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銹龍榮獲「2009年十大神農」
文圖 /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廖珮如
農業委員會為選拔致力於農業產銷技術革新及對農業與農村永續發展有具體貢獻者,希望藉由得獎農民的成功經驗,作為其他農友學習的典範,以帶動整體農業發展,特舉辦「十大神農選拔」 。 其中,苗栗縣大湖鄉范銹龍先生因經營高接梨、高架草莓、柑橘等果樹產業,富研究創新精神,其經營山頂果園農場,採異業結盟模式,發展多元化體驗活動農業,成效優異榮獲 2009 年十大神農殊榮。
苗栗縣大湖鄉果樹產銷第班 13 班班長范銹龍,原於泰安鄉種植生薑、桂竹筍、水蜜桃及泰安李等作物,民國 78 年左右因泰安鄉實施山坡地保育政策,而轉至大湖鄉種植草莓、高接梨及柑橘等果樹,後又於 83 年辦理農業青年創業貸款,與胞弟及其弟媳一起創立「山頂果園農場」。
范班長栽種草莓、高接梨之初因相關栽培技術尚未臻熟,一路走來步履艱辛,但他並不氣餒,反而認為「沒有競爭,哪裡來的提昇」。有感農業不單純是栽種、施肥噴藥,而是包含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病蟲害等學科的一門大學問。為學習現代化的農業技術,追求更高品質的農產品,范班長積極參加農業改良場、學校辦理之專業訓練或研習課程,並持續與研究單位之專家學者合作,再將習得的農業知識加以應用,自行開創多種栽培方法,以改善傳統生產模式,如:高接梨、柑橘栽培,其充分應用農業改良場之免費土壤檢測服務,進行土壤營養元素成分分析後,再進行合理化施肥,並利用性費洛蒙及天敵等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病蟲害。在草莓栽培方面,因傳統栽培模式土壤水分蒸發快速,須常至田間灌溉,徒增勞力,且如遇颱風或豪雨來襲,畦面土壤流失,裸根草莓苗往往因根系脆弱易受損,常造成重大損失,故范班長改採先以銀色塑膠布覆蓋畦面後再種植草莓苗,此法不僅可避免畦面土壤流失,亦可節省 80% 灌溉水量及 50% 人力。此外,范班長自 97 年開始種植高架草莓,此法不僅方便栽培管理、且土地利用效率可大幅提昇,每單位土地面積種植株數可提高一倍,而植株通氣性佳,病蟲害發生率低。
范班長的實驗精神不僅於此,早在 70 年代栽種水蜜桃、泰安李時期即實行田間生產記錄,記錄每日的天氣、所施用之肥料用藥或實行之農務工作,並加以檢討作為日後栽種計畫之參考,從農 30 餘年來從未間斷。范班長表示 : 「以前做田間生產記錄時都被其他農友笑,但他不怕被人笑,因為他知道農業是門科學,只有持續觀察記錄不斷改進才會進步。」。
范班長自 94 年接任大湖鄉果樹產銷班第 13 班班長後,辦理農業資材共同採購,以降低班員生產成本,班會時間亦時常邀請農業相關單位之專家學者與會,為班員講授合理化施肥、病蟲害防治及栽培管理等農業新知,以提昇班員農業技能並解答農業操作時所遭遇的問題。范班長除將自身之栽培管理經驗與班員分享,亦常受邀至班員田間指導栽培管理技術。此外,范班長帶領班員積極參與並配合各項農業政策,於 96 年該班榮獲大湖地區產銷進步獎及金農獎。另范班長深深體認臺灣農業應走向精緻無毒的安全農業,以符合國際趨勢,故帶領該班全體班員於 95 年時取得 CAS 吉園圃生鮮蔬果標章, 97 年取得草莓及高接梨的產銷履歷認證。
范班長領導的產銷班近年有年輕班員加入,以去年為例就有 3 個人舉家返鄉繼承家業,這不僅代表未來農業有人傳承不至荒廢,最重要的是老人家有人照顧有人陪。而范班長也以自身經驗對有意踏入農業或剛務農的新血提出建議:「不要怕失敗、不要怕被笑,只要有耐心、肯學,改進昨日的錯誤作為今日成功的基礎這樣從農一定會成功的」。 ( 原刊載 : 苗栗區農情月刊第 111 期 98 年 2 月 )

范班長與胞弟及弟媳共同成立之「山頂果園農場」

范班長為高接梨果樹授粉

范班長以高架栽培技術改進傳統栽培缺點
![]() |
![]() |
98-03-12:2,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