關事宜採取「獎懲倂用」的手段進行推展,其主要的內容包括:(1) 對於黨政部門採取給予特別補助經費的方式,供做推展循環農業政策所需的經費。(2) 對於一般老百姓採取「消費者付費」的理念,開徵環境保護相關的新稅賦。(3) 對於從事農業生產相關單位及人員所需的種苗採購、建構符合循環農業所需的費用等,給予稅賦減免的優惠。

四、結語

(一)由於1991年FAO所提的「農業可以永續發展」概念,並沒有強制性的約束力,且世界各國或地區在針對其境內的實況需求,採取符合該國或地區的因應對策。因此之故,在推展「農業可以永續發展」所採用的名詞,並沒有世界性的專有名詞;亦即,目前世界較著名的案例是,中國大陸使用「循環農業」,歐盟為「綠色農業」,日本為「環境保全型農業」,南韓為「親環境農業」。值得關注的是,美國雖無相關的專有名詞,但以各項法案及計畫的方式,辦理「循環農業」相關事宜。

(二)由於世界各國或地區所涉及的「循環農業」相關事宜及影響,在部分內容方面呈現相當多的差異性,且在時空變化的轉換下,產生許多新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全球性的「氣候變遷」與「循環農業」彼此之間的互動,更是世人所關注的新焦點。從而言之,就我國的立場而言,有必要詳加了解並且積極推展適合我國發展的「循環農業」。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7-20: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