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加入WTO後台灣農業之轉型發展

企劃處經研科 陳耀勳

一、前言

  歷經了12年的努力,台灣終於在91年元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WTO的第一四四個會員後,台灣固然可以在該組織中爭取應有的經貿利益,提高國際視野,但也必須遵守其經貿規範,善盡會員國的責任。

  由於農業具有生物特性,以及受到土地資源不易移動的限制,相對其他產業較不易調整生產。加以我國農業生產成本高,小農國家又缺乏規模經濟效益,一旦必須遵守WTO的規範而降低國內農業補貼,並進一步開放農產品市場時,所受到的進口衝擊,便顯得較其他產業部門嚴重。故如何因應加入WTO所受的衝擊,使農業得以持續發展,便成為現階段農業政策最重要的一環,而地方農業能否轉型發展,尤為成功對抗進口產品的重要關鍵。

二、加入WTO後我國地區農業所面臨的衝擊

  我國農業生產,原本即因土地、勞力等資源成本偏高,加以小農經濟缺乏規模效率,使其國際競爭力較弱。加入WTO後,必須遵守其規範,更面臨以下的衝擊。

(一)農產價格補貼措施必須調整

  依據WTO規範,我國至2002年底必須削減扭曲市場與貿易的農業境內支持(AMS)達基期年(1990~1992)之20%,大約是35億元。這些境內支持大部分來自於稻米、雜糧、原料甘蔗等的保證價格。加入WTO後,這些保證價格支持措施必須依規定調減,即使是補貼金額較少的生產資材如農業用鹽、用電、肥料、農機等價格補貼也會受到相當的限制,對相關農產品的生產將明顯不利。

(二)來自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加大

  加入WTO以前,為了保護國內農業生產,對於部分農產品實施限制進口、地區性限制等進口管制措施,或採取高關稅提高進口成本,以維護國產品的國內市場。這些進口管理措施,在加入WTO後均必須改變,管制進口部分改採配額關稅或甚至開放自由進口,高關稅產品也必須調降關稅,國內市場可說是大幅對外開放。過去受到這些邊境措施保護的產品,如稻米、水果、畜產品和部分地方特產等,都將因市場開放及關稅保護程度降低,而面臨來自進口產品之強大競爭壓力。

(三)對大陸的經貿管理更為開放

  我國在加入WTO之前,對大陸的貿易、投資等經貿管理係採取負面表列及間接的方式辦理。兩岸加入WTO後,經貿關係雖然大體上仍維持加入WTO前的架構,但由於加入WTO後經貿自由化的腳步加快,各界要求進一部對大陸開放經貿限制的聲浪隨之提高,最明顯的是2001年底經發會通過對大陸投資政策由「戒急用忍」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在政策調整後,赴大陸投資類目由禁止、專案審查及准許等三類,簡化為禁止及一般兩類,其中原列為專案審查的項目大部分改劃為一般類,少部分則歸入禁止類項目;在兩岸貿易方面,准許自大陸進口的農產品也由480餘項,大幅增加為1,300餘項。影響所及,赴大陸投資的農產品回銷台灣或與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態勢更為明顯,而准許自大陸進口的農產項目增加,則更直接讓大陸農產品在台灣市場與國產農產品相競爭。此一趨勢料將持續發展,部分地區農特產所面臨大陸產品的威脅將與日俱增。

三、促進地區農業轉型發展之做法

  加入WTO對農業的衝擊,政府已有整體性的因應對策,惟各地區產業仍應自行或在政府的輔導之下,突破傳統經營方式,尋找轉型發展的方向,提升農業競爭力,以確保永續發展,可行的做法如次:

(一)調整生產結構,確立優勢產業

  在進口農產品的強力競爭下,台灣農業必需汰弱擇強,調整生產結構。一些競爭力不足的農產品應逐漸減產,代之以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加入WTO後,我國農業的競爭優勢在於具有技術優勢、空間優勢、本土特殊風味及非貿易性的產業,我們一方面可發展受進口影響較小的內需型農產品,一方面可發展具外銷潛力的外向型農產品,茲說明如下:

  1. 具技術優勢的產品:種苗、花卉、高級茶、熱帶水果(如蓮霧、芒果、番石榴、印度棗、楊桃)、箱網養殖、觀賞魚、水產種苗、種畜禽、及加工食品等產業在資本與技術面均具競爭優勢,仍有發展空間,可進一步拓展外銷市場。

  2. 具空間優勢的產品:葉菜類、新鮮菇類、海水養殖魚類及鮮乳等易腐性高、不適長途運輸的農產品,較不易進口,或進口成本較高,我國居地利之便,甚占優勢。

  3. 具本土特殊風味的產品:土雞、黑毛豬、蓮霧、柳丁等,具有特殊風味,與外國同類產品形成自然區隔;而國產鮮果汁及大部分畜、禽肉亦較進口品更具新鮮風味,均為消費者所偏好。

(二)創新經營管理,推動農業策略聯盟

  我國平均農場規模僅約1公頃,與歐盟18公頃、美國207公頃的農場規模相較,競爭條件受制甚多。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經貿環境中,台灣農業必須加強推動策略聯盟,利用農業特有的生產、生活與生態多功能優勢,與核心競爭能力,透過規模經濟效果的發揮,以降低產銷成本,並拓展海內外新市場。

