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梨產業遭遇之問題與因應對策

中部辦公室 黃美華

一、前言

  梨概分為西洋梨及東方梨,西洋梨原產於歐洲,主要種植於歐美地區,其品種如Clapps Favorite、Aurora、Bartlett、Bosc、Anjou、Comice、El dorado等。東方梨原產中國,產區分佈於亞洲地區,又稱亞洲梨、中國梨、日本梨,主要品種包括20世紀、蘇梨、鴨梨、豐水、新世紀、新興、秋水、幸水、新高等。近年來,原生產西洋梨之國家,如紐西蘭、澳洲、智利、法國及美國之東部與東南方亦開始種植東方梨。

  台灣梨產業變動相當大,早期台灣梨只侷限種植於梨山地區之溫帶梨及低海拔地區之橫山梨,當時溫帶梨被認定是珍貴之高級水果,而橫山梨被區隔為粗梨。隨著低海拔地區橫山梨高接溫帶梨之技術開發成功,寄接梨在5~7月,以溫帶梨之面貌獨佔內銷梨市場,展現梨產業之光芒。多年來,寄接梨一直保持高級水果之形象,並維持高價位。然而,好景不常,我國去(91)年加入WTO後,他國所產之梨大量進口,寄接梨初上市即感受到進口梨競爭之壓力,售價不如往昔,溫帶梨及橫山梨售價亦致偏低。台灣梨未來是否仍具競爭力?如已無競爭優勢,未來梨產業應如何調整,有待從國內、外梨產銷情勢,詳細分析探討。

二、國際梨產銷情形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梨生產總面積為1,702,698公頃,總產量17,312,837公噸;最大產區為中國大陸,其面積為1,108,900公頃,產量8,956,500公噸;其次為義大利43,223公頃,產量906,213公噸;美國為第三大產梨國,面積26,160公頃,產量880,690公噸。為掌握梨之安全衛生並訂定貿易準則,經由南非、澳洲、英國、烏拉圭、阿根廷、智利、法國、紐西蘭、荷蘭、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及巴西等國於2001年1月正式成立世界蘋果及梨協會,致力於解決世界蘋果及梨之供需失衡、品種調整及價格低廉等問題。近年來,世界梨之產業歷經社會環境變遷、消費複雜化、水果間之競爭及各國梨產業間之競爭等,主要生產國之種植規模、發展策略皆有所變動,足供我國參考。

  全世界梨的主要生產國家大都分佈於北半球,重要進口國亦在北半球;南半球產量雖不大,但外銷能力很強,主要目標市場為北半球。梨之產期北半球與南半球不同,然國產溫帶梨產期與北半球國家產期相似,寄接梨產期與南半球產期相近。因此,我國市場開放後,南、北半球所產之梨皆可能影響國產梨之行銷。南北半球主要生產國之產銷情形詳如表1xls / ods pdf

資料來源:U.S.Bureau of the Census Pear Situation

(一)北半球

  2001年北半球總產量為12,847,557公噸,進口量1,202,270公噸,產量擴增最大的為中國大陸,可謂執世界產梨國之牛耳。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荷蘭、墨西哥及俄羅斯為重要進口國,年進口量10餘萬公噸;2001年北半球梨出口量為966,808公噸,以中國大陸、西班牙、法國、及美國等國出口成長最快。

