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加入WTO蔬菜及雜糧產業因應對策

國合處

蔬菜產業因應對策

  蔬菜種類繁多,至民國88年國內種植面積約18萬餘公頃,農戶數約16萬戶,目前除馬鈴薯、乾蒜球、乾香菇、乾金針菜外均已開放自由進口,但尚未開放自大陸間接進口。由於蔬菜具有易腐、不耐保鮮儲運之特性,未來競爭對手主要亦為鄰近之大陸地區。目前限制進口之乾蒜球、乾香菇、乾金針菜等蔬菜產品,因國內生產成本偏高,缺乏競爭優勢,如未來加入WTO後衝擊較大。

壹、產業現況

一、大蒜為國內冬季裡作作物,其主要產品為蒜球,為雲嘉南地區重要經濟作物之一,亦為當地農民重要收入來源,主要採收期在3至4月,如經妥善貯存可貯藏至翌年新蒜上市之前,儲藏期間損耗率頗大,國內大蒜種植面積約6,000公頃,蒜球產量約為50,000多公噸,產值約為20億餘元,蒜農戶數約12,000戶,就業人口約30,000人。

二、國內金針產地主要為花東地區之山坡地,年種植面積900餘公頃,乾金針為主要產品,產量800公噸,產值3億元,金針農戶數約500戶,就業人口約2,000人。

三、香菇屬資本與技術密集之產業,產地集中於台中及南投地區。目前國內之消費型態可分為乾香菇(約佔83%)及鮮食香菇(約佔17%),年栽培數量約1、3億包,產量3,200公噸,產值20億元,菇農戶數約1,800戶,就業人口約6,000人。

四、馬鈴薯為冬季裡作作物,產期集中於1至3月,依消費型態分為加工用(約佔30%)及鮮食用(約佔70%)兩大類,加工用係供應加工廠作薯片,鮮食用則係採收上市或冷藏供全年消費,種植面積1,700公頃,產量36,000公噸,產值約4億餘元,農戶數約2,400戶,就業人口數約4,800人。

貳、入會諮商結果

一、大蒜

  (一)入會後貿易措施

  將採關稅配額措施,入會第一年配額量1,844公噸(為基期年消費量之4、2%),逐年增加至2004年為3,520公噸。配額內稅率分兩類,種植用蒜球為零稅率,其他大蒜產品為22、5%。配額外採從量稅,入會第一年關稅為每公斤32元,並逐年調降至2004年為每公斤27元。另外,大蒜入會後可採行特別防衛措施,當進口量高於基準數量或進口價格低於基準價格時,可課征額外關稅。

  (二)動植物防疫檢疫相關規範

  大陸為莖線蟲疫區,輸入大蒜應檢附大陸地區植物檢疫機構簽發之植物檢疫證明書,加註經檢疫未染莖線蟲或在輸出前先經適當之燻蒸處理。另大蒜屬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應施檢驗商品品目。

二、金針

  (一)入會後貿易措施

  將採關稅配額措施,入會第一年配額量40公噸(為基期年消費量之4%),逐年增加至2004年為110公噸(為基期年消費量之10%)。配額內稅率為22、5%。配額外採從量稅,入會第一年關稅為每公斤68元,並逐年調降至2004年為每公斤58元。另外,乾金針入會後可採行特別防衛措施,當進口量高於基準數量或進口價格低於基準價格時,可課征額外關稅。

  (二)動植物防疫檢疫相關規範

  乾金針屬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應施檢驗商品品目。

三、香菇

  (一)入會後貿易措施

  將採關稅配額措施,入會第一年配額量115公噸(為基期年消費量之4%),逐年增加至2004年為288公噸(為基期年消費量之10%)。配額內稅率為25%或每公斤110元,採從高課稅。配額外採從量稅,入會第一年關稅為每公斤434元,並逐年調降至2004年為每公斤369元。另外,乾香菇入會後可採行特別防衛措施,當進口量高於基準數量或進口價格低於基準價格時,可課征額外關稅。

  (二)動植物防疫檢疫相關規範

  乾香菇屬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應施檢驗商品品目。

四、馬鈴薯

  (一)入會後貿易措施

  將開放自由進口,種薯之關稅稅率為0%(進口時應檢附農委會證明文件),生鮮或冷藏之食用馬鈴薯關稅稅率入會第一年降為22、5%,並逐年調降至2002年為20%。

  (二)動植物防疫檢疫相關規範

  目前馬鈴薯完成我國非疫區認定程序的國家僅有美國和加拿大,結果如下:

