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植物種苗生技產業概況與發展目標

農委會農糧處園產科 吳明哲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陳駿季

ㄧ、摘要

  近年來生物技術組織培養大量繁殖技術與轉基因品種之育成已成為種苗產業發展的主流。基於市場之需求與自有品種之開發程度,現階段生技種苗產品以蘭科植物最為普遍,其次為切花用之宿根性草花及盆栽用之觀葉植物。蘭花類種苗中則以蝴蝶蘭與文心蘭佔多數。綜合分析目前台灣生物技術花卉種苗產業所面臨之問題,除了產銷資訊不足外,生產技術及管理能力業者間落差很大,整體產業之產品品質不一,國際競爭力面臨嚴重考驗。為加速產業升級並因應加入WTO產業國際化後所面臨的競爭,未來本產業在制度面將著重於現有資源之整合,建立產銷資訊服務體系,積極落實健康種苗驗證制度確保生技種苗產品品質,推動轉基因植物生物安全評估國際認證制度,以利我國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之外銷。在執行面上,除加強組培量產技術、轉基因品種育成相關技術、病毒檢測及異常株檢定技術之開發外、並將積極輔導業者建立合理化生產作業及品管控制流程,改善業者現行之生產結構、技術與管理制度以降低生產成本,進而提升我國生技種苗產品國際競爭力。

二、產業定義與範疇

  植物種苗生技產品係指利用無菌播種、組織或細胞培養、體細胞融合、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所培育、繁殖生產之植物種苗。

三、產業概況

(一)產業結構

  1. 我國生技種苗產業年產值約25億元,瓶苗年產量近9,000萬苗,各類相關種苗約4,000萬株。近5年來從事生技種苗產品生產之業者大致維持在100家左右,從業人員超過800人,其中10%左右係以公司型態經營,具有開創新品種、研發改進栽培技術及市場行銷能力,資本額在1億元左右;其餘業者大多屬家族經營型態,主要接受公司委託代工業務,資本額在1,500萬元左右。基本上,大多植物種苗生技產業業者視市場需求採穩紮穩打方式來發展,其垂直分工結構甚為明顯,大多由上游公司承接國外訂單,部份種苗公司自行生產外,多數種苗需委託下游業者代工生產,才能在期限內交貨。
     
  2. 國內較具規模之民營植物種苗生技公司規模與主要生產作物類別如表 DOCX / pdf所示。

(二)行銷通路

  國內植物種苗生技產品的行銷,外銷市場方面,大多由上游公司承接國外訂單,部份種苗公司自行生產外,多數種苗需委託下游業者代工生產。有關種苗內外銷情形,以蘭花類植物而言,現階段組培苗約有72%供應國內栽培業者,其餘則外銷至國外,其中蝴蝶蘭種苗為內外銷之主力產品,所佔比例達42%,其次為文心蘭,約佔19%。其他蘭科作物如嘉得利亞蘭、石斛蘭、拖鞋蘭、虎頭蘭及國蘭,因蝴蝶蘭之排擠效應,各約佔7~8%。蝴蝶蘭瓶苗移植後各階段種苗外銷比例隨著苗株之大小而提高,小苗、中苗與大苗外銷比例分別為40%,54%與77%,外銷市場則以日本、韓國、及歐美為主,但銷往至大陸地區之相關種苗近兩年來則有明顯增加現象,值得重視。

四、巿場/產品分析

(一)全球巿場

  目前全球植物種苗生技產品以花卉為最大宗,但其他作物如果樹、蔬菜、藥用植物、林木等種苗應用組織培養技術,以生產健康種苗或大量快速繁殖之情況,將因產業需求愈來愈普遍,預估其產值將呈成長趨勢。據統計,1999年全球花卉總外銷金額約80億美元,荷蘭佔55%以上,台灣花卉外銷值排名第19名,市場佔有率僅0.58%。

  攸關植物種苗市場競爭力之智慧財產權及技術開發,以荷蘭、美國及日本居世界之冠,並掌握90%新品種的專利權。台灣蝴蝶蘭之競爭力雖已在國際市場上位居世界第一,惟仍略顯單薄,有待產官學界持續努力開發新品種及新種類之生產技術,以擴大植物種苗生技產品之外銷市場。

  農業之生產受氣候影響甚大,荷蘭、美國及日本均位處溫帶地區,其在溫帶性植物品種所掌握之優勢已成為難以挑戰之形勢。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運用台灣本身擁有之地理和氣候條件,積極發展具本土特色之亞熱帶植物種苗,應可與國外先進國家之花卉產品作市場區隔,以進軍國際市場。

