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生鮮超甜玉米外銷成果

中部辦公室 蘇宗振

一、前言

  今(2002)年元月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即面對許多國外物美價廉之農產品進口到國內市場。許多人也許會認為台灣的農產品生產成本過高,將會失去市場的競爭力。然而從農產品的特性來看,成本只是產品考量之一部分,並非全部,主要是農產品並不像一般的工業或商業類型的產品一樣,可以在固定的廠房內利用一致性、自動控制等特性來達到降低成本及提升品質水準。農產品具有生產季節性、生長期長、受天候影響、體積大、不易保存、品種差異性等特點,是故,台灣農產品是否能夠充分利用地理上所賦予的時間(氣候)及空間(運輸)上的特性,將是台灣農產品未來發展外銷的成敗關鍵。本會於民國86年開始配合前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輔導嘉義縣地區辦理生鮮冷藏超甜玉米外銷。本文特就其執行成果及資料加以分析,以作為外銷潛力之探討,並供其他農產品開拓外銷市場之參考。

二、超甜玉米生產概況

  超甜玉米是其籽粒在乳熟期含糖量高而得名,其質地脆嫩、風味佳、無論蒸煮炒烤皆適宜,亦可作為製罐及冷凍加工之原料,其豐富的營養、獨特的口味及多樣化的加工產品,頗受消費者喜愛。台灣食用玉米(包括超甜玉米及白玉米)大多栽培在中南部平原,依據民國89年農業統計年報顯示,食用玉米種植面積為1萬4千餘公頃,年產量105,643公噸,主要以超甜玉米為主,全年均可種植,且其生育期短,約60~80天即可採收,在栽培制度上易配合其它作物輪作,農民栽培意願極高。但以秋裏作種植面積較多,產地包括雲林、嘉義及台南等縣。每年二期作至隔年一期作前之秋冬季為國內超甜玉米盛產期,產量偶會供過於求,致市價低迷,影響農民收益。農政單位向來十分注重國內農作物產銷的平衡及照顧農民,因此透過計畫積極開發超甜玉米新產品及拓展超甜玉米外銷工作,將我國高品質之超甜玉米外銷至日本,對於超甜玉米產銷平衡頗有裨益。

三、推動外銷歷程與實績

  日本每年1~4月間因氣候因素,為超甜玉米青黃不接時期,須由國外進口生鮮玉米供應市場需求,而此期間恰為國產玉米品質最佳及產量最多時期。87年度起由本會託管玉米基金補助,在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朴子分場技術指導下,首度由嘉義縣太保市農會輔導生產之超甜玉米,透過台灣省青果合作社台中分社試銷日本,開拓外銷通路,平衡產銷及穩定市價,提高農民收益。外銷品種以配合日本市場需求之雙色品種興農506(黃白相間)為主。88年度、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並由本會中部辦公室繼續補助嘉義縣太保市農會於秋裡作與農民契作栽培日方所指定具有甜度高、耐儲存、產量穩定特性之黃白相間雙色超甜玉米品種600,且由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朴子分場提供技術指導,仍透過青果合作社台中分社建立外銷日本通道,供應日本市場,89年度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加入輔導,並開拓香港、澳門及東南亞等地市場。87至90年計畫執行成果如表1及2。87年契作面積21.6公頃,外銷日本鮮穗量21,580公斤,外銷比率為16%;88年契作面積63.2公頃,外銷日本鮮穗量46,000公斤,外銷比率為28%;89年契作面積48公頃,外銷日本及香港鮮穗量103,240公斤,外銷比率為43%;90年契作面積90公頃,外銷日本及香港鮮穗量達137,170公斤,其中亦首次嘗試外銷新加坡。四年來外銷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成功的開拓外銷市場,也有效導引國內超甜玉米的外銷途徑。

  外銷日本之超甜玉米採半有機栽培,採收前並經農藥殘留檢測,收穫後進行分級篩選、包裝、覆檢、過磅、預冷、冷藏等過程,以保留苞葉之果穗裝箱置於冷藏貨櫃船中輸日,頗受日本商社及其消費者肯定與歡迎。果穗規格為穗長18公分以上及16~18公分兩級均屬特級品。4年來超甜玉米品質已獲外銷市場,如日本、香港、澳門、新加坡、加拿大等地消費者肯定與歡迎。對促進國內超甜玉米的產銷平衡及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頗有裨益,惟仍需加強黃白雙色超甜玉米栽培技術改進,改善產品分級包裝和冷藏保鮮處理技術,以提高外銷品質,

四、效益評估

  生鮮超甜玉米外銷初期(自87至89年)主要以建立產銷體系,鼓勵農民參加契作為主。90年度起則呈現快速成長。經濟效益89年外銷契作區超甜玉米平均每公頃鮮穗產量12,181公斤,平均淨收益為64,816元,較一般對照區每公頃41,165元,增加23,651元(+57%)。90年外銷契作區超甜玉米平均每公頃鮮穗產量13,930公斤,平均淨收益為74,390元。顯見超甜玉米外銷對穩定農民收益具有相當程度的助益(表xls / ods / pdf)。

