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劉凱翔、蔡淳瑩  動物植物防疫檢疫局 江迪蔚

一、聯合國糧農組織呼籲重視全球土壤污染問題
參考自聯合國糧農組織2017/7/23 News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舉辦第5屆全球土壤合作夥伴關係(GSP)會議,探討人類活動造成土壤污染問題。過量的氮及微量金屬如砷、鎘、鉛和汞可能會損害植物代謝,降低作物生產力,並造成耕地的逆境。進入食物鏈時,這些污染物也對糧食安全、水資源、農村生計及人類健康構成威脅。FAO土壤官員Ronald Vargas表示,土壤污染有多種形式,促進土壤永續管理的唯一途徑,就是加強全球合作並建立可靠的科學依據。國際土壤科學聯盟主席Rattan Lal表示,對抗土壤污染及追求永續土壤管理,是解決氣候變遷的重要基礎。GSP會議為一個討論全球土壤議題的平臺,探討並採取行動來確保健康的土壤,以提供人類足夠的生態服務及糧食。

  全球約有1/3的土壤發生退化,主要是由於非永續的土地管理方式。每年約有數十億噸土壤正在喪失耕作能力,原因之一為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係指土壤中化學物質的含量高過正常濃度或不當存在,造成污染原因可能與採礦、工業活動、廢棄物管理不良等有關。在某些情況下,風雨造成污染物大面積擴散;另農業投入物質如肥料、殺草劑及農藥,以及動物糞中的抗生素等,是主要的污染物。土壤污染較其他土壤退化類型更難觀察,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程度,取決於化學物質進入生態系統後,土壤性質如何影響化學物質的作用及發生速度。GSP成員將於2018年4月舉辦研討會,並提供全球資料庫網絡來分享資訊。

二、區域內部衝突及乾旱加劇糧食不足情況
參考自聯合國糧農組織2017/6/8News

  全球部分地區農業豐收正在促進全球糧食供應的成長,但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作物預測及糧食情形報告指出,在一些地區由於長期的戰爭和動亂,增加流離失所及飢餓人口,約有37個國家需要外部糧食援助,其中28個在非洲。

  內部衝突為糧食嚴重不足的主要因素,例如南蘇丹、葉門、奈及利亞北方均由於內部衝突造成飢荒。惡劣氣候則加劇索馬利亞飢荒的威脅,另外,伊拉克、敘利亞及中非共和國等國家內亂造成大批難民,已對當地社區的糧食供應造成壓力。

  估計在南蘇丹,玉米和高粱價格已達到2016年4月的4倍,造成約有550萬人面臨糧食嚴重不足的情況。在索馬利亞,約有320萬人需要糧食和農業緊急援助,在葉門需援助人民則高達1,700萬。在奈及利亞北部,衝突造成710萬人面臨嚴峻的糧食不足情況。

  雖然全球穀物產量已接近創紀錄,但各地產量表現並不一致,其中預期巴西及阿根廷的豐產將引導南美洲糧食產量強勢成長。南非糧食產量預計將較2016年增加45%,預計南非和尚比亞的玉米收成也將創紀錄,將有助於減緩賴索托、馬拉威、莫三比克、史瓦濟蘭及辛巴威等國家的糧食危機情況。

  然而東非在2017年初面臨降雨不足、病蟲害感染及當地衝突等情況,估計將有2,650萬人需要人道援助,且預估未來情勢將更為嚴峻。衣索比亞由於旱災造成作物和畜牧生產下降,估計約有780萬人面臨糧食不足。

三、100個歐洲地理標誌在中國受到保護
參考自歐盟農業及鄉村發展總署2017/6/2 News

  歐盟與中國大陸正式公布200項地理標示(中歐雙方各有100項),將透過2017年即將締結的雙邊協議獲得保護。本公告對於上市產品提供了免於被仿造的保護,預估將創造雙邊互惠貿易利益,增加消費者對於雙邊高品質產品的認知及需求。中國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市場之一,且每年成長,主要係因中產階級人口增加,經由國際旅遊而增加對於歐洲食品及飲料的喜愛。中國大陸也具有許多傳統地理標示,將因新協定而有機會在歐洲獲得廣泛認識。歐盟執委會委員Phil Hogan表示:「歐盟地理標示產品在全球銷售額不斷增長,全球消費者信賴我們的地理標示分類系統,意即信任產品的原產地及品質,願意為產品付出較高的代價,因此也為農民創造更多利益。與中國大陸等全球貿易夥伴密切合作,有利於農民及農企業發展。」歐盟與中國大陸在地理標示方面的合作,始於十多年前,當時雙方立法保護了10個地理標示;在該初步合作基礎上,2010年歐盟和中國大陸開始就地理標示的合作及保護協定進行協商。

