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肆、開創農業新紀元,規劃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

整合科技與資訊,厚植產業利基
重視市場取向,創造競爭優勢
培育人才及強化農民組織,注入農村新活力
加強農業環境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
建置法令、制度,落實政策推動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無論是在制度面、生產面、生活面均將有極大的轉變。從制度面看,配合政府再造工程的推動,農業部的規劃設立,以及農民團體組織架構的調整,均必須審慎研處。從生產面來看,因應經貿自由化的衝擊,產業輔導策略必須由以提升「經營競爭力」為重點的工作方向,導引朝向以創造差異性的「策略競爭力」為主。再從生活面看,國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漸提高,且對於環境、文化與休閒均更加重視,因此,現代化農業不能只是滿足人們的「味覺」,而應將經營的目標提升至「觸覺」、「視覺」的享受,進而達到「精神」滿足的層次。

  新世紀的農業施政必須能因應制度、生產、生活各層面的轉變,將產業、農村、農民及消費者做整體考量。本會規劃「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即從「前瞻、創新」的觀點,以「科技、市場、人才、資源、制度」為主軸,研擬新世紀的農業政策目標及實施策略。茲針對上述五個面向議題之內涵及重點方向提出說明:

整合科技與資訊,厚植產業利基

  科技的研發與運用,是產業進步的原動力,農業科技須結合產銷技術的創新,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朝向自動化及生物技術發展,才能在這場世紀競爭中贏得勝利。未來,農業科技與工業科技將更進一步結合,自產品開發、改良、生產,以至行銷,都將因科技與資訊的高度發展而展開結構性的變革,形成工業化的農業;而且透過科技與資訊的整合運用,提高農場經營效率,使農業成為先進的產業。

  此外,網路經濟的持續發展,已開闢另一個天涯若比鄰的經貿戰場。農業部門已掌握此發展趨勢,成立「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團」,將配合推動運用電子交易與發展網路電子商務,以建立電子化運銷體系,提升運銷作業效能。

重視市場取向,創造競爭優勢

  消費者主宰農產品市場的時代已經來臨,尤其當今國際農產品市場,高度商品化的行銷手段早已跳脫比較利益,轉而重視以產品為基礎的競爭利益。我國若欲創造農產品的競爭利益,除了以技術創新來提升品質、降低成本外,更應發展本土性及有產品差異的優勢產業,提供消費者新鮮、衛生、質優、價格合理的農產品,建立國產農產品品牌形象,才能獲得國內消費者的支持。

  為喚起國人「愛鄉、愛土、愛咱的農產品」的情懷,本會特別設計一個識別標誌,象徵陽光普照、生生不息的台灣農業,也代表國產農產品在國人愛心灌注下落地生根、蒸蒸日上、永續發展。這個標誌將伴隨高品質國產農產品推廣,成為國產農產品的共同標誌,如同韓國所推動的「身土不二」運動,使「愛鄉、愛土、愛咱的農產品」之理念與國人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

培育人才及強化農民組織,注入農村新活力

  優秀的人力資源是產業發展的基石,農業要追求發展,先要有現代化觀念的農業從業人員,不僅是農業技術、推廣、行政人員需要經由不斷的學習來獲取新知,農民也應自我期許由「生產者」的角色轉換為「經營者」的角色。未來,農業人才培訓除了技術面的指導外,亦將強化企業管理理念與做法的推廣,促使農業朝企業化方向發展。

  農會、漁會、農田水利會、農業合作社等農民團體與農業組織是農村生活及產業輔導的重心,對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與農民服務貢獻良多,但隨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變遷,亦面臨經營壓力與功能調整的考驗,必須從組織架構合理化、經營管理企業化、服務功能多元化等方向進行組織再造,建構為農有、農治、農享的新形象。

加強農業環境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

  二十一世紀不只是科技的世紀,也是環保的世紀,唯有透過對環境的保育讓資源永續利用,才能夠保證產業的永續發展。未來農業環境保育工作將以治山防災、水土保持及造林撫育為重心;而且產業發展亦應與環境保育共榮共存,在符合環保法令及水資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達到「養豬不等於污染」、「養殖不等於地層下陷」的發展目標;而水、土資源將配合國家整體發展與農業結構調整重新規劃,在確保糧食供應與維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且有秩序的移至高生產力部門,使農業資源配置更具效率。

  世界上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規範日益受到重視,「生物多樣性公約」迄今已有一七五個締約國,我國雖非該公約成員,但為維護生態環境,善盡國際成員的義務,亦應建立機制,本會已撰擬「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預定於今年年底提出草案,將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

建置法令、制度,落實政策推動

  法令是政策推動的工具,制度是施政依循的遊戲規則,任何政策的順利執行,都必須奠基於健全的法令與制度。新世紀的農業施政,將配合政府再造,調整組織架構,推動行政組織與程序的整合精簡、法規制度的整頓改善等。有了高效能的政府,才能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先進的產銷技術、充分的市場資訊、必要的公共設施、高度的公共安全,以及適度的福利支持,協助產業掌握情勢迅速因應變局,把握有利的發展機會,創造優勢,這也正是現階段推動政府再造工程的主要目標。

  • 回上一頁
  • 94-03-01:1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