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肆、研擬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開創台灣農業新時代

一、 新世紀農業發展願景
二、 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施政重點

  我國即將加入WTO,農業部門除了必須面對農產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市場競爭壓力外,農地、農業用水與人力等資源之配置,以及農民組織功能調整與農村發展等,也都是農業部門所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因此,農業施政必須加速步伐,因應知識經濟發展趨勢,推動創新與改革,在兼顧產業競爭力、糧食安全與生態保育前提下,透過整體性、前瞻性的策略,爭取全民的認同與支持,讓本土農業更切合現代生活需要,才能維護台灣農業之永續發展。

  有鑑於此,本會乃研擬「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做為九十年至九十三年之農業施政藍本。新方案已針對農地管理、農業科技、農糧產業、畜牧產業、漁業產業、林業產業、動植物防疫檢疫、農產貿易及運銷、農村建設、農民福利及農民組織、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國際農業合作等十二項議題,陸續召開三十八次專案小組會議及兩次政策座談會,並於各縣市舉辦十六場政策說明會,同時,透過網際網路廣徵建言,多方徵詢各界意見,做為調整政策之參據。目前新方案已完成初稿,正參酌各方意見進行修正,將於核定後實施。

一、 新世紀農業發展願景

  農業是國家的根本產業,農民生活的命脈,生態維護的基礎。「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將建構於新的農業價值觀,發揮農業之多元化功能,維護農民福利,並以綠色國民所得帳度量農業永續發展力,建置完善的法令、制度,促使農業競爭環境透明化,基礎建設發揮最大效益,以提供農業發展的優良環境,開創農業發展新境界。

(一) 二0一0年農業發展之展望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農業政策目標不僅在於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也在於保障全體消費者的權益、維護共有的環境資源。基於產業、農民、消費者、資源環境、國際經貿等政策觀點的整體考量,平衡公經濟與私經濟發展需求,建構新世紀農業發展願景,讓台灣農業邁向「永續發展的綠色產業」、「尊嚴活力的農民生活」及「萬物共榮的生態環境」。初步規劃二0一0年之農業發展遠景如下:

1. 永續發展的綠色產業
  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農業產銷體系,提升產業競爭力,提供衛生、安全、新鮮且精緻化、高品質的農產品,滿足消費大眾需求;並應用生物技術、農業自動化與資訊科技,發展農業知識經濟產業,創造台灣農業的新綠色革命。

2. 尊嚴活力的農民生活
  以農民與農村生活為核心,提高農民健康生活、經濟生活及精神生活水準,從整體的角度改造農村體質,豐富農村人文素養,重建農村人力資源,增強農村社區活力;並以農漁村的永續發展為目標,結合居民共同營造農村新願景,透過農村住宅整建及環境綠美化,打造優雅舒適的農漁村新風貌。

3. 萬物共榮的生態環境
  推動符合環保標準的綠色生產與消費,並厚植森林資源,發展森林遊樂,發揮森林的環境與經濟價值;同時,設立各類自然保護區,確保本土生物物種及其棲息地完整,維護本土生物多樣性及維持生態系統之平衡,達成農業在經濟、社會及生態均衡發展之目標。

(二) 未來四年政策目標

1. 應用尖端科技,發展農業知識經濟,促進產業升級,提升農業競爭力。
2. 確保糧食安全,生產優質、衛生、安全的農產品,維護消費者權益。
3. 提升農村生活環境品質,建構農民社會安全體系,提高農民所得,增進農民福祉。
4. 提高農業資源品質及利用效率,維護國土保安,促進生態環境和諧。
5. 建立互惠、互利的國際農業及兩岸合作,推展農業外交。

二、 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施政重點

  新方案將建構於新的農業價值觀,以提升農業競爭力為主軸,推動全方位農業改造工程,其重點方向如下:

(一) 建立市場導向的農業生產方式
  因應消費型態的轉變,推動多元化、精緻化、生活化、資訊化之農業經營方式,並導入企業經營策略,建立現代化產銷體系;同時,健全農產品衛生安全體系,確保消費者食用安全。尤其應促進農業知識的市場化與商品化,將農業生產由初級產業,提升至二級、三級產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讓農民不僅能獲取農場的利潤,也能從發展食品加工、運銷及農村休閒等方面,獲得更多利潤。