  1. 美國:食用馬鈴薯限自阿拉斯加州、奧勒岡州、華盛頓州、艾達荷州、加里福尼亞州輸入;種薯僅可由阿拉斯加州輸入。

  2. 加拿大:食用馬鈴薯限自新伯倫瑞克省、愛德華島省及魁北克省輸入。

  自上述各地輸入馬鈴薯應檢附輸出國植物檢疫機構簽發之植物檢疫證明書,加註經檢疫未染莖線蟲、馬鈴薯腐敗線蟲、黃金線蟲、馬鈴薯蠹蛾、白緣粗吻象鼻蟲及馬鈴薯晚疫病A2型,且非產自馬鈴薯晚疫病A2型發生地區。又馬鈴薯亦屬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應施檢驗商品品目。

參、對產業影響

一、大蒜

  國際上諸多國家均有生產蒜球,以大陸產品最具競爭力,大陸產蒜球自6、7月間開始採收,價格便宜,若開放進口,8月起即可大量輸入國內,一旦開放進口,國產蒜球難與大陸產品競爭,產業競爭力極度不足。雖入會後初期關稅配額會提供若干程度之保護,但整體而言,國內產業規模仍需大幅調減。

二、金針

  近年來國產乾金針飽受走私進口大陸貨之衝擊,且金針菜為乾貨可耐存放,因此,全年均有可能承受衝擊,若開放進口所受衝擊將較目前更大,產業競爭力極度不足,需大面積廢園或恢復造林。

三、香菇

  國產乾香菇生產成本高,品質中等;大陸乾香菇生產成本遠低於國產者,惟品質較差。日、韓所產乾香菇品質佳,雖然生產成本高,但仍可佔據國內高級品市場。因乾香菇容易儲存運輸,若開放進口,全年均可能承受較目前更大衝擊,產值將逐年下降,且國產乾香菇在大陸貨與日、韓貨上下挾擊下,品質差者將逐漸淘汰,高品質香菇生存空間有限。但配合未來輔導降低生產成本與調整產銷結構之後,香菇產業競爭力雖不足,但評估入會後菇類生產控制在適當產能下仍可有存續空間。

四、馬鈴薯

  目前馬鈴薯因檢疫理由,列為憑農委會同意函進口項目,且限定祇能自美國未感病地區進口,每年進口數量最多5千公噸。入會後,除非美國以外之其他主要生產國家在完成符合我國檢疫標準之程序,或我國放寬現行檢疫措施,否則仍無法進口,短期內對我國產業之影響有限。由於大陸屬馬鈴薯癌腫病疫區,因此評估加入WTO在我國現行檢疫限制之規定下,仍無法進口。

肆、產業目標及定位

一、大蒜

  國產蒜球與大陸蒜球品質差異較不顯著,無法以高級品與中、下級品區隔市場,且進口蒜球價格便宜又耐長途貯運,國內產業競爭力極度不足,未來將以供應3至9月大陸蒜球進口前國內市場需求為主。

二、金針

  金針為國內花東地區之經濟作物,仰賴人工採收,生產成本高,產業競爭力極度不足,產業規模應調整縮減,屬承租林班地部分則儘速恢復造林,未來將輔導朝向觀光休憩與生產金針鮮蕾或金針筍生產為主。

三、香菇

  香菇生產因屬資本與技術密集之產業,短期內不至衝擊過大,未來香菇產業將輔導生產高品質國產乾香菇及朝向鮮食用香菇與其他多樣化菇類生產為主要目標,以分散入會之衝擊。

四、馬鈴薯

  國產馬鈴薯之生產成本較歐美各國為高,入會後雖然馬鈴薯將開放自由進口,但依我國現行檢疫規定之限制下,歐洲及大陸生產之馬鈴薯仍無法進口,因此國內產業仍有存續空間,未來將配合鮮食用消費市場之需求,適度調整生產規模。

伍、產業調整策略與因應措施

一、生產調整策略

  (一)調整種植面積

  1. 規劃在加入WTO後縮減大蒜種植面積,輔導轉作綠肥或休耕,以調整種植面積。

  2. 輔導金針農民離農或休耕,獎勵廢園造林,加強取締違規種植之金針園,調減國內種植面積並輔導生產金針鮮蕾或金針筍(碧玉筍或萱黃)。

  3. 發展金針觀光農園與菇類生態教育園區,倡導民眾前往休閒遊憩。

  4. 香菇產業規劃朝向鮮食用菇與多樣化菇類產品發展,以逐年減少乾香菇之生產。

  (二)降低生產成本

  1. 輔導農民共同購置生產資材與採收等共同作業,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競爭力。