(二)國內巿場

  基於市場之需求與自有品種之開發程度,國內台灣組培業者所經營之作物種類以蘭花類種苗佔85%為最大宗,其餘15%則分別為切花類作物、觀葉植物、球根花卉與藥用作物,各類瓶苗年生產量超過9,000萬苗。蘭花類以外之生技種苗生產並未受國內業者重視,無自有品種,國內市場需求有限,國際市場無法開拓應是主要原因。

五、技術分析

(一)技術現況

  植物種苗生技產業為利用組織培養、細胞培養、原生質體培養技術繁殖之農藝、園藝及林木等作物之種苗或以基因工程技術產製之作物種苗。生技種苗產業之發展必須以傳統育種、栽培、採後處理等技術為基礎,運用上述之生物技術,以突破悠關產業競爭力之技術瓶頸,並促進產業之轉型。台灣在亞熱帶性植物種苗之生產技術甚為進步,例如,屬亞熱帶性之蝴蝶蘭原為趣味性栽培之花卉,近20年來經業與政府研發機關共同努力下,在品種選育、組織培養技術、溫室促成栽培與採後處理技術上已取得技術領先優勢,且因品種不斷推陳出新與栽培技術不斷改進,台灣產蝴蝶蘭品質甚高,已在國際市場上建立信譽,並居世界領先地位。

  目前基因轉殖之之研發重點在轉殖具經濟價值之功能性基因以提高各目標作物之產品品質、增強對逆境之耐性以減少收穫損失為主。在觀賞花卉部分則著重於花期調節與花色花型改良與採收後保鮮期延長。在轉基因品種選育方面,除木瓜轉基因品系已進入商業生產與番茄、水稻、馬鈴薯已進入隔離田間試驗外,多數轉基因植物尚停留在實驗室效能評估試驗階段。

(二)研發趨勢

  植物種苗生技產業不僅為技術密集、資本密集與勞力密集,且為知識型產業。在工資高昂之情形下,台灣蝴蝶蘭仍具甚高之國際競爭力,其主要原因應為業者已掌控生產蝴蝶蘭之高科技,此類高科技必須不斷研發並力求進步,以維繫競爭優勢,因此蝴蝶蘭之研發,尚有待產官學界繼續在品種改良、無病毒健康種苗繁殖技術等方面加強研發,以擴大蝴蝶蘭在國際市場上之佔有率;此外,其他亞熱帶性花卉諸如文心蘭、拖鞋蘭、嘉德利亞蘭與果樹、蔬菜、藥用植物、林木等組培種苗,深具未來發展潛力,亟須產官學界在品種選育、組織培養技術、溫室促成栽培技術等方面加強研發,期能開創多個世界第一之花卉種類,並帶動台灣花卉產業之轉型。

  近年來世界上基因工程技術進展甚為驚人,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可縮短品種育成時間,且可育出傳統育種無法育出之品種。未來之研發除持續現階段提高農產品價值為主之基因轉殖技術之開發外,以作物作為生物反應器生產高附加價值之醫藥產品將是主要研究趨勢。此外,亦將強化相關方面技術平台之建立與生物安全性評估及管理,並技術轉移業者應用,提昇業者競爭力。

  研發重點內容有:

  1. 基因工程技術之研究,育成包括花卉、果樹、蔬菜、藥用植物、林木等轉基因品種
  2. 植物組織培養量產技術
  3. 植物細胞培養技術
  4. 生物反應器之種苗生產法及利用植物種苗生產高價值醫療用藥技術
  5. 植物病毒快速檢驗技術
  6. 種苗遺傳變異快速檢驗技術

(三)國內人力資源分析

  1. 研發人力共約230人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相關附屬機構約50人
  3. 民營生技公司約30人
  4. 學校及其他財團法人機構約150人
  5. 製造人力(包括製造與管理人力)共810人
    (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10人
    (2) 民營生技公司約800人

六、綜合分析

(一)產業競爭分析(SWOT)

  1. 在台投資優勢

    (1)具地理位置的優勢,台灣已有穩定的巿場需求且用在台灣的銷售經驗制度,有助於持續開發全球最具潛力的巿場如日本、美國、中國大陸等。
    (2) 政府平均每年投資數億經費於學研單位從事植物種苗生技相關研究,不僅奠下技術基礎,亦培育優秀人才,並配合產業的發展。
    (3) 上下游產業結構完整,且積極拓展國際巿場,也為植物種苗生技業者指引巿場。植物種苗生技產業不僅為技術密集、資本密集與勞力密集,且為知識型產業,必須要有研發和創新做後盾。學研界歷年來成果及培養的人才可以是來台投資的優勢之一。
    (4) 享有優惠融資,租稅優惠、保障外國投資者智財權等各項權益、獎勵研究發展,且可以專利權或專門技術作價。

