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九十年我國糧食供需統計

統計室 劉玉文

  為提供改善國民營養狀況、調節農產品供需及評估國家經濟發展階段之參考,本會統計室利用糧食產銷資料按年彙編台灣地區糧食平衡表,並應用相關結果進一步編算糧食生產指數、糧食自給率等糧食供需統計指標,九十年各項資料業已編算完成,茲將重要統計結果扼述如下:

一、 糧食供應

  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每人平均各類糧食供給量為穀類89.4公斤(其中白米50.1公斤,麵粉33.2公斤)、薯類21.6公斤、糖及蜂蜜(主要為糖類)25.7公斤、子仁及油籽類24.7公斤、蔬菜類109.9公斤、果品類134.4公斤、肉類76.6公斤、蛋類19.2公斤、水產類35.4公斤、乳品類54.4公斤、油脂類23.3公斤。與上(八十九)年比較,除蛋類持平外,餘十大類糧食均減少,其中水產類、糖及蜂蜜、薯類、油脂類、子仁及油籽類減幅在5%以上;倘與十年前(八十年)比較,子仁及油籽類、水產類、榖類、果品類、糖及蜂蜜、油脂類供應減少,蛋類、肉類、蔬菜類、乳品類及薯類則呈增加,其中蛋類增幅達43.7%。( 詳表1pdf

二、主要營養素供應

(一)熱量

  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每人每日可由食物中攝取之熱量為 2,805大卡,較上年減少143大卡(4.9%),較十年前亦減少54大卡(1.9%)。八十年食物提供之熱量為2,859大卡,主要來自穀類(占32.5%)、油脂類(20.0%)、肉類(10.9%)、糖及蜂蜜(9.3%)、子仁及油籽類(9.0%),其餘18.3%由其他六大類糧食所提供;至九十年,穀類、油脂類、肉類、糖及蜂蜜、子仁及油籽類仍為熱量之主要來源,但所占比重有明顯之消長,十年間穀類、子仁及油籽類分別降低2.4及1.4個百分點,肉類則提高了2.2個百分點。( 詳表2pdf

(二)蛋白質

  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每人每日蛋白質供給量為92.4公克,包括植物性蛋白質44.6公克(占48.3%),動物性蛋白質47.8公克(占51.7%)。與上年比較,蛋白質供給量減少4.3公克或4.4%,其中植物性蛋白質減少1.5公克(3.3%),動物性蛋白質減少2.8公克(5.4%);與十年前比較,則蛋白質供給量增加0.7公克或0.8%,其中植物性蛋白質減少3.3公克(6.9%),動物性蛋白質增加4.0公克(9.2%)。近十年動物性蛋白質供應之顯著增加,係肉類、蛋類及乳品類等畜禽產品之集體貢獻,亦因此八十六年起動物性蛋白質占蛋白質總供給量之比重均在50%以上。( 詳表3pdf

(三)脂肪

  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每人每日脂肪供給量為117.1公克,其中63.2公克來自油脂類(占54.9%),其餘53.9公克由非油脂類食物提供(占45.1%)。與上年比較,脂肪供給量減少6.5公克或5.3%,主要係油脂類、子仁及油籽類供應明顯減少;與十年前比較,則脂肪供給量增加2.8公克或2.4%,主要增加來源為肉類及蛋類,其次則為乳品類及水產類,其對脂肪供給增加之貢獻度依序為155.1%、50.1%、28.1及10.5%。( 詳表4pdf

(四)PFC比率

  PFC比率係指熱量來自蛋白質(Protein)、脂肪(Fat)及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之百分組成,可用以觀察國民膳食結構是否符合理想狀況。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之建議,脂肪熱量之攝取以不超過總熱量之30%為宜,蛋白質熱量之適當攝取比率則依年齡、性別及勞動量而異,中度勞動量成人約10%至14%之間,一般係以12:30:58為理想之PFC比率。利用主要營養素可獲量推算之九十年台灣地區PFC比率為13:38:49,顯示目前國民之膳食結構有脂肪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之現象。( 詳表5pdf

三、糧食生產指數

  以民國八十五年為基期,九十年台灣地區糧食生產總指數為 94.3,各類糧食生產指數分別為穀類80.1、薯類90.5、糖及蜂蜜 52.6、子仁及油籽類63.7、蔬菜類101.5、果品類96.2、肉類83.9、蛋類 113.3、水產類110.7、乳品類 107.1。與上年相較,果品類、肉類、蛋類及水產類增產,其餘六大類糧食則減產。

  八十一至九十年糧食生產平均年變動率為負0.1%,顯示近十年糧食總產出呈微幅減少之趨勢;同期間,各類糧食產出互有消長。乳品類、蛋類因應國內需求增加,生產指數年平均增加率達4.6%及4.5%;糖及蜂蜜因進口替代影響、子仁及油籽類因種植面積逐年縮減、榖類因政策性轉作,生產指數年平均變動分別為負6.9%、負4.5%及負3.5%;餘各類糧食產出約略持平,其中肉類雖因八十六年豬隻發生口蹄疫而下挫,惟十年間仍有0.2%之平均增加率。( 詳表6pdf

四、糧食自給率

  糧食自給率係指國內消費之糧食中,由國內生產供應之比率,單項糧食之自給率逕由國內生產與國內供應量求算百分比而得,計算類別及綜合糧食自給率則分別以價格及熱量為權數,以反映各種糧食之相對重要性。

  民國九十年以價格(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81.3%(34.7%),各類糧食之自給率由高而低依序為水產類 141.3%(156.7%)、蛋類100.0%(100.0%)、蔬菜類91.8%(92.9%)、果品類87.8%(88.7%)、肉類85.6%(93.2%)、穀類54.5%(26.4%,其中米為100.4%)、糖及蜂蜜 36.6%(35.4%)、乳品類28.0%(28.0%)、薯類27.3%(20.6%)、子仁及油籽類9.4%(3.1%)。隨貿易自由化程度提高,農產品進口增加,十年來各類糧食自給率均呈下降,以價格及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分別降低了7.5個百分點及6.7個百分點,惟水產類、蛋類及穀類中之米仍可自給自足(自給率超過100%)。( 詳表7、表8pdf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