  2. 推廣自動化作業流程並改善採後保鮮及分級流程,可提升產品品質。

二、運銷調整策略

  (一)建立產銷預警制度

  建立產銷預警制度,健全產銷資訊,並依產量、進口量、市價等資訊建立預警系統,預防產銷失衡。如因進口造成產銷失衡問題時,輔導主要產區農民團體辦理產銷失衡處理措施。

  (二)建立品牌形象及市場區隔

  1. 提高品質,健全分級制度並建立國產品牌,以與進口產品市場區隔。

  2. 建立自動化包裝作業,另加強分級包裝,並加強廣告宣傳。

三、農民福利策略

  (一)輔導農民轉業或辦理第二專長訓練。

  (二)依據「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辦理受進口損害救助工作,當遭受進口損害時,可由農民團體、產業團體或地方政府依規定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或由主管機關主動救助,或採行如貯藏、加工等相關救助措施。

  (三)提供低利貸款,協助改善生產設施,以提高經營效率。

四、短期價格穩定策略

  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以下時,視情況採取以下穩定措施:

  (一)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之90%以內時,加強辦理國產蔬菜促銷活動。

  (二)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之80%~90%之間時,除續辦理國產蔬菜促銷活動外,另輔導加工或辦理田間耕鋤做有機肥措施。

  (三)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之80%以下時,續加強輔導上述之因應措施。

五、其他因應策略

  (一)加強農藥殘留或其他添加物之檢驗,嚴格管制殘留量,以保障消費者健康及安全。

  (二)除加強檢疫外,積極蒐集國外疫情資料,以修定相關檢疫規定。並請商品檢驗局將農藥列為進口應實施檢驗項目,加強抽驗,尤其發芽抑制劑、貯藏病蟲害防治藥劑應列入重點檢驗對象。

雜糧產業因應對策-落花生

壹、產業現況

  落花生為彰化、雲林、嘉義沿海地區之重要傳統經濟作物,目前栽培面積26,509公頃;產量67,157公噸;落花生種植農戶數估計53,000戶,產值估計近30億元,每公斤生產成本約34元,產地價格平均每公斤為39~44元,國際價格每公斤14~16元。國產落花生悉數內銷,若無異常氣候發生及受走私之影響,供需尚稱穩定。

貳、入會諮商結果

一、關稅配額:採關稅配額進口措施

  入會後落花生第一年配額量為2,618公噸(莢果計算),至2004年為5,235公噸,配額內之稅率為25%;關稅配額外稅率分為帶殼花生、去殼花生及花生油等三類產品,其中帶殼花生、去殼花生採從量稅,帶殼花生入會第一年為每公斤49元,逐年調降至2004年為每公斤42元;去殼花生入會第一年為每公斤75元,逐年調降至2004年為64元;花生油採從價稅,入會第一年稅率為398%,逐年調降至2004年為338%。

二、特別防衛措施(SSG):落花生入會後可實施特別防衛措施,當進口量高或價格低於門檻水準時,採取特別防衛措施,對進口落花生產品課征額外關稅。

參、對產業之影響

  由於大陸落花生生產成本低,價格較為低廉,預期加入WTO後,則配額內進口量,大陸頗具競爭力;至於配額外進口部分之稅率,採取從量稅,第一年帶殼花生之從量稅為每公斤49元,至2004年為每公斤42元,仍具有相當保護機制。預期加入WTO第一年,估計種植面積將減少4%,且因預期心理,價格下跌,產值估計減少約12%;2004年估計種植面積減少8%,產值減少17%。

肆、產業目標及定位

  國產落花生之生產成本偏高,未來宜配合國人口味及消費市場需求,輔導國產落花生朝向鮮(煮)食用及具本土風味之帶殼花生加工產品與傳統式炒花生為主。

伍、產業調整策略與因應措施

一、生產調整策略

  (一)調整種植面積

  輔導不具競爭力之種植地區轉作或休耕種植綠肥,其中符合「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基期年規定者,列為優先輔導對象;並配合市場對本土風味加工產品之需求,輔導農、工雙方契作生產具市場競爭力之優勢品種,減低進口產品之衝擊。

  (二)加強品種改良與產品研發

  為與進口農產品區隔,除加強育成適合國人口味之品種及省工栽培技術外,並研發內銷鮮(煮)食用、本土風味之多樣化加工產品。同時應加強防止優良品種外流,以免回銷國內打擊國內產業。

