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看那烙印在心中的美好歌仔戲的故鄉結頭份社區

文圖   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  許彩鳳

  結頭份社區總人口數約 1,500 人,近年來年輕人口不斷流失至都市發展,人口外流明顯趨向老年化,所以社區致力參與「農村再生」計畫,希望能留住流失的青年人口。

  相傳歌仔戲是百餘年前源自於噶瑪蘭(蘭陽平原)的地方歌謠。臺灣歌仔戲發源於蘭陽平原,而蘭陽平原的本地歌仔,則源自於結頭份。

  結頭份社區發展協會,近來以居民參與遊憩活動之服務工作,與社區活動的推廣相結合,落實農村再生由下而上機制,讓居民共同來建設農村。促使社區自發性之經營與管理,積極發揚社區特色。同時,凝聚居民力量與共識,朝向「營造希望、快樂、幸福歌仔戲的故鄉」之目標前進。

一、大樹公守護村莊

  傳說早期結頭份庄有位善於樂曲表演的人,名叫歐來助,常在農暇之餘帶著大殼弦,在大茄苳樹下一面唱著山歌一面拉著大殼弦,人人稱他為「歌仔助」。歌仔助在歌詞裡加上劇情的變化,融合其他各地唱腔拉拉唱唱。那時候百姓沒有什麼娛樂,一聽到「大樹公」下傳來優美的樂聲,除了吸引對樂曲有興趣的人,附近民眾還會扶老攜幼,一起到「大樹公」下欣賞「歌仔助」的表演。原先這只是農民在農暇時的一種休閒娛樂,但由於「歌仔助」用心地把傳唱的樂曲加以編成戲劇,在鄉民用桂竹和稻草搭蓋的「歌仔寮」裏教子弟們演唱「本地歌仔」,藉由表演方式將錦歌及其它各種曲調流傳保存下來,讓「本地歌仔」在此生根,這也就是後來歌仔戲的發源。

  結頭份村的大樹公(老茄苳),在宜蘭縣平地鄉鎮的老樹中,樹齡最長同時也是最具文化特質的一棵樹,據說當時大樹公的枝幹很粗壯,樹上鋪上木板可當床,睡上好幾個人。在漢人剛到結頭份一帶開墾時,先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為了觀察先住民有無採取攻擊的動態,便在樹上掛起銅鑼,架設瞭望台,大樹公便擔任守護者的重責大任。

  又據耆老口述,日治末期神風特攻隊的戰機,因為害怕美軍機轟炸,往往從北機場用人力推往結頭份,而大樹公下往往可以停放二架軍機,竹林與大樹公下自然成為停機坪。可惜民國 76 年的亞力士颱風侵襲宜蘭,在強風吹襲下,原本 4、5 層樓高的老樹攔腰折斷;想一睹當時大樹公的雄壯英姿,只能藉由耆老口述及老照片中想像了。

二、結頭份社區文化尋根

  歌仔戲是華人戲曲文化八大戲種中,唯一發源於臺灣本土的戲種,這項戲種又是源自蘭陽平原結頭份的本地歌仔,為傳承及發揚特有的國寶文化。結頭份居民抱持著這份使命感,打造歌仔戲的希望工程,希望將這份獨特的本地歌仔文化傳承下去,讓社區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歌仔戲文化村。

  這裡的歌仔戲,一開始只是拉弦自彈自唱,後來慢慢加入劇情變化成為最早的「落地掃」歌仔戲,再演變到現在的歌仔戲文化,為了保存這份獨特的文化,也是珍貴的文化資產,結頭份社區成立了歌仔戲班,社區參加的成員年齡層分布很廣,最小從國小的小朋友,到年紀 70 幾歲的阿嬤也有,人人都有一份使命感,致力發揚歌仔戲原鄉的歷史文化。