  1. 美國
      美國有九個州生產梨,其生產及出口中,95%來自華盛頓州、加州及俄勒岡州,近年每年出口量維持於168,000公噸左右,輸銷地區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委內瑞拉、巴西及台灣,其中輸銷加拿大及墨西哥之總量超過其總出口量之四分之三。2001年產量為880,706公噸,以巴梨〈Bartlett〉為主,佔55%;其次為Anjou及Bosc,佔30%。在所產之巴梨中有四分之三供應加工,就總產量而言,加工佔40%,鮮果出口佔20%,其餘供應內銷。美國西部及重要城市有不少亞洲人,1980年代發現其對甜又脆之東方梨有偏好,促使美國開始種植東方梨。美國之東方梨係由中國及日本移民引入北美,初期僅小規模栽培,主要輸銷北美及火奴魯魯之中國城,近20年方被市場普遍接受。因而目前加州、俄勒岡州及華盛頓州為配合市場之需求大量種植,已種植4千餘英畝。主要品種包括二十世紀〈20th Century〉、蘇梨〈Tsu Li〉、鴨梨〈ya Li〉、豐水〈Hosui〉及新世紀〈New Century〉,其中加州所產之東方梨亦有出口。
  2. 中國大陸
      梨係大陸的老產業,1960-1980年間,儘管政府政策著重於穀物之生產,然其梨之產業仍明顯的成長,到1980年,大陸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梨生產國,年產量高達160萬公噸。尤其是自1970年鄧小平引薦農業生產責任制後,農民開始學習西方的管理方法,政府亦逐漸減少干涉,許多農民開始改種高價值之水果,大陸的梨就在此情況下大幅成長並持續至1990年代,至1999年已增加為8.6百萬公噸,超過全世界總產量的半數,近幾年在1.3億人口的潛在需求激勵下,又急速成長,目前種植面積約111萬公頃。促進梨產量加速成長的另一原因為增加之產區皆種植於新地區,其初期產量較高;主要產區分佈於河北、遼寧、山東、陜西、甘肅、湖北、雲南及江蘇等省。  近年來,大陸自行育成許多新品種,並自日本引進多種品種,使早期種植之鴨梨、慈梨、香水梨等老舊品種栽培面積減少,目前主要品種包括早蘇梨、黃花梨、長壽、筑水、新水、幸水、豐水、新高、20世紀、新世紀及新雪等,山東亦嘗試種植Bartlett-type如Yang。

      近年來,大陸梨品質有明顯改進,並開始進軍國際市場,其出口數量逐年增加,2001年出口167,257公噸,出口量幾乎加倍成長,主要目標市場包括東南亞國家及俄羅斯;此外,由於大陸之低廉土地租金、工資及優良氣候條件,亦吸引許多台商赴山東及河北經營梨園,大都種植豐水、20世紀及新世紀等品種,主要輸銷大陸大城市及東南亞國家。

      未來,大陸梨產量將持續成長,至2005年可能超過1千萬公噸,出口量亦將明顯成長,將成為梨重要之進出口國,且影響各供應國間競爭之平衡。大陸在加入WTO後,其貿易、投資及智慧財產權亦遵循國際規範,而這些因素皆影響其梨產業之發展。由於台灣亦是WTO會員國,在WTO之規範下,未來大陸梨只要品質符合,亦可能直接輸銷台灣。

  3. 韓國
      韓國梨近年種植面積快速成長,1990年為9,000公頃,2000年增加為26,200公頃,品種以新高〈Shingo〉、Okysankichi、Dan Be為主,產區分佈於京畿道、全羅南道、忠清南道、慶尚南道等地,平均每農戶栽培面積約1公頃,亦行勞力密集式之生產,1997年出口量約3,500公噸,2000年增為9000餘公噸,主要輸銷美國、台灣、加拿大及印尼。根據韓國農林部之統計顯示,去(2002)年上半年韓國蘋果、梨及甜柿等水果之總出口金額高達2,884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60%。其中新鮮水果出口金額為1,559萬美元,增幅高達132%;各類水果中以梨出口額1,104萬美元增幅最高,達362%。該部表示,韓國水果出口大幅增加之主要原因,應歸功於台灣加入WTO,使韓國水果得以大量出口台灣。
  4. 日本
      日本近幾年梨之栽培面積有逐漸下降趨勢,1999年為19,920公頃,2000年為19,650公頃,2001年降為19,380公頃。主要栽培品種包括幸水、豐水、新高、新興、長十郎、20世紀、新雪梨、新星等。主要種植地區包括鳥取縣、千葉縣、福島縣、次城縣、長野縣及熊本縣等,每年由韓國進口新高梨300-600公噸。出口量亦有下降現象;1999年為4,169公噸,2000年減為3,191公噸,2001年為3,000公噸。

