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草不惹花 雜草變黃金─水草達人 徐志雄
文 / 高遠文化
圖 / 游忠霖
一個人扛著家中沒落產業跌跌撞撞,直到接觸了水草……因水草,他迎娶了美嬌娘;因水草,他將分散各地的家人凝聚在一起,如今,更成功地轉型為休閒農場,並榮獲 2009 全國十大神農獎。他,就是水草達人──徐志雄。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每當在介紹自己時,水草達人徐志雄都是先從徐志摩這首<再別康橋>的詩句開始,還會開玩笑地說:「我跟他僅差一個字,我叫徐志雄。」大家聽到這裡,總會恍然大悟地發現「真的耶」,然後,所有的人都記得他的名字了。
精益求精 把神農獎當目標
甘心做 17 年的水草──徐志雄,在 2009 年榮獲了全國十大神農獎,其實,從 2001 年開始經營「勝洋水草休閒農業」時,他便將此殊榮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
徐志雄說:「評選過程中,獲得最高分數的就是休閒農場經營及創新商品。」全歸功於館內的水草 DIY 體驗教學,水草文化館及水草解說導覽服務,還有自行創新研發的水草生態瓶、水草娃娃及開運球……等等。
除此之外,他也不斷與他弟弟徐輝雄改進水草栽培技術,培育瀕臨絕種的本土原生植物,如台灣水韭、台灣萍蓬草、台灣水蕹等;同時,這裡的水草養殖溫室,還引進全自動灑水系統,不但節省了人事成本及走道空間,也降低了自然生產面積及成本。
如今,徐志雄擁有著近 400 種水草,其中包含 120 多種台灣原生水草,國內市場佔了 4 成多,並外銷到日本、德國、墨西哥等國,堪稱國內最大水草業者。
一竅不通 揹負家債勇敢投入
殊不知,昔日的徐志雄竟是個門外漢,畢業於花蓮商職電子科的他,原本對於水草可說是一竅不通。只是,曾是富家子弟的他,看著父親的鰻魚養殖事業從最佳時期到完全沒落,於心不忍的他,承接起家中事業、揹負起家中負債,並試圖轉型找出新的產業、新的商機。
當完兵的徐志雄,陸續養殖過珍珠、鰻魚、吳郭魚、泰國蝦、熱帶魚等,他笑著說:「你們想得到的,我都養過了。」直到,曾在他這裡養殖珍珠的海事實習生們去了水族貿易上班,發現他們這裡的水質非常適合養殖水草,因此建議他試試看。
但是,當年在水族館裡水草養殖仍為少見,大多都是由國外引進,一株要價高達 7 、 800 元。那時,大家還不知道這些就是在你我家附近溪溝、山間看得到的雜草,而他,也因國內缺乏相關知識和技術,只好仰賴進口水草栽培,在沒有任何支援與資訊下,歷經屢次失敗,並不斷地透過國外書籍中的圖文慢慢摸索。回想當年,生性樂觀的徐志雄笑稱:「字是看嘸啦,但有圖片呀!」
作夢 遇見水草原棲地
為了維持基本生活開銷,他當過娃娃車的司機、做過鐵工,一有空檔,就是尋找和研究水草,只要一聽到哪裡有水草,立即翻山越嶺,上山下海。有一次,他聽到冷埤某個地方有水草,明明連在什麼地方和長什麼樣子都不確定,他也騎著機車直奔而去。一路的溼滑讓他跌了 3 次,「能不能找到,其實都是小事;能不能回來,才是比較大的問題!」結果,皇天不負苦心人,後來還是讓他找到了「三叉星葉蕨」。
還有一次,台北的朋友問他有沒有看過穀精草?他一時想不起來它的外型,想不到當天作夢,竟夢到穀精草原棲地,第二天依循著夢境尋找,竟然真的在那裡!徐志雄驕傲的說:「當時一株要價 100 元,那次回來,總共賣了 4 、 5 萬元左右。」
拈草 遇上美嬌妻
過程中,辛酸苦辣伴隨,但也交雜著許多有趣及感激的事。例如,他與太太李純真是早期在電子公司時相識的,後來,他從水草生產轉為經營水族館,正處於事業轉型最辛苦的觀察起步階段,而她,以朋友的身份間接幫忙,跟他買了個水族箱,於是,兩人慢慢培養出感情,譜出一段水草之戀。
談到這時,徐志雄還說,當時為了暸解一株新品種的生長變化,在它前面坐了一整天,從早看到凌晨 1 、 2 點,她還對他說:「看它,比看我的時間還來得長!」最艱困的時期,總是有她默默支持與陪伴,一路上的感激,點滴在心頭。
一直到在宜蘭文化局擔任志工時,前文化中心主任林德福買了 3 大缸水族箱擺置文化中心後,提高了水族箱的能見度,才慢慢將通路擴展,並開啟了知名度,在當地廣為流傳。直到政府推行休閒農業之際,他才將開業 4 年多的水族館頂讓出售,重回員山鄉發展休閒農業。
水草佳餚 應該端上國宴
如今他更將「雜草變黃金」,從過去的生產產業延伸至服務產業。像去年剛開幕的「勝洋水草餐廳」,便利用水草的特性、氣味及功效,將草本綱目提及的可食用水草入菜。
眼前的徐志雄就像個魔術師,拿起各式各樣水草搓著:「八角的清香漸漸散發出來了,這叫大葉田香,可用來取代八角燉豬腳或製成滷汁,也可以做成點心『田香乳酪』。」這麼有創意的研發,難怪能夠榮獲 91 年「全國農漁園區創意大賽餐食組」第一名,而且,當時最令他感動的是有一位評審講評:「竟可以把小時候常見的事物,變成高級料理,應該在總統國宴上秀出這一道才對。」
一生使命 保存在地資源
從無到有,從負到正;從一無所知,到樣樣精,從如何栽培到食用,並且創造了 DIY 體驗教學、水草詩詞,讓大家了解世界各國的水草文化……這些,都是一步一腳印慢慢走過來的。旅途中有跌倒有掌聲,而徐志雄更在深入研究與暸解之後,給予自己一個使命──保存在地自然資源。
面臨原生棲息地的環境變遷,迫使愈來愈多種類瀕臨絕種,而他,藉由自己小小的力量,將這些水草復育成功,就是希望等到哪一天,可以分別為它們找到適合的棲息地,再送它們回大自然之中;另一部分的責任就是保留資產給下一代的子子孫孫,讓他們能夠看得到這些台灣原生的自然寶藏。
( 原刊載:漁業推廣第 273 期 98 年 6 月 )
民眾觀看水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