  超甜玉米外銷計畫辦理已進入第五年,其間經歷了88年921大地震及89年象神颱風等天候因素影響,對於農業生產及商場情勢的應變雖有待加強,但不影響整體計畫的完整性。更可貴的是,從計畫執行中獲得鮮玉米穗外銷的作業流程、產銷問題之配合、病蟲害檢疫、保鮮與包裝改善、品種的選擇、市場行情調查收集及與日方的洽商等寶貴經驗。不僅對於我國超甜玉米外銷產業有所貢獻,更可將此等經驗應用於其他鮮蔬果外銷產業上;外銷地區除了日本市場的開拓,也成功嘗試外銷香港地區,目前更擴及嘗試東南亞及加拿大等市場,以達預期帶動國家整體外銷甜玉米之銷售點及提高外銷數量。

五、國產超甜玉米SWOT分析

   【優點】我國超甜玉米外銷之方式主要分為生鮮及冷凍二種。國產生鮮甜玉米可利用時空差異性外銷至消費水準較高之地區;另有鑑於我國每年秋冬季是超甜玉米盛產期,其品質佳但產量常供過於求,而評估日本市場每年1至4月間為其青黃不接時期,若能拓展日本市場對於國產秋裏作之超甜玉米產銷大有裨益。

   【缺點】國產冷凍玉米方面受限於原、物料價格偏高且儲藏期長及適合運輸等特性,發展上雖有先天不利之處,惟對生鮮玉米格外品之處理上,尚具經濟價值。

   【競爭力】根據World Trade Atlas光碟統計資料顯示(表xls / ods / pdf),近3年(自1998至2000年)日本年進口量為1,472至2,497公噸,出口國依序為中國大陸、澳洲、台灣、紐西蘭及泰國等;進一步分析日本自台灣進口生鮮超甜玉米數量自1998年23公噸逐年增加至2000年189公噸,年增率分別為109%及284%,產值佔有率由2%增加至8%。交叉市場資料分析來看,台灣在日本的成長主要是取代了越南及部分澳洲、紐西蘭及美國出口市場。

  資料顯示日本市場在1998-2000年日本超甜玉米生鮮市場進口量以每年30%增加量在成長,我國已有效地取代了部分國家的出口市場,可見超甜玉米之外銷不但可行且具潛力。目前主要的競爭對手為中國大陸,其出口量自1998年15公噸至1999年為663公噸及2000年1,426公噸,年增率為115%以上。以貿易金額來看,近3年只有中國大陸及台灣增加,並以台灣增加比率最高。以生產技術層面分析,生鮮蔬菜(包括超甜玉米)之品質、收穫後處理、產品運輸及檢疫等問題為最需克服的因素,而台灣不論在地理位置(運輸)及生產技術層面(品質及檢疫),皆有能力與中國、澳洲及加拿大等國競爭。

  另外在香港市場方面,亦為可開拓生鮮蔬果外銷的地區,由資料顯示近3年我國出口量逐年減少,進入香港地區產品並未有檢疫問題,以台灣的生鮮產品品質,應可在香港占有一席之地。超甜玉米外銷計畫即基於此項理念,於89年度首次嘗試外銷香港市場約16公噸及90年度外銷香港及新加坡235公噸,當地消費者反映良好且獲代理商好評,可進一步評估經營香港及新加坡市場。

  【威脅】今後為增加外銷量及提高合格率,將在國內進一步拓展生產地區,增加契作面積,以降低氣候異常所造成生產量之不穩定性,並加強田間病蟲害防治、肥培管理等,以促進果穗發育。但在面對中國大陸產品以低價競爭時,如何降低生產成本及提升產品品質將是一大考驗。此外,積極尋找外銷市場及建立健全外銷通道亦是外銷成敗所在;而在產品方面也要配合品種之多樣化來延長外銷時間及開發不同外銷型式產品如冷凍產品、玉米棒等,進一步解決格外品及提高外銷量,以朝向多元化的發展。

  【未來發展】在政府單位示範的成效下,希望能擴大現有計畫規模,並引導其他農會或合作場加入外銷行列,以增加外銷量及提高合格率為目標,有效整合國內產銷體系及健全內外銷市場和通路,真正將台灣農業轉型為企業化經營的第三級產業。

  在目前國內農業面臨加入WTO的衝擊,輔導具發展潛力的作物開拓外銷市場,讓農友有多一種栽培作物選擇,增加收益,可紓緩加入WTO後對農業之影響,而屬於土地利用型的多項雜糧作物,除甜玉米及毛豆已建立外銷管道外,多項甚具本土特色的精緻雜糧產品未來亦可依循此一外銷模式,拓展國外市場,如甘藷、落花生加工產品、冷凍甘藷葉、高級餡類製品等,若能在品質方面建立自有品牌,則鄰近國家如日本、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皆是可以嘗試拓展外銷之地區,以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之佔有率,逐步開創我國農業的第二春。

六、結語

  生鮮超甜玉米外銷計畫已有效開啟日本市場並成功取代部分國家。本計畫在邁入發展期後,為有效地縮短生產、行銷及格外品處理等作業流程,加入具實際外銷經驗的合作社場,並以產銷一元化的方式在產銷方面相互配合。外銷作業流程上並配合合作社場所具備之冷凍及製粉等加工處理方式,以有效的解決格外品的問題,提升農民收益。以SWOT分析可知我國生鮮超甜玉米競爭優勢在於產品的品質及生產期,而主要競爭對手為中國大陸;在此情形下,更應掌握並充分利用我國優勢,掌握商情資料及落實品質分級,以確保國際市場對我國超甜玉米產品的認同感。未來期望國內農企業團體能由本計畫之執行及觀摩中吸取經驗,經由產銷層面的有效整合及運作,發揮整體效益。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