  農委會除已成立農業策略聯盟輔導小組外,並輔導農民團體組織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及相關聯盟組織,分別推動農業生產、加工、物流及休閒等農業策略聯盟。去年已選擇芒果、柑桔、文旦、茶葉、東方梨及青梅等重點產品成立產業聯盟,輔導千餘個產銷班改善經營體質;此外,並透過農業策略聯盟方式,輔導拓展芒果、蓮霧、楊桃等精緻農產品外銷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以提高農民收益。休閒聯盟也已於去年底完成「農業易遊網」,可為消費者代作行程規劃,並在2001年12月於台北國際旅遊展成功打響第一炮,同時發行農業認同卡,持卡的消費者除了可在加盟的一百多家休閒農場中獲得折扣,也可在異業聯盟的18家休閒旅館中參加農業套裝行程。相信對於吸引民眾至農村旅遊,增加農民農業外收入,以創造在地就業機會頗有助益。

(三)整合知識運用,發展農業知識經濟

  20世紀是科學新知快速孕育及累積的世紀,尤以網路科技的發展,更使知識的傳播與獲取更加快速,誰能善於管理智識,並加以創新、運用,就意味誰能從中獲取高額利潤。除了高科技的研發以外,知識的創新常常只是一些小小的創意或是舊知識的重新組合、包裝,農民們只要隨時留意市場需求,也可以從中獲利。地方產業如能運用科技新知加以改良或結合地區特有文化、生態等知識,也可以發展成為對抗進口農產品的利器。

(四)善用地方資源,成立農產專業區

  建立台灣為熱帶蔬果、花卉、畜產、水果之研發中心為當前農業發展重要目標之一,屏東縣農業具有熱帶農業特色,農委會召集之農業生物技術園區規劃小組已原則同意於該縣設置熱帶農業生物技術園區,其他縣市也將視其地區特性陸續加以規劃。未來園區將兼具研發、產銷、加工及轉運功能,並輔導鄰近農場成為衛星農場,發展為高科技農業產業中心。

  花卉為台灣深具發展潛力之產業,台南縣蝴蝶蘭生產面積約占全國生產面積之30%,將先透過舉辦2004年第8屆亞太蘭花會議暨蘭展的方式,結合現有產業基礎及生物科技人才之優勢,逐步提升花卉產銷及研發機能,吸引蘭花業界進駐園區生產。

  彰化為花的故鄉,擁有栽植花卉的歷史淵源與自然條件,且具有區位、生產、產業網路整合及研發等競爭優勢,未來將設置結合花卉生產、育種、買賣交易、展覽、研發、植物園、休閒觀光等多功能的國際級花卉園區,建設成為美麗的花鄉與花都。

  有機農產品強調清潔、安全與無農藥殘留,為避免有機栽培田區受鄰近一般栽培田區之污染,農委會積極整合具有正確理念之個別有機栽培農戶組織產銷班,成立合作社或合作農場,在符合「有機農產品生產基準」之規範下,推動有機農產品生產專業區,促進國內有機農業發展。

  為保障漁民生活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農委會亦輔導既有養殖魚塭集中地區設置養殖漁業生產區,建設生產區內公共設施。目前已設置42個養殖漁業生產區,另有5區正進行設區之準備作業,未來將以劃設50區為目標。

(五)創造附加價值,推動休閒農

  休閒農業是非貿易財係結合農業生物特性與環境景觀的複合產品,無法經由貿易進口,不受加入WTO影響,而國人休閒需求又不斷成長,故此類產業仍具有相當發展潛力。未來應掌握週休二日商機,結合地方農業特產與地區特有文化、生態等旅遊資源,發展休閒農業或各類觀光農園、生態農場、娛樂漁業以及遊浴森林等,使農業由一級產業提升為三級產業,以創造農業之附加價值。

(六)提升經營能力,培育現代化農民

  面臨加入WTO的衝擊,我國農民必須能運用現代化農業技術與管理知識。農委會正推動農民終身學習計畫,並規劃辦理農村青年農業專業訓練及農業產銷菁英訓練計畫,依政策、技術、產業等層面之需求,規劃訓練班別及班數,訓練課程內容以農業專業技術及產銷企業經營管理並重,每年訓練1,700人。另培養農業人力資源,設計四健會員、青年農民等訓練課程,以鼓勵發揮潛能,落實「從工作中學習」之理念,培養優質鄉村青少年及輔導人員。

(七)疼惜生態環境,爭取全民認同

  21世紀不只是科技的世紀,也是環保的世紀。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繼承自上一代,還要將它保留給下一代。對於地球資源的利用,不只是要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不應剝奪後代子孫應有的需求,唯有讓資源永續利用,才能夠保證產業的永續發展。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有機物質可以改良土壤的結構,所以農業具有改善環境品質、維護生態平衡的功能,也有抑制溫室效應的作用。然而某些不當的農業經營方式,也會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我們應該加以避免,並重視山坡地安全管理,及維護生物多樣性。在追求產業發展的同時,能夠兼顧人文的修養,把疼惜生態、關懷自然做為共同的主張,使我們的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兼籌並顧、相輔相成,為我們自己也為後代子孫保留一片生生不息的大地。能兼顧生態環境,才是健康的農業,也才能獲得全民的認同,進而支持本土農業的發展,農民生活更有尊嚴。

四、結語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市場機能將置我國農業於物競天擇的競爭環境中,農業部門中部分有競爭力的產業,將有更寬廣的空間可以在國際市場奔馳,部分缺乏競爭力的產業則面對減少補貼、調降關稅、開放進口,乃至產業退化的危機。因此地區農業必須因地制宜,尋找產業發展的定位與利基,調整生產及經營結構,運用地區資源成立具地方特色的農業園區及發展休閒農業,將能有效提升農業競爭力,同時在產業發展的同時,能兼顧生態環境的維護,必能提升農業整體形象,贏得全民認同,支持本土農業的發展,成為農業轉型的最大助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53,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