  地理標示是歐盟重要農業成果之一,境內註冊數已達3,300多個。另外在歐盟境內還有1,250個非歐盟的地理標示受到保護。估計歐盟地理標示創造的市場價值約為543億歐元。

四、歐盟發展新工具以加強食品供應鏈的價格透明度
參考自歐盟農業及鄉村發展總署2017/6/13 News

  消費者支付的食物費用,有多少進入農民的口袋裡呢?從農場到刀叉,食品價格沿著食品供應鏈累積,過程涉及農民、食品加工業和零售商。

  歐盟統計局推出了一種新的食品價格監測工具,依據產品種類及國家,將農產品價格、進口價格、生產及消費者價格予以視覺化。監測工具可顯示當供應鏈的某一階段進入下一階段時,價格的增減情形,以及對於價格的影響及發生速度。本工具提高了不同食品生產階段價格如何形成的透明度,並提供23種語言。

五、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ACP)集團呼籲應於2017年12月第11屆WTO部長會議前,就漁業補貼規範達成有意義的多邊談判成果
參考自Washington Trade Daily2017/6/21

  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ACP)集團於本(2017)年6月21日提案,要求WTO各國應於本年12月的第11屆部長會議前,就漁業補貼規範達成有意義的多邊談判成果。該集團也強調,漁業補貼規範應獨立談判,不應連結規則談判的其他議題。ACP集團強調,WTO漁業補貼規範應禁止導致過度捕撈及產能過剩的補貼,以及對於非法、未報告且未受規範(IUU)漁業的補貼。另外,ACP集團也希望針對涉及過度捕撈及產能過剩的大型商業化漁業,以及WTO成員之海事管轄範圍(maritime jurisdiction)外的漁業活動,設置額外的禁止規範。

  根據ACP集團的提案,開發中及低度開發國家之內陸水域或經濟海域內的沿岸小規模傳統漁業,僅供漁民及漁戶維持基本生計者,仍可持續獲得補貼。ACP集團也明確表示,漁業補貼規範不應適用於有主權爭議的海域。關於透明化要求,ACP集團認為,應提供開發中國家適當的過渡期程、技術協助及能力建構,以利達成魚群資源評估、監督等其他要求。

六、日本以米為主食的用餐次數,達到近7年來最高-2017年日本食米消費行為調查結果

  依據日本JC總研1的調查報告2指出,由於認為吃飯比較健康及在家吃飯可節省支出等考量,以「米為主食」的生活型態已經呈現。報告主要內容包括:

(一)以米為主食之消費實態及消費者的期待:

  1. 一周21餐中(7天,每天3餐),「以米為主食」的餐數為13.76餐(65.5%),「以米之外為主食」(麵包或麵)的餐數為5.81餐(27.7%),「沒吃主食」的餐數為1.45餐(6.9%);其中「以米為主食」的餐數達到近7年來最高數值。
  2. 若以受訪者屬性來區分,已婚女性、已婚男性、未婚女性及未婚男性「以米為主食」的餐數分別為13.63餐、14.43餐、11.65餐及13.63餐,顯示已婚男性「以米為主食」的餐數最高,而未婚女性「以米為主食」的餐數最低。
  3. 以早午晚餐為分類項情況如下:
    (1) 早餐:「以米為主食」的餐數是3.44餐(49.1%),「以米之外為主食」的餐數為2.87餐(41%),「沒吃主食」的餐數0.7餐(10%)。
    (2) 午餐:「以米為主食者」的餐數4.53餐(64.7%),「以米之外為主食」的餐數為2.13餐(30.4%),「沒吃主食」的餐數為0.35餐(5%)。
    (3) 晚餐:「以米為主食」的餐數5.79餐(82.7%),「以米之外為主食」的餐數為0.81餐(11.6%),「沒吃主食」的餐數0.4餐(5.7%)。
      顯示受訪者午晚餐「以米為主食」的比例大幅高於「以米之外為主食」;而早餐部分,雖差異較小,但「以米為主食」的比例接近50%。
  4. 對食米的意象及期待:由於健康意識抬頭,許多消費者認為吃米比較健康;另外對調理好的米(加熱後即食或便利超商飯糰等)購買意願提高,顯示消費者追求方便。