二、運銷調整策略

  (一)建立產銷預警制度

  辦理種植面積登記、產量預測及價格調查等工作,並依產量、進口量、市價等資訊建立預警制度,預防發生產銷失衡。

  (二)建立品牌形象及市場區隔

  輔導國產落花生選別分級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辦理展示促銷活動,建立品牌形象及行銷通路,形成市場區隔及兼顧農、工雙方利益,繼續輔導落花生契作產銷工作。

  (三)加強產品檢驗

  為確保進口貨品之安全衛生,加強落花生之黃麴毒素檢驗。

  (四)輔導設置產銷公共設施

  為穩定產銷,輔導改善產地之相關產銷公共設施,以促進產品流通。

三、農民福利策略

  (一)輔導落花生農民轉業或辦理第二專長職業訓練。

  (二)依據「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辦理受進口損害救助工作,當落花生產業遭受進口損害時,由農民團體、產業團體或地方政府依規定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或由主管機關主動救助。

四、短期價格穩定策略

  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以下時,視情況採取以下穩定措施:

  (一)當落花生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90%以內時,辦理促銷宣傳,拓展行銷通路擴大消費層面。

  (二)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80%~90%之間時,除持續辦理前項措施外,並輔導辦理耕鋤。

  (三)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80%以下時,除持續加強辦理前項措施外,並輔導落花生收購冷藏貯存,以穩定產地價格。

雜糧產業因應對策-紅豆

壹、產業現況

  紅豆為高屏地區重要之秋裏作栽培作物,近年來雲、嘉、南地區亦有栽培,國內紅豆種植戶數估計8,700戶,目前栽培面積為5,144公頃,產地平均價格為48元,每公斤生產成本約30元,年產量約10,000公噸,國際價格每公斤13~15元。國產紅豆極大部分供內銷用,目前辦理之農、工契作面積約1,300公頃,產銷尚稱穩定。

貳、入會諮商結果

一、關稅配額:採關稅配額進口措施

  入會後紅豆第一年配額量為1,500公噸,至2004年為2,500公噸,配額內稅率為22、5%,配額外稅率採從量稅,第一年每公斤26元,逐年調降至2004年為22元。

二、特別防衛措施(SSG):紅豆入會後可實施特別防衛措施,當進口量高或價格低於門檻水準時,採取特別防衛措施,對進口紅豆產品課征額外關稅。

參、對產業之影響

  加入WTO後,紅豆配額內由大陸進口機會最高;關稅配額外稅率採取從量稅, 每公斤稅率第一年為26元,至2004年降為22元。以目前國內價格而言,高關稅仍未具保護機制,預期配額外仍會進口。加入WTO第一年估計種植面積減少14%,價格下跌11%,產值減少23%。2004年種植面積估計減少24%,價格降幅19%,產值減少38%。紅豆之主要加工產品為紅豆餡,未來中國大陸亦有可能以此產品方式銷至台灣。

肆、產業目標及定位

  由於國內、外價差大,且國內工資昂貴,紅豆加工產品外銷已缺乏競爭力,國內紅豆生產未來將配合內銷市場需求,朝向色澤鮮紅,適合加工之大粒型紅豆為主。

伍、產業調整策略與因應措施

一、生產調整策略

  (一)調整種植面積

  輔導不具競爭力之種植地區轉作或休耕種植綠肥,其中符合「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基期年規定者,列為優先輔導對象;並配合市場對本土風味加工產品之需求,輔導農、工雙方契作生產具市場競爭力之優勢品種,減低進口產品之衝擊。

  (二)加強品種改良與產品研發

  為與進口農產品區隔,除加強育成適合國人口味之品種及省工栽培技術外,並研發內銷鮮(煮)食用、本土風味之多樣化加工產品。同時應加強防止優良品種外流,以免回銷國內打擊國內產業。

二、運銷調整策略

  (一)建立產銷預警制度

  辦理種植面積登記、產量預測及價格調查等工作,並依產量、進口量、市價等資訊建立預警制度,預防發生產銷失衡。

  (二)建立品牌形象及市場區隔

  輔導國產紅豆選別分級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辦理展示促銷活動,建立品牌形象及行銷通路,形成市場區隔及兼顧農、工雙方利益,繼續輔導紅豆契作產銷工作。

  (三)輔導設置產銷公共設施

  為穩定產銷,輔導改善產地之相關產銷公共設施,以促進產品流通。

三、農民福利策略

  (一)輔導紅豆農民轉業。

  (二)依據「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辦理受進口損害救助工作,當紅豆產業遭受進口損害時,由農民團體、產業團體或地方政府依規定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或由主管機關主動救助。

四、短期價格穩定策略

  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以下時,視情況採取以下穩定措施:

  (一)當紅豆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90%以內時,辦理促銷宣傳,拓展行銷通路,擴大消費層面。

