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當前農業發展情勢與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六方面:
1.農產貿易加速自由化: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自1996年起由世界貿易組織WTO承續)烏拉圭回合談判在1993年12月15日達成農業協議,亞太經濟合作(APEC)亦提出自由化行動綱領,國際農產貿易將更趨開放。世界經貿亦朝向區域結盟發展趨勢,其主要目的在營造區內貿易優勢,增進其經濟利益,區域外國家因而必須藉助其他措施,才能維持其競爭力。我國為持續經濟發展,有必要積極參與國際經貿組織,也要致力尋求與歐美已開發國家及東南亞開發中國家進行國際農業合作,未來農產品貿易關係雖將獲得改善,惟因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範,逐漸開放市場、調降關稅、排除非關稅貿易措施,國產農產品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尤以目前採取較高關稅或實施非關稅貿易管理措施的產品受影響較大。如何加速改善產銷體質,扭轉我農產品競爭力不足的劣勢,
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2.糧食安全再受國際關注: 近年來,由於開發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及人口成長,世界糧食需求增加,復因全球天候異常,穀物生產不穩定,以致連續三年全球穀物消費量超過生產量,庫存量大幅下降,國際穀物價格亦波動不穩,使糧食安全問題再受重視。未來如何確保基本糧食的安全供應,仍是各國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3.農產品供需結構轉型: 台灣地狹人稠,工資昂貴,農業產銷成本偏高,且受天候影響,農產品產量與品質均不易控制;而隨著國人所得提高、生活水準提昇及社會結構改變,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需求已趨多元化,講究高品質及衛生安全,改變了食品消費結構,生產結構卻未能適時因應調整,未來國內農業產銷的穩定性將更不易掌握。因此,建構效率與安定的產銷環境,以及建立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的信心等工作,仍應進一步努力。
4.農漁民福利需求日益殷切: 農業屬生物性產業,受自然環境影響大,生產風險高,農民所得較不穩定;農業就業人口之平均年齡為47歲,有漸趨高齡化情形,轉業困難;此外,農漁村建設過於零散,缺乏整體規劃,交通、醫療、文化、休閒等建設,相對於都市,也較顯不足。面對農產貿易自由化及天然災害頻繁之衝擊,各種農業救助措施仍有待加強,建立農民年金制度,以形成完整的農漁民社會安全體系,乃愈形迫切。
5.維護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部分山坡地、林地過度開發與利用,影響林地涵養水源及水土保持功能;部分沿海地區過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過量使用肥料、農藥,以及農工廢水、廢棄物的不當排放,使水土資源受到污染;濫捕、濫採野生動植物,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這些都對大自然造成嚴重戕害。近年來,國際間對生態環境維護備極關注,除國際環保公約規範外,並可能進一步面臨出口產品應符合國際環境管理標準(ISO14000)問題;國人亦逐漸感受到環境品質降低、水土資源流失對生活品質與經濟活動的影響,而體認自然保育與環境維護的重要性。如何使農業資源之維護與利用更趨合理,並兼顧經濟需求與環境保育,是農業部門施政應努力的方向。
6.兩岸交流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 近年來,兩岸農業交流日趨活絡,包括間接貿易與投資、農業科技與種原交流及人員互訪等。由於兩岸農業發展階段不同,台灣在產銷管理與組織推廣方面較為專長,大陸則在農業種原與基礎科技方面較具優勢,兩岸農業交流具有互補互惠之效果。然而,大陸部分農產品也逐漸成為臺灣農產品的競爭對手,且兩岸漁業糾紛及農產品走私來台問題,均已影響農民收益。基於地緣與人文因素,雙方交流與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如何維持互補、互利、互惠之雙贏局面,是亟需重視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