(二)消費者購買行為及對食味之看法

  1. 購買食米之考量因素
      與2016年的調查結果相同,「價格」仍是消費者購買時的首要考慮因素(65.4%);其次依序為「品種」(19%)、「販賣場所」(16.8%)、「產地」(16.1%)、「碾米日期」(14.8%)、「胚芽米」(10.7%)、「無洗米」(10.4%)、「生產農家」(9.7%)、「品牌米」(6.5%)及「特別栽培米」(2.9%)等因素,主要是因為消費者認為「品種」、「產地」、「生產農家」、「碾米日期」、「品牌米」及「特別栽培米」等因素均與食味有關,因此,這些因素是選購米時,除了價格之外也會考慮的因素。另外,消費者對「品種」關心度很高,未來想嘗試的食米品種前三名分別是「コシヒカリ」(越光米)、「あきたこまち」(秋田小町)及「ひとめぼれ」(一見鍾情)。
  2. 影響米食味是否好吃的因素
      受訪者認為「品種」(55.4%)、「電鍋」(41.7%)及「產地」(34.3%)等三個因素是影響米食味是否好吃的前三項因素,這個結果與2016年的調查排序相同;其次還有「碾米日期」(32.7%)、「浸泡時間及水量」(29.8%)、「洗米方法」(26.5%)及「家庭儲藏條件」(22.2%)等因素,也是受訪者認為會影響米食味的決定因素。
      另外,倘以年齡別作為分類項,高年齡層(60歲及70歲以上)受訪者有超過4成認為「精米日期」是重要因素,但40歲以下受訪者,僅2成左右認為「精米日期」是重要因素。此一結果亦與2016年相同,顯示高年齡層受訪者特別重視「精米日期」這個因素。

  本次報告對臺灣的啟發如次

(一)日本JC總研執行本調查計畫已是第11年,顯示日本政府及民間機構長期間對米消費之關注;其中消費者的午晚餐「以米為主食」的趨勢已經呈現,而且注重健康及便利性的需求越來越強。另早餐部分,雖然「以米為主食」與「以米之外為主食」的差異不大,但前者占比已接近50%。對照臺灣的現況,早餐吃米飯的比例相當低,顯示仍有拓展空間。

(二)日本消費者對於米食味要求相當高,也很重視「品種」、「電鍋」、「洗米方式」、「浸泡時間與水量」及「碾米日期」等因素對食味之影響;而臺灣消費者對好品質米的要求尚未普及化,也不太清楚影響食味的因素,顯示食農教育及對消費者的訊息傳達等方面還有進一步強化的需要。

註釋1: JC總研係由日本農業協同組合、漁業協同組合、全國森林組合連合會、生活協同組合連合會等各組織單位共同籌設,協助進行農漁資訊收集與分析、市場調查研究、食料、農業、農村相關之印刷物印製發送及網站訊息發佈等業務。

註釋2:本調查為2017年3月以網路方式進行日本全國之調查,對象為已婚及單身男女,有效回收問卷數為2,214份,已婚女性888人(40.1%)、已婚男性880人(39.7%)、單身女性219人(9.9%)及單身男性227人(10.3%);年齡層包括20歲以下、30-40歲、40-50歲、50-60歲、60-70歲及70歲以上。

七、日本發布「平成28年度食料、農業、農村」白皮書
參考自農林水產省2017/05/23報導發表資料

  平成28年(2016年)食料、農業及農村白皮書業於2017年5月23日發布,內容主要描述日本農業的基本政策及發展現況。如何提升農業競爭力、提高農民所得、擴大農產品的外銷及發展中山間地區註農業,一直是日本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的目標,以下就本白皮書各章節之重點介紹如下:

