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貳、台灣農業發展歷程與現階段面臨問題

一、 台灣農業發展歷程
二、 現階段農業面臨問題

一、 台灣農業發展歷程

  回顧台灣農業發展歷程,在一九五0年代,由於糧食不足,農業施政的首要工作是改善生產環境、引進新技術等提高生產力的措施,以達到技術效率;一九六0年代,國內農業生產已達自給自足而有餘的階段,逐漸累積資本,政府開始鼓勵農民種植經濟作物,並積極開拓國外市場,以追求價格效益與市場效益,而且為方便長途運輸,也注重發展食品加工業,將鳳梨、洋菇、蘆筍等農產品製成罐頭外銷至歐美各地。

  一九六三年是台灣經濟的轉捩點,當年世界糖價高漲,台灣出現戰後首次貿易順差。從此,台灣逐漸有能力發展輕工業,促使工業開始起飛,經濟重心逐漸由農業移轉到工商業。一九六八年以後,農業勞力產生缺乏現象,農業發展面臨瓶頸。為克服困境,當時政府推動農業機械化,先後從美國及日本引進曳引機及耕耘機,惟實用性均不理想,經自行研發,推廣國產農業機具,才有效解決農村勞力不足的問題。由此可知,學習並非全盤抄襲或移植,必須參酌國內環境適度改良,方能符合國內所需。

  一九七0年代中期,台灣由於經濟成長、國民所得提高,消費者不僅要求量的滿足,也開始重視產品品質及選擇的多樣化,因此,農業決策開始重視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發展政策。

  一九八0年代以後,隨著經貿自由化,國際市場的動態變化影響國內市場與產銷穩定,農業所面臨的,不再是技術面的問題,而是經濟面的問題;而且,國人在經濟快速成長後,對生活環境與生態保育日益重視。因此,農業施政必須同時考量國內外相關因素,兼顧產業發展、農民福祉與生態環境保育。近年來,由於國際間加速推動貿易自由化,我國農產品進口量逐漸增加,農業經營壓力也愈來愈大。

  今日,面臨知識經濟時代,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已迥異於往日,農業不突破困境,就無法提升到更高的層次,要追求持續成長,則有賴創新與進步。目前農業仍處於數量經濟階段,農產品依然以秤斤論兩的傳統方式來銷售,在知識經濟方面的附加價值不足,因此無法提升競爭力。未來,農業施政必須將過去以提升生產力為核心的農業政策,轉變為以提升競爭力為主軸;農業施政的重點則在於如何將農業由以往追求技術效率、價格效率、開拓市場等目標,推進到發展知識經濟的階段,促使農業朝「以知識的市場化與商品化,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增加農民所得」之方向發展,才有前景。

二、 現階段農業面臨問題

  隨著台灣經濟快速成長,農業部門與工業部門產生競用生產資源的情形,使國產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逐漸提高。農業經營本屬不易,在經貿自由化的潮流下,國內農業所面臨的挑戰更趨艱鉅,當前農業部門面臨下列三個重大問題︰

(一) 小農經營調適問題︰

  農產品市場開放自由競爭,小農家庭農場經營因缺乏經濟規模效益,技術效率也無從發揮,無法與國外高效率生產的農產品競爭,因此我國小農低收入農家面臨生存問題。

(二) 商品化農產品價格偏低問題︰

  在國外農產品競爭下,導致國內農產品價格低迷,我國商業化農產品價格與國內高資源成本相較,將呈現偏低之現象,農業生產缺乏價格誘因,影響未來農業的發展。

(三) 如何掌握農業決策精準方向︰

  貿易自由化後,國內農業政策必須考慮內向與外向問題,在動態經濟社會衝擊下,農業政策必須隨時因應調整,如何掌握農業政策的正確方向,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 回上一頁
  • 94-03-01:65,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