      日本主要出口地區包括美國、香港、台灣、新加坡、澳洲、紐西蘭等,2000年出口量為3,191公噸,比1999年減少約1,000公噸,主要係因其最大目標市場香港有部分為他國產品取代。日本全年梨之批發價格以6月最高,每公斤高達1000日圓,其次5月亦達500餘日圓,4月價格最低,此外,2001年價格普遍比2000年為低。

(二)南半球

  2001年南半球梨主要生產國之總產量為1,180,800公噸,進口量2,800公噸,出口量606,500公噸,其出口比率高達46%,尤其智利及阿根廷之出口數量超過該國總產量之半數。

  1. 阿根廷
      阿根廷為南半球最大產梨國,不但面積最大,出口量亦最多;最大產區為Rio Negro約佔75%,其次為Neuquen、Mendoza,2001年產量為520,500公噸,每年出口量維持於275,000公噸,其中大半以鮮果輸出,其餘部分供應國內鮮銷或加工為果汁、罐頭等。鮮果供應以2~4月為主,主要出口市場包括巴西、歐聯國家及美國。
  2. 智利
      智利梨的品種有30餘種,其鮮銷市場以Packhams Triumph為主,其次為Beurre Bosc。智利為南半球第二大出口國,其年出口量亦維持於156,500公噸,歐聯為其最大出口市場,其次為美國,近幾年輸銷遠東及拉丁美洲數量亦有成長,該國雖然無品質管制相關命令,但大多數農民都願意主動參加品質管制計畫,以提高產品出口價格,避免經濟衰退。
  3. 澳洲
      澳洲梨產量佔全世界之1.4 %,85%種植於維多利亞省〈Victoria〉,主要品種包括供加工製罐之威廉〈Williams〉及供鮮銷之Packham。其產品通常40%供內銷鮮食市場,45%加工,其餘15 %外銷。2000年產量為170,000公噸,出口16,009公噸,出口值1千8百萬澳幣,出口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市場,其中新加坡佔36.3 %、馬來西亞17.8%、香港15.6 %。

三、台灣梨之產銷情形

  隨著1976年東勢鎮農友張榕生先生開發低海拔地區生產溫帶梨之技術,並由農政單位制定「梨接穗進口申請審查作業程序」及「梨穗進口檢疫作業辦法」,自日本篩選優良之採穗園,由日本農業試驗所指導進行病蟲害共同防治,配合嚴格之病毒檢定,有計畫的進口梨穗後,為台灣梨產業開創新契機。目前台灣梨栽培面積為9,061公頃,年產量11萬公噸,以台中縣面積最大為5,664公頃,其次為苗栗縣、新竹縣及南投縣。台灣梨按其種植地區及生產方式概分為種植於梨山及中高海拔地區之溫帶梨、低海拔地區之橫山梨及自梨山或自日本進口日本梨品種經花芽分化之梨穗嫁接於橫山梨之徒長枝生產之寄接梨。寄接梨的產期為5-7月,溫帶梨為8-10月。目前寄接梨種植面積約4,600公頃,品種以豐水、新興為主,另有少量之幸水及秋水,主要產區分佈於苗栗縣大湖鄉、卓蘭鎮,台中縣東勢鎮、新社鄉、石岡鄉、后里鄉,嘉義縣竹崎鄉及宜蘭縣三星鄉、員山鄉等地。溫帶梨包括新興梨、新世紀、20世紀、雪梨及蜜梨等品種,面積約3,000公頃,主要產區分佈於台中縣和平鄉、南投縣仁愛鄉、新竹縣五峰鄉及尖石鄉。

四、台灣梨產業面臨之問題

   去(91)年我國加入WTO後,國產梨首度感受到外國進口梨競銷之威脅,尤其鄰近之韓國把握我國係WTO會員國之良好機會,自1月分即開始大量輸銷台灣,加上國產寄接梨今年增產30%,造成國產寄接梨售價自6月分即開始下跌,溫帶梨上市後更明顯滑落,凸顯台灣梨產業面臨多重隱憂,有待檢討並謀求因應之道。

