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友善環境 共生共好

文   編輯部

  天降雨露,地蘊沃土,以此化育萬物生長。人類從最早的採集狩獵,進入農墾漁牧,總不離山林海洋的資源提供。隨著地球上人口激增、自然環境資源的大量消耗,人們不得不正視未來糧食可能短缺、甚至水土失衡、物種滅絕的危機。

  近幾年的農作種植,越來越注重天然、有機,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樣性意識也隨之抬頭,像是用養鴨替代噴灑農藥藉以去除福壽螺害的鴨間稻、為保育瀕危石虎的石虎米,以及今年初在市場造成熱銷的老鷹紅豆,都是降低環境損害又減少化學性用藥造成食安問題的友善農業;不僅讓自然環境資源得以保全,也讓消費者在採買時也能有更安心、健康的選擇。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一直是長期被關注的問題,過去的濫墾濫伐不僅讓山林面積大幅減少,也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嚴重減損。推動森林資源保育、積極復育,同時發展森林休憩旅遊的觀光經濟價值,使林業永續、同時兼顧經濟發展,並喚醒人們對山林自然的關懷,也是政府長期執行的目標。

  海洋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根源,多年來現代化捕撈已造成海洋資源過度消耗,過往的水產養殖漁業也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底質惡化等問題,為因應各項疑慮,政府也積極研究推動友善環境的生態養殖法,以期海洋生態恢復、同時環境不受人工養殖影響而繼續遭受破壞。

  畜牧業是人類最古老的生產方式之一,經濟動物的福祉在國際關注下也不斷提升,前有人道屠宰、運送相關規範的訂定,繼而發展友善飼牧等辦法,經濟動物在避免恐懼或緊迫的飼牧環境下,獲得妥善的照顧,而許多前例更證明友善的飼牧環境還能提升產量或品質,友善畜牧不啻為美味與環境堅固的雙贏策略。

  人與天地自然應是和諧共存的,所有的生命都是環環相扣、息息相關,我們的糧食資源全仰賴其他動植物的生長。為了人類的存續,對天地持敬仰感激之心,對萬物抱關懷之情,讓生命綿延不絕,共生共好。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9-19: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