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傳統「農林混合作業」所蘊含的生態知識──論南澳鄉金洋村的赤楊木栽植
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 王相華、 田玉娟、江貞儀、陳麗君
前言
近年來傳統生態知識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逐漸受到重視,導因於瞭解並適當的應用傳統知識,有助於生物多樣性維護及自然資源的永續經營。環境生態極其複雜,許多生態問題無法在短時間內經由西方科學之研究予以論證,原住民長期與自然共處,經由觀察與嘗試錯誤,逐漸累積對自然環境的認識與瞭解,並經由社群組織將這些知識以口述及帶領學習方式傳授於後代子孫,其價值不可輕忽。是故除了西方科學論證方式外,世代承襲的傳統知識,提供了另一個瞭解並解決環境生態問題的管道。
當前西方學者與許多開發中國家合作,以當地傳統知識為基礎,研發改良各種不同的農林混合作業方式,期望在土地永續利用的前題下,提昇土地之經濟生產力及碳吸存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原住民保留地之經營管理,除了經濟及生態面的考量外,應該尊重原住民的傳統知識及生活方式,多與原住民溝通、對話是絕對必要的,與其訂定原住民難以瞭解、適應之完善計畫或辦法,不如訂定不全然完美但確實可行之方案。金洋村泰雅族的「農林混合作業」案例,讓我們有機會進一步瞭解原住民的傳統土地利用方式,亦可提供相關政策及輔導辦法擬訂時之重要參考。
關於農林混合作業
整合樹木與農作及 ( 或 ) 動物生產於同塊土地上,是熱帶地區常見的土地使用方式,此一作業方式學界通稱為農林混合作業 (agroforestry) 。國際農林混合研究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Agroforestry, ICRAF)( 給 ) 予農林混合作業的定義如下:
一動態且以生態為基礎的自然資源經管系統,經由整合林木栽植於農地及 ( 或 ) 畜牧地,進行多樣化的永續生產,以增進土地使用者在社會、經濟上的效益,並維護良好的環境資源。
對土地使用者而言,合宜的農林混合作業方式可生產多樣化的產品,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在生產過程中可避免單一作物可能產生的巨大危機。就資源永續利用的角度來看,農林混合作業可較有效的使用土地資源,充分運用不同土壤深度所儲藏的養分,以及不同地表高度所入射的陽光,也讓多數土地保持在有林木覆蓋的近自然狀態;有了林木的蔽護,土地可避免受到侵蝕,同時也能增加碳吸存、土壤肥力及生物多樣性。
然而隨著人口增加,有些地區採取之「適應性農林混合作業方式」已脫離傳統農作方式而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部份西方學者即提出負面影響的報告。如 Styger 等人發現,在馬達加斯加 (Madagascar) 的許多農林混合耕作地,其休耕期在 30 年間由 8~15 年減少為 3~5 年,導致土地嚴重劣化。因此生態及農業學者針對傳統農林混合作業方式提出一些修正的建議,例如將人工砍伐、焚燒之整地方式改成機械砍伐並將木材打成碎片散佈於林地上,或將砍下的雜草覆蓋於林地上,以保持土壤水份、增加養分回歸並減少 CO2 之排放;也有學者建議在休耕地上栽植豆科速生樹種,加速土壤肥力恢復速度。
農林混合作業的實例──南澳鄉金洋村調查
筆者於進行台灣原住民民族植物研究期間,曾數度前往宜蘭南澳鄉金洋村進行訪談與野外調查,目睹村民在農地上栽植多種樹苗,又鄰近農地周邊不乏林相整齊之次生林,經過數次與耕作中的耆老閒談,得知在農地上種樹確為當地傳統的土地利用方式,農地周邊的次生林則多數為休耕前栽種的赤楊木幼苗發育而成。
日治時期「臨時台灣慣習調查會」之「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的文中提及:「泰雅族原住民在農地休耕前會撒下赤楊木的種子,因為這種樹極易生長,不到幾年就成為密林,這樣的話就可以防止其下茅茨雜木之生長,他日開墾地時較方便,而木材也可以做為建築之材料」。上述文字記載說明了農林混合作業為泰雅族人的傳統土地利用方式,但這樣的文獻記錄並不多見。由此引發筆者進一步探究泰雅族人傳統農林混合作業技術的想法,以補充文獻僅有少量記載之缺憾。初步研究著重在探討赤楊木在傳統農林混合作業中定位及其栽植效益,重點如下:
1. 農林混合作業是否為金洋村泰雅族人的重要傳統土地利用方式
2. 赤楊木是否為傳統林木生產的主角,其效益為何 ?