(一)寄接梨之產期優勢顯已降低

  國產寄接梨因寄接之母樹橫山梨低溫需求低,寄接後花芽萌芽快,產期為5~7月,比溫帶梨早2-4個月,多年來梨在管制進口政策下,獨占市場,售價良好,平均1公斤約80元。然加入WTO後,外國所產之梨皆可能進口。綜觀全球,南半球梨之產期為2~6月,而北半球為7~12月,美國甚至全年皆有梨上市〈詳如表2〉,因此,未來寄接梨之產期已不再是優勢。

  此外,梨耐貯藏,依據1989熱帶產品運輸手冊McGregor,B.M.指出梨在溫度-1.5-0.5°C、溼度90~95%,可貯藏2~7個月,亞洲梨在1°C、溼度90~95%下可貯藏5~6個月。因此國外產品在不同產期又配合適度之貯藏,在有利可圖之情況下,隨時都可能進口。

表2 國外梨主要產區之產期

表2 國外梨主要產區之產期

(二)因大環境改變貯藏不再有調節供需功能

  加入WTO前,台灣為一封閉之市場,盛產期或供過於求價格滑落時,可藉貯藏調節出貨,平衡供需穩定價格;然加入WTO之後,國外產品隨時都可能進口,貯藏只是徒增貯藏費用,貯藏後仍需面對進口產品之競爭壓力。

(三)生產成本偏高

  歷年來,寄接梨由於售價高且穩定,農友不惜大量投資;部分產區,相信坊間之偏方,忽視正常肥培管理,致生產成本提高;又寄接梨之生產每年需價購梨穗,一穗一穗嫁接,日本進口梨穗每公斤約1,000元、梨山產之梨穗每公斤約600元,嫁接工資每工每日約1,500元,如遇不良天候,嫁接失敗又需補接;此外為提高產量增進品質,需以人工受粉,造成國產梨生產成本偏高。按生產成本調查,豐水梨近3年直接生產成本高達每公斤45.3元、溫帶梨為60.1元,比加州1公斤新台幣7元〈1英畝產量平均15公噸,生產成本2,500-3,000美元〉高出甚多。

(四)品質無特色

  台灣農民為促進國產梨果粒肥大,常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造成果心大,果型不正,品質劣變,且台灣梨品質不夠好,脆度及糖度有待改善。疊溪果菜合作社曾於91年7月間以國產寄接梨試銷上海,惟市場反應不佳,與同時進口之韓國梨比較,韓國梨品質比國產梨好,而其售價只為國產梨之三分之一。

(五)外國梨大量進口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全世界梨出口數量逐年成長,1988年為48萬公噸,1990年為60萬公噸,1996年提高為88萬公噸,近年間維持於110萬公噸。我國加入WTO後,梨採關稅配額,今年為入關第一年,東方梨配額內關稅為18%,配額數量為4,900公噸。韓國梨自1月分即開始大量進口,日本亦有進口,甚至連南半球主產西洋梨之智利、澳洲及紐西蘭亦有少量東方梨進口,至9月30日進口量合計5,009,703公斤。各月分之進口數量以1月分最多為1,.604,308公斤,其次為2月、3月,9月分又明顯增加〈詳如表3〉。去〈91〉年西洋梨1月分即開始進口,迄9月總進口量為1,659,695公斤,主要由美國進口,其進口量為1,480,052公斤,澳洲、紐西蘭及智利少量進口。去年梨的大量進口對國產梨之銷售造成極大威脅。

表3 民國91年1月至9月東方梨進口統計表

表3 民國91年1月至9月東方梨進口統計表

(六)他項進口水果之競爭

  國人在中秋節及農曆春節常有送禮之習俗,歷年國產梨為送禮主要品目之一,惟去年開放進口之後,許多國家之各種水果即大量進口,提供國人多重選擇之機會,國產梨因而喪失不少商機。據海關統計,去年水果進口種類比前年多,1~9月分總進口數量亦比前年同期多59,151公噸。