  (二)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80%~90%之間時,除持續辦理前項措施外,並輔導辦理耕鋤。

  (三)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80%以下時,除持續辦理前項措施外,加強補助辦理耕鋤,以穩定產地價格。

雜糧產業因應對策-茶葉

壹、產業現況

  國內現有茶園20,000餘公頃,年產粗製茶21,000公噸,產值38億元,茶農戶數25,000戶,就業人口數約50,000人。近3年產地手採烏龍茶菁價格平均每公斤為200餘元,手採茶菁生產成本每公斤約140餘元,產地機採烏龍茶菁價格平均每公斤為33元,機採茶菁生產成本每公斤約30元。

  過去台灣茶葉以外銷為大宗,自1980年以後,由於各種環境的因素,如勞工缺乏,工資高漲,台茶逐漸喪失外銷競爭力,目前輔導茶業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並改進茶葉產製技術提昇品質,加強分級包裝,建立各產區特有品牌,突現特色,以區隔進口之廉價茶。

貳、入會諮商結果

一、入會前後貿易措施

  (一)入會前:茶葉為自由進口(除中國大陸外)產品,現行稅率為25%。

  (二)入會後:部分發酵茶仍維持為25%之關稅,紅茶、綠茶入會年關稅調降為 20%,並逐年調降至2002年為17%。

二、動植物檢疫防疫相關規範

  (一)茶葉免施植物檢疫。

  (二)茶屬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應施檢驗商品品目。

參、對產業之影響

  目前國內茶葉進口,除中國大陸以外,皆可自由輸入,中國大陸茶如開放進口,將以大宗茶為主,與台灣所生產之茶葉,因氣候土壤差異,其品質風味不盡相同。由於茶葉為嗜好品,國內消費者購買時,常參考產地及注重韻味,且多年來辦理優良茶評鑑,以輔導各茶區建立品牌,可爭取消費者認同,有效區隔進口之廉價茶。

  加入WTO後,如不對大陸引用排除條款,由於大陸茶價相當低廉,開放大陸茶進口,將使國內中低價位茶遭受衝擊。

肆、產業目標及定位

  由於茶葉生產成本高,缺乏國際競爭力,入會後至2004年茶葉產量調整為年20,000公噸,面積逐年減至19,500公頃,產業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並以生產高級茶為主要目標。

伍、產業調整策略與因應措施

一、生產調整策略

  (一)入會後至2004年茶葉產量調整為每年20,000公噸,面積逐年減至19,500公頃。

  (二)加強高級茶生產及輔導次級茶區及不適合生產之茶園廢耕或造林,增進茶葉競爭力。

  (三)加強茶葉品質提昇,輔導生產具本土地方特性之茶葉。

  (四)輔導擴大經營規模,並加強製茶過程自動化,以降低成本,提昇效率。

  (五)輔導部分茶區擴大產業與文化結合,發展成特殊的地方產業文化,帶動茶葉生產。

  (六)輔導茶園施用有機質肥料,以提高茶葉品質,並發展有機茶。

  (七)輔導茶園灌溉設施興建。

二、運銷調整策略

  (一)輔導各產茶鄉鎮建立品牌,辦理分級包裝及國內外展售促銷活動。並利用媒體廣為宣傳,拓展茶葉市場。

  (二)輔導袋泡包種茶、袋泡烏龍茶之發展,並開發其他茶葉多元化產品。

  (三)輔導茶農及茶葉產銷團體,加強產品至茶藝館、休閒場所、各種零售出口,以增加運銷通路。

  (四)結合藝界文化界合作,辦理茶藝相關活動,促銷茶葉。

  (五)集合有關農民、企業團體,成立茶葉拓展小組,開拓國內外茶葉市場。

三、農民福利策略

  (一)輔導茶農離農轉業訓練。

  (二)依據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辦理受進口損害救助工作,當茶葉遭受進口損害時,由農民團體、產業團體或地方政府依規定向主管機關申請,或由主管機關主動救助。

四、短期價格穩定策略

  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以下時,視情況採取以下穩定措施:

  (一)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之90%以內時,加強辦理茶展售促銷活動。

  (二)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之80%~90%之間時,除續辦理茶展售促銷活動外,另輔導實施台刈,暫停三年茶菁生產。

  (三)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之80%以下時,續加強輔導上述之因應措施。

五、其他

  (一)輔導成立觀光茶園,結合觀光休閒農業,促進茶葉發展。

  (二)加強農葯安全使用教育及進口茶葉檢驗,嚴格管制農藥殘留量,保障消費者健康及安全。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5,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