3. 赤楊木的材料來源及栽植時間、方式
4. 林木撫育方式及收穫的時期
研究地點選在南澳鄉金洋村,調查時間為民國 97 年。研究方法採用面訪、問卷及現場勘察 3 種調查方式,對象為 12 位部落中 65 歲以上之耆老。金洋村之居民多數為民國 53 年時自位居深山中的老金洋舊部落遷村到現址,由此可推算出受訪耆老在 21 歲以前居住在老金洋部落,應已參與傳統農事工作長達一段時間,對傳統作業方式及其隨時代變遷所產生之變化有較深入的了解。
傳統金洋村的農林混合作業
一、赤楊木栽植傳統
金洋村民在遷村前後對農地上栽植的林木種類有些許差異。當問及居住在老金洋時期之情形時,有半數耆老回答在農地栽種赤楊木的比例為 100% ;另外半數耆老則回答栽植赤楊木的比例在 50~85% 之間,其餘尚栽植少量樹種包括楓香、山枇杷、山櫻花、烏心石及紅檜等。在問及遷村後現今之狀況時,僅有 2 位耆老回答栽植赤楊木的比例高於 50% ;相對的栽植杜英及楓香的比例則明顯增加。由上述結果得知,農地植樹在遷村前、後均普遍存在,但栽植的樹種則有些許變化,其中赤楊是金洋村遷村前族人最喜愛於農地上栽植的樹種。
二、赤楊木栽植的效益
赤楊木栽植之效益可區分為居家用途及土地管理維護用途兩大類。居家用途中最重要的是提供建屋材料 (100%) ,其次為當材薪使用 (83.3%) 。在訪談期間耆老提及,居住在老金洋時期,房屋的樑柱常以檜木側枝或殻斗科、樟科之樹幹為材料,牆垣則多採用長度約 1 公尺的赤楊段木為材料,由於牆垣材料的使用量很大,且需定期更新,故有必要刻意的培育赤揚木以供使用。要培育建屋所需之赤楊木約需要 6~11 年,此時生長良好之林木,其胸徑可達 20~40 公分 。赤楊木具有生長快速、木材通直、加工作業簡便、材料容易取得、撫育管理簡單等多項優點,故成為牆垣建材之首選。
土地管理維護用途中,最重要的是增加土壤肥力以減短休耕期 (66.6%) ,其次依序為防止雜草灌木生長以方便整地 (50%) 、家族土地所有權宣示 (16.6%) 及強化耕地水土保持以達固坡效果 (8.3%) 。耆老曾談到,赤楊成林後林下很乾淨,沒有太多的雜草、灌木,且赤楊砍伐後根株腐朽速度很快,容易掘除,不會造成休耕後在整地作業進行時有太大的困擾;又種過赤楊的土地會很肥沃,比長滿雜草、灌木的土地要好很多。研究報告亦證實,赤楊有非常好的固氮效果,而此一效果早為原住民族所熟知且經年累月的實踐。
三、赤楊木栽植及管理方式
農地上何時最適宜栽植赤楊木呢?當問及金洋村耆老何時會在農地上栽植赤楊木時,絕大多數 (91.7%) 回答栽植的最佳時機為耕地經過 2~3 年耕作,土壤肥力逐漸降低之後。赤楊木栽種的同一時間,耕地上亦會栽種甘藷等對土壤養分需求較低之作物,在經歷 3~5 年後,赤楊木樹冠幾近鬱閉,林下光照明顯降低時,農作才會完全放棄。此外,全數耆老一致認為赤楊木栽植之最適季節是在冬季 (11~2 月間 ) 有連續降雨的日子,此一時期小米多已收成完畢,耕地會全面進行赤楊栽種。根據現場實際測量,赤楊的栽植間距約略在 2.5~3 公尺之間,耆老並告知:「若種的太密集,赤楊木會長不大,不好使用」。