五、未來因應對策

(一)減少梨穗進口數量

  寄接梨生產技術研發後,東勢地區農民早期自梨山地區取穗嫁接生產新興梨及新世紀,民國75年始由台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自日本福島、鳥取、新瀉等地區選定優良梨園,經病毒檢定合格後,取其花芽分化完成之芽穗進口,供農民嫁接生產寄接梨,初期每年進口量約5萬公斤,其後因寄接梨售價良好,梨穗進口數量逐年增加,近年更開放進口單位,產地農民團體多自行進口,90年進口數量擴增為139,397公斤,加上梨山供應者,致近年來寄接梨產量明顯增加,產區亦自台中縣擴及苗栗、彰化、嘉義、宜蘭及台東等縣。為紓解寄接梨銷售壓力,未來宜酌減進口數量,並委由一單位統籌進口,以降低進口成本。

(二)梨山之梨園宜轉型

  梨山地區梨之產期恰與鄰近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相同,按目前之品質狀況及生產成本,實無法與上述國家之產品競爭。此外,該地區梨園之經營不但破壞水土保持,且園內所搭建之蓄水池、簡易貯物室等設施,不無影響梨山優美之自然景觀。為解決梨產業問題,並加強國土保安,該等梨園宜轉型。梨山超限利用之梨園約1千餘公頃,合法使用者約1千公頃;超限利用者宜廢園造林,合法使用者部分可配合寄接梨接穗之需求,生產梨穗供應,部分可選擇優良品種繼續生產與梨山之優美景觀結合,發展觀光教育休閒,供應梨山遊客品嘗。

(三)降低生產成本

  按目前梨之生產各項成本中,以工資所佔成本最高,其次為肥料;工資支付項目包括整枝修剪、嫁接、套袋、授粉、施肥、噴藥、採果等,其中嫁接可利用低需冷性之優良品種取代年年嫁接,施肥、噴藥應配合樹體狀況,適時合理化之。此外,應利用正確之栽培管理方法,養成健康之植株、充實之枝條、足夠之葉片數並控制適當之葉果比,而勿濫用偏方及生長調節劑。

(四)品種多樣化

  國產梨目前以新興梨、豐水梨、20世紀、新世紀為主,另有少量之幸水、秋水、雪梨、蜜梨、黃金梨、新雪,其中大宗品種如新興梨、豐水梨、20世紀、新世紀經發展多年,已無新鮮感,且相較於鄰近之日本有20餘個品種,顯示國產梨主要品種太少,宜自行選育或引進高品質之東方梨,以促進品種多樣化,提供消費者多樣化之選擇。

(五)發展觀光休閒

  國產梨多數分佈於景觀優美之山坡地,梨園在生產過程中無論落葉、抽稍、開花、套袋、結果等皆各具特色,宜選擇交通方便之梨園,與鄰近觀光景點結合,發展觀光休閒。

(六)研發無須年年嫁接之低需冷性優良品種

  國產寄接梨產期雖與鄰近國家略有錯開,惟現行寄接梨之生產方式,需年年嫁接,不但生產成本高且風險大,嫁接後如遇寒流、陰雨或乾旱等不良天候狀況,即無法順利收成,未來宜加強選育低需冷性,可於低海拔地區生產之高品質東方梨,以取代寄接梨之生產。

(七)開拓外銷市場

  我國已成為WTO會員國,宜充分把握行銷其他會員國之契機。國產梨如能妥為降低生產成本並提升品質,未來仍可外銷非產梨國或於他國之非產季外銷。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A〉之資料顯示,目前巴西、智利、沙烏地阿拉伯、日本、菲律賓等國進口關稅皆偏低,為12.5%以下,美國甚至為零關稅,可鎖定該等國家為目標市場,於適當季節出口。

六、結論

  我國梨之種植面積尚不及全球梨總面積之1%,年產量亦不如德國、義大利、荷蘭及英國等各國之年進口數量,就全球觀之,我國梨產業極為渺小,但卻隱藏諸多問題。反觀生產規模與我國相近之荷蘭,其年出口數量居然比年產量為高;又如日本、南韓梨農之生產規模及其集約生產方式皆與我國相似,然其產品卻可行銷國外,頗值我們深思、借鏡。相信,未來我國梨產業只要妥為調整,降低生產成本,並提升品質,亦可期打入國際市場,改變長期被他國設定為行銷目標之狀況。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9,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