第一章:向世界提供值得信賴的日本農產品

   配合2020年東京奧運舉辦,向世界各國宣傳高品質、安全之國產食材及富含魅力的日本飲食文化。運用輔導農產品取得GLOBAL G.A.P.認證、發展地區代表品牌(如夕張哈密瓜、神戶牛排)等策略,企圖於平成31年(2019年)達成農產品及食品輸出總額1兆日圓(平成28年為7,502億日圓)之目標。

第二章:為強化農業之創造力所採取的策略

    將先進的資訊技術用於農業生產。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家畜之生體情報,提供給養殖戶、獸醫師事先預警,以防範動物疫情的發生;運用IoT(物聯網)技術,監測作物水源供給等情報,可大幅降低農戶栽培管理所花費的時間,取得之資料亦可作為大數據分析以標準化生產流程,並提供公部門劃分作物產區;運用機器人技術提升生產效能,如內建GPS系統之自動行走型載具,及能減輕農民搬運負重之輔助裝置等。

第三章:透過活化地區資源以振興農村

    中山間地區地型多為山坡地,比一般平地更容易受到農村高齡化衝擊,且作物常受鳥獸所危害,但其具有水質優良、氣候涼爽等優點,發展潛力並不亞於平地。日本政府透過推行「農泊」,提高青年人口回流農村之比例,並補助中山間地區之農業活動及設施(如農路、灌溉水路)修繕,輔導設立農產品直銷中心、農家餐廳及木材生質能發電站等,提高農民所得,達成區域活化之目標。

第四章:由大規模的災害中復舊

  日本於2016年陸續發生熊本大地震及北海道、東北地區遭受颱風侵襲等重大災害,農業相關損失高達3,253億日圓。針對因地震造成灌溉水路受損之地區,即時輔導水稻轉作大豆以防止農地閒置,並協助修復;運用全國農協(JA全農)等民間團體之資源調度,協助處理災區蔬果的分級及生乳的加工、運輸等問題,降低因災害所造成的農損。

平成29年度的農業政策:描述基於平成29年預算編列所推行之農業政策。有關「平成28年度食料、農業、農村」白皮書全文及概要,可至以下列網頁瀏覽:http://www.maff.go.jp/j/wpaper/w_maff/h28/index.html

八、日本農林水產省發布平成29年度第3號病蟲害發生預報
參考自農林水產省2017/06/14報導發表資料

  日本於6月份開始逐漸進入梅雨季節,依據氣象廳預測今年6月份與往年相比,西日本地區氣溫較低、降雨量較多且日照時間偏低,易形成稻熱病好發的氣候條件,農林水產省特別提醒北陸及四國地區的農民應事先採取相關預防措施並注意秧苗的種植密度,以避免疫情發生,另針對全國各地區不同種類之主要栽培作物發布病蟲害預警資訊,以達到減少農民損失與降低生產成本的目標。日本的植物病害預警制度主要依據「植物防疫法」第2條、第23條及第31條規定執行,依據發布的單位、內容及頻率的不同可以區分為4種,(1) 預報:全國各地區病蟲害發生的預測資訊及防治情報,由農林水產省發布、(2) 警報:預測到重要病蟲害即將大發生,必須採取緊急之防治手段、(3) 注意報:重要病蟲害有頻繁發生之可能,須盡早採取預防措施,惟未達需發布警報之程度、(4) 特殊報:發現新病蟲害或重要病蟲害族群有異常的消長現象發生之訊息。除第一種情報為於產季時按月發布外,其餘3種情報均由各都道府縣視需要即時發布。本次預報之內容,另配合由農林水產省、厚生勞働省及環境省於6~8月份舉辦之「農藥危害防止運動」(詳情請見本刊上期介紹),提供農民避免抗藥性產生、防止藥劑飄散及降低農藥使用事故發生之相關資訊。近年來日本各地區病蟲害防除所配置之人力逐年縮減,對於依靠田間調查數據作為發布依據之疫情預報工作而言,增加不少執行難度,將透過調整各防除所業務分配比重的方式解決。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7-2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