  結頭份社區是歌仔戲的發源地,更是一個在地文化發揚得很徹底的社區,許多傳統都沒有被時代洪流給淹沒,所有的舊時美好都保存得很好,走一趟結頭份就像是閱讀一本歷史故事書,一個沒有被包裝的城鎮,純真又自然。

  「結頭份歌仔戲班」在民國 98 年成立,近來結合宜蘭社區大學的課程,將宜蘭縣境內喜愛歌仔戲的人們串連起來,每周 1 次的練習課程,從成立至今不曾間斷。老中青各輩共同參與歌仔戲文化的傳承。結頭份歌仔戲班熱心參與公益演出,時常到養老院、啟智中心、醫院病房等地表演,帶領人們重回看戲的歡樂時光;並結合地方產業辦理結頭份歌仔戲文化節,透過多場精彩的歌仔戲交流表演,展現了臺灣獨特的本土文化。

三、手工醬油甘醇入心

  隨著時間過去,記憶會逐漸變得模糊,只有味覺是人們最深刻的記憶,熟悉的味道,喚起一切感動。

四、臘肉飄香年味濃

  以前為了保存食物,而使用醃臘的古老方法,雖然現在已有了保鮮的科技,但傳統的滋味依舊深植人心。臘肉通常是在農曆的臘月進行醃製,因以前過年大拜拜時會有大量的肉類食物,因而用醃製的方式延長保存,於是被稱作「臘肉」。

  社區媽媽選用在地黑豬的三層肉,將調味料抹上三層肉放桶中醃漬 3 天;將臘肉取出以米酒洗淨,吊起風乾後;放入圓筒,用自然農法栽種的甘蔗煙燻至上色;即完成美味的臘肉。每年農曆春節 2 周前,社區可接受預約訂購完成,這樣過年時,就可以享用那傳統的濃濃節氣香味臘肉美食!

  社區人家在庭園牆外種上一盆清新的荷花,荷葉隨風搖曳、荷花婆娑輕舞,煞是迷人舒爽。轉眼望見庭園牆內地板上曬著粽葉,形成別具特色的社區景象。原來粽葉是這樣來的,每一片粽葉都需要曝曬在太陽底下好幾天、甚至好幾個禮拜,所謂:「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就是這個道理。

五、挽面阿嬤的結福路

  通往結福宮以前沒有道路可行,社區居民要去拜拜只能走田埂路。社區有位 93 歲的老阿嬤,為人和善、熱心公益,是社區志工,她有一項挽面技藝,且樂善好施。幫人挽面不用錢,她只是要大家體驗一下古老的保養方法,讓這個傳統手藝不消失且永續傳承。

  社區有感於阿嬤的付出,也想讓阿嬤在去土地公廟做志工或拜拜,行走在那條約 30 公分寬的田埂小路時,不至稍不留意就可能跌入田裡或菜園中,所以申請計畫鋪設好一條新的路徑,取名為結福路。經過社區一番的腦力激盪,大家想出來的好點子:在路口處做了絕無僅有的,用新台幣 1 元硬幣 黏貼的招牌,也讓遠近的居民也能順利的到土地公廟參拜。

六、結語

  造訪結頭份讓人感受到濃濃人情味與在地文化,社區裡熱情的人們與你真誠交陪,大樹公下的歌仔戲傳承文化綿延不絕;放眼望去的稻田綠野、藍天白雲,讓人心曠神怡;冷冽的天然湧泉與在地人的心緊緊相依;純樸的結福路溫馨故事感動心坎裡;手工醬油臘肉傳遞了天然古早好滋味。

  結頭份社區的努力看得到:認真保存農村舒適氣氛,做好環境維護與修護工程,將農村的寧適傳遞給訪客。將社區公共空間與特色產業結合,符合農村生活前提下,一步一腳印的進行社區整體營造。

  結頭份社區讓人深刻體驗到和都市不一樣的生活方式,特殊的在地文化,透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辦理的農村再生計畫輔導,社區積極的導覽推動相關農村在地文化活動,更是讓人看到農村更多嶄新的希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6-09-20: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