(二) 推動農業策略聯盟,發揮競爭優勢
  為強化農業競爭力,將有效整合產銷班、農漁會、農業合作社場等農民團體組織,推動農業策略聯盟,採由農企業引導,小農加盟方式,進行產業垂直及水平整合,結合產、製、銷經營者力量為一體,運用各項資源優勢,組成生產、加工、物流、農村旅遊及供銷等各類型聯盟,發揮群體行銷網的效能。

(三) 應用科技,促進知識密集之農產業發展
  農業科技將朝向重點產業科技、自動化與電子化、生物技術與基因工程發展,並由法制面及制度面著手,加強對新品種、技術及產品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建立技術移轉及產學合作制度,鼓勵研發與創新;同時,結合資訊傳遞與網際網路功能,開發現代化運銷通路,建立以科技創新、資訊及知識經濟為本的現代化產業。

(四) 培育農業人才,再造農民組織
  高水準的農業人才是台灣農業發展最重要的資源,為培育現代化優秀專業農業經營者,將加強推動制度化的人才培訓工作,培育農業人才,並推廣企業管理觀念與作法,促進農業企業化。

  農會、漁會、農田水利會、農業合作社等農民團體是農村生活及產業輔導的重心,因應社經環境的變遷,將從組織架構合理化、經營管理企業化、服務功能多元化等方向進行組織再造,以提升其服務效能;同時,建立農漁民產銷組織及諮詢輔導體系,強化產業自主調節功能。

(五) 建設具多元化功能之農漁村生活圈
  農漁村建設將結合生態景觀、產業發展與社區文化加以推動,建立以地方生活圈為基礎的規劃模式,農業公共建設亦朝生態化及人性化規劃,發揮自然景觀及地區特色,建構人文、產業、休閒及生態兼備的新農村。另將制定「農村建設法」,健全農村建設之法制基礎,使國土規劃與農漁村建設能相互配合,並整合各方資源,加強民間參與,採由下而上方式進行整體性之規劃建設。

(六) 建構農民社會安全體系
  研究以所得移轉給付方式保障核心專業農的農業淨所得,以及對於非核心專業農給予適當所得水準保障之可行性;並強化老年農民基本生活、安養與保健等福利措施。另外,對於兼業及副業農,加強其他福利與災害救濟等措施。

(七) 合理規劃利用水土資源
  重新規劃調整水、土資源的利用,在確保糧食供應與維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量釋出,並合理管理優良農業生產地區,以增進農業資源使用效率與分配之合理性。

(八) 加強治山防災及維護生物多樣性
  加強治山防災、水土保持、造林撫育及綠化工作,建立坡地防災體系,設立山坡地監測中心,全面推展區域性水土保持處理;並研究採取結合企業、機關團體的方式,發起認養綠色大地的造林活動,以強化國土保安。

  此外,將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加速設立各類自然保護(留)區,維護特有本土生物物種及良好棲息地。同時,推動綠色的生產與消費,注重農業維護生態的功能,研究建立森林碳權移轉交易之應用,強化誘因機制,確保產業與資源的永續發展。

(九) 推展國際農業合作及建立兩岸農業交流安全機制
  國際農業合作將本互利共榮之原則,加強與各國進行農業合作,協助農民及農企業赴海外投資,形成跨國策略聯盟,穩定基本糧食及國內農工料源供應,確保國內糧食安全與產業持續發展;並配合外交政策,有效推展農業外交。另外,我國農技團協助友邦發展農業,贏得誠摯的國際友誼,未來將協調促成適度提高農技團人員的待遇與福利,以延攬優秀農業專才加入農技團。

  兩岸農業交流在符合國家整體政策與順應國際經貿環境下,尋求雙贏策略,依據產業發展階段,進行產業分工,建立兩岸秩序貿易關係,達到互補、互惠的目標。

(十) 推動農業法制及行政組織再造
  因應國內外社經發展趨勢,以及組織架構調整,將重新檢視各項法規,建立公開透明的制度環境,創造農業發展誘因,做為政府施政與民眾依循的準據。配合政府再造,將調整農業行政組織,以農業部組織架構為基礎,建立目標管理的企業化精神,促使農業行政人員發揮專業效能,帶領農業在新世紀再創高峰。

  • 回上一頁
  • 94-03-01: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