赤楊木栽植後的管理方式很簡單。在問及是否有除草 ( 蔓 ) 及施肥等撫育作業時,大多數 (83.3%) 回答僅在整理或採收林下農作時會順便除草,尤其在種植甘藷時,會形成緊密的地被覆蓋,少有雜草產生;但也有少數耆老 (25.0%) 回答會定時除草,尤其是當赤楊苗木幼小時。赤楊生長迅速,當樹冠逐漸鬱閉時,林下作物及雜草的生長均受到明顯抑制,故需要除草的時間不超過 3 年,此時甘藷等後期作物也無需再進行任何撫育管理工作。問及是否需要施肥時,半數耆老回答完全不需要,另外半數則回答赤楊的落葉即是最好的肥料,不需要其他施肥處理。又金洋村赤楊木植栽之材料來源多為崩塌地或造林地周邊之實生苗,苗高在 30~90 公分 之間,與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之記載:「赤楊採用種子直播造林」明顯不同。是否在不同區域或部落間會有不同的作法,有待進一步瞭解。
農林混合作業在原住民保留地土地經營管理上之應用
由南澳鄉金洋村泰雅族傳統之赤楊木栽植與利用的狀況可瞭解,在地「農林混合作業」土地利用方式蘊涵有相當豐富之傳統生態知識,然而在實際應用上則會因應時代變遷做調整。當地耆老告知,自民國 60 年代盛行栽培香菇,休耕地栽植的赤楊木轉而被用來培育香菇,此外亦開始大量栽種杜英、楓香等適合種植香菇的木材,此乃隨時代變遷所採取的適應性經營做法。
民國 85 年侵台之賀伯颱風造成嚴重災害,政府開始推動全民造林運動,其實施區域包括 24 萬公頃的原住民保留地,造林獎勵金 20 年的補助金額總共是 53 萬元,明訂的造林樹種有 42 種,但並不包括赤楊木。獎勵辦法中有規定:「將既有未達輪伐期之林木砍除,重新申請造林者,不得發給造林獎勵金,但因病、蟲害、天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須砍除重新造林經報准者,不在此限」,即不論栽植任何樹種輪伐期均為 20 年。民國 97 年開始推動綠海計畫,獎勵辦法第十款第三項規定:「申請造林之土地除栽植符合規定之樹種外,無其他設施或農、雜作物」,均排除農林混合作業的可行性。據前南澳鄉鄉長口述:「曾經有一案例,申請獎勵造林的樹木已長到二、三層樓高,但在樹下栽植原生種的山蘇,被評定不合格,要追繳獎勵金」,可見得政策推行並未考量當地傳統慣習及現行較能為地居民接受的作法。上述相關辦法在擬定時,如能參考原住民傳統的「農林混合作業方式」,應可增加計畫在原住民保留地執行之可行性,減少相關爭議。譬如政策所列舉之樹種是否恰當? 20 年輪伐期之規定是否合宜?能否有限度開放農林混合之作業方式等等,均有助於提高政策參與意願,俾以達成政策目標。
( 本篇僅刊登部分圖片。原刊載:林業研究專訊第 90 期 98 年 8 月 )
耆老訪談及現場勘察
耆老訪談及現場勘察
調查人員進行苗木栽植密度測量
農林混合作業生產之木材可用於栽培香菇
![]() |
![]() |
98-09-16: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