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發展外海可沉箱網式養殖

文   漁業署 陳家勇

壹、前言

  臺灣地區陸上養殖漁業主要集中於西南部,由於此等地區地勢低窪,且位於河道末端,其土地作其他使用有其困難,多從事養殖漁業,目前有 10 萬以上人口直接賴以從事養殖維持生活,然而部分地層下陷地區容易發生淹水及海水倒灌情形,造成養殖漁民生命財產遭受威脅。以八八風災為例,南臺灣多有養殖場受到重創,尤其對高經濟性魚種繁養殖場之受害為甚,其對養殖產業造成重大之損失,致對漁民生活支持的損害不可謂不大。在夏、秋季節經常遭受颱風侵襲的傳統箱網養殖而言,除直接對箱網之重大損害外,連帶導致養殖漁民重大損失。養殖業者為減低颱風侵襲的風險,選擇將箱網設置在風浪較小的內灣水域,但內灣水域海水擾動力差,養殖物種所產生的排泄物及殘餌不易被海流帶離,以致逐漸堆積於箱網下方海床,長時間累積往往造成底質惡化、優養化,需尋求降低沿岸及內灣海域環境污染之養殖方式,故尋求新的解決方式已然急迫待決,因此箱網養殖宜朝外海及智能化發展。

貳、契機-外海可沉式箱網養殖

  什麼是外海養殖?美國學者是這樣定義的:通常被認為是將養殖系統安放在離岸數英里外,有大的水流和海浪的地區。由於外海水源清潔,養殖水產品品質有保證,銷售價格較高,符合未來人們對健康產品的需求,也有利於企業的利潤提升。同時由於養殖用水清潔,養殖單位產量也會較高,符合高投入高產出的標準。除了經濟效益之外,外海養殖還有助於避免因捕撈引起的海洋荒漠化,增加海洋漁業資源和全球糧食安全。

  基於保護水土資源、維持養殖產業穩定性、控制投資與養殖過程之風險及擴大水產品生產量, 因應未來世界趨勢需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因素,藉由發展外海可沉式箱網養殖可滿足此等需求。將養殖基地移至較遠的外海,除可避免陸上養殖及傳統沿岸箱網養殖的弊病及限制以外,並可有效利用我國四面環海、海洋區域廣大的優勢。外海箱網養殖投放於離岸較遠的海域,其受天然海流及海底深度較深之賜,不致如沿近海箱網養殖般易造成底質殘留廢物堆積,可形成海上牧場,對於生態環境友善,並可去除傳統養殖可能遭遇的水質問題,大幅降低受到污染、疾病病原等之侵襲機會,減少用藥及培育過程中,所造成之養殖生物緊迫及藥物等之殘留,減少對生態環境之影響,屬於友善環境養殖漁業。

  發展外海箱網養殖於我國周邊海域面臨與克服之問題,自然必須面對劇烈氣候現象帶來之衝擊,為此於開發可沉式箱網時,在天然災害可能發生前,將箱網系統沉降至破碎風浪影響之表層海面以下水域,可避免颱風等情況所造成之災害。此外,若因天然或人為因素影響,使得原箱網放養海域不適合進行生產作業,必要時外海箱網可能進一步開發可移動式,無錨碇的箱網養殖系統,甚至可以加裝設備套件以實現不依賴船舶動力,而進行快速的短距離移動,以規避天候條件以及自然環境之變化風險。若能完成無錨碇系統之開發,對於利用臺灣東部廣大海域勢必更加有利,在東部海域進行養殖。

參、開發外海養殖,以拓展我國糧食安全及增進海洋相關產業發展

  發展外海箱網養殖,除可提高總體生產,並不牴觸目前不擴增既有陸上之養殖產業之政策,而將部分產能移轉至海上發展養殖產業,有利於傳統水產養殖業之轉型。伴隨養殖產業發展進程,可輔導一部分傳統養殖業者,轉型作為外海箱網養殖之魚苗育種與魚苗生產之提供廠商。在此發展外海可沉式箱網轉型過程,一併引進新型設施型養殖技術,改善傳統養殖區域之養殖生產環境,維護勞動環境安全、降低人員勞動風險、促進產品衛生安全、保護傳統養殖區域生態與景觀;並可改變養殖漁業傳統刻板之刻苦、單純重勞動,及低技術水準形象,進而吸引國內相關院校培養水產及相關周邊產業專業人才,投入外海箱網及其相關產業,以及維繫漁村青年返鄉投入從漁之意願,打造新一代富麗漁村,增進相關從業人員之生活品質、工作環境條件、社會形象及穩定其收入水準。

  臺灣發展外海箱網養殖,首要條件在儘快獲得經驗,故原則上建議先就可能採購,且適用於臺灣開發條件需求之設備,優先運用國外既有產品,其後再依照實際試驗情況及經驗,進行設備需求的檢討,以及作為自行研發之背景知識依據,俾進一步發展適用於我國外海箱網養殖條件之系統,加以伴隨專業化養殖裝備的自動機械化、智能決策化水平不斷提升,外海箱網養殖裝備將在智能化高效運行與自動化高效作業上整體發展,以實現養殖及海上綜合漁業生產的安全可控與產能最大化,包括各類多功能工作船、各種自動監測儀器、自動餵飼系統及其他系列相關配套設備,形成了完整的配套工業及成熟的深海網箱養殖運作管理模式,例如活魚輸送泵、太陽能夜間警示器、魚規格自動分級、網衣清洗機、魚類大小分級系統、真空活魚起捕機、深海網箱投餌系統,防鯊魚網片張緊結構、網箱養殖監測系統、纖維繩索等研發。

  藉由外海箱網養殖所需之相關設備,其推動農漁業設備發展之需求,可嘉惠我國傳統中小型 材料製造、器具製造,以及電子電機廠商等等企業,提供外海箱網養殖作業上更簡易、人性、友善之工作及操作環境,並培養、形成相關事業人才的技術競爭力,增強輸出優勢。

肆、結語

  建立適合臺灣海域使用外海抗災及智能型可沉式箱網養殖系統,可以避開傳統箱網養殖承受颱風(2000 年至今有發布警報之中度颱風計有 54 個。)影響之困難,同時導入自動化系統技術與海域養殖,藉由所彙整分析之海氣地象資料等,可供後續設計所需外力影響程度之海象條件,以及在臺灣適當海域進行推廣,使受限水土資源的養殖漁業能以海為田,以友善環境生產供應符合衛生安全,足夠且最優質動物性蛋白質。因此,臺灣發展「智能外海箱網養殖模場」,可推動臺灣外海箱網養殖產業的平臺,經由平臺整合國內相關產學單位研發出最適臺灣周邊海域的智能外海箱網養殖系統,推廣產業應用,立足臺灣,放眼亞太廣大海洋,應大有可為。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9-19:8,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