     

  2. 若將植物種苗生技產業依產業優勢(Strength)、弱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及威脅(Threaten)四方面加以分析,釐清國內產業的優、缺點,以及目前在市場上所面臨的機會與威脅。

    (1) 產業優勢
    • 種苗產業具有資本、技術密集,產值高、單價高之特性,適合我國小農結構、技術密集之環境,極可能成為我國未來加入WTO後較具發展潛力之重點產業項目之一。
    • 政府大力推動知識經濟發展,提供農業轉型契機,而國內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優異,各學研機構與業界多擁有豐富知識與經驗,已掌握競爭利基,例如:蘭花類組培苗外銷產值正逐年上升。
    • 高科技基因工程及細胞培養技術人才眾多,水準甚高,且新一代農民均受良好教育,素質整齊,易接受新知,當為國內發展生技產業之雄厚基礎。
    (2) 產業弱勢
    • 新興作物種類與品種及產銷資訊仍不足,亟需加強開發並建立種苗管理制度與產銷資訊服務體系。
    • 可創造重大商機之技術平台甚為有限,亟需寬籌經費,加強關鍵性技術之研發。
    • 農、園藝作物育種改良時程較長,智財權保護及生物安全性管理等規範亟待落實。
    (3) 產業機會
    • 運用台灣本身擁有之地理和氣候條件,積極發展具本土特色之亞熱帶植物種苗,可與國外環境作產品區隔,進軍國際市場。
    • 台灣農業策略聯盟成立,種苗產業可結合同業及異業團體,推動統合經營制度,降低產銷成本,發揮整體經濟效益。
    (4) 產業威脅
    • 國內大多數業者經營規模較小且不具研發能力,加入WTO後,相關業者未來之利潤空間將壓縮,恐影響業者投資意願。
    • 台商赴大陸生產同質性具競爭潛力之植物種苗產品,恐打擊國內科技研發之實際成效。

     

  3. SWOT分析 DOCX / pdf

(二)現階段發展瓶頸

  1. 產業瓶頸

    (1) 多數業者經營規模小,經營管理效率差,產銷資訊不足。
    (2) 產業界投入植物種苗生技的研發資金不足,對政府研究機關之依賴甚大。
    (3) 產業界有關生物科技的研發人才尚欠缺,雖然學術研究機構的人才眾多,但產業界與學術界的合作功能未能充分發揮。
    (4) 產業界現階段的產品除蝴蝶蘭、文心蘭等少數產品具國際競爭力外,其餘作物因缺乏品種優勢,國際競爭力尚待提昇。

  2. 技術關鍵瓶頸

    (1) 功能性基因體研究與具經濟價值基因之選殖
    (2) 基因重組及轉殖工程技術
    (3) 轉基因作物品種生物安全評估技術
    (4) 新興作物種類自有商業性品種之育成
    (5) 組織培養量產技術
    (6) 植物病毒快速檢驗技術
    (7) 種苗遺傳變異快速檢驗技術

七、產業政策現況

(一)未來發展方向

  1. 配合本會植物種苗生技產業推動政策方向,加強自有品種育成,開發新興作物種類,並強化組培量產技術之研發,以拓展國際市場。
  2. 加強植物病毒與種苗遺傳變異快速檢驗技術之研發,建立優良種苗認證體系。
  3. 強遺傳工程基因重組科技研發,建立完善之轉基因作物生物安全評估及管理體系。
  4. 人才培訓及引進。

     

(二)輔導策略

  1. 運用台灣既有一流之傳統技術,由各研究機關加速建立攸關產業發展之技術平台並技術轉移業者為首要重點。
  2. 推動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屬於農業部分獎勵辦法,針對應用無菌播種、組織或細胞培養、體細胞融合、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培育、繁殖生產之植物種苗的公司,符合獎勵辦法所定投資或增資門檻者可向本會提出適用「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八條股東投資抵減規定或該條例第九條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規定之申請。
  3. 整合現有技術資源,加強推動產學合作機制並設置植物種苗創新育成中心,利用學校及學術研究機構的人才及設備,以政府的研究計畫資金做為上中游植物種苗生技的研發主力,再以技術轉移的方式與產業界進行量產及商品化的研製過程。
  4. 落實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之實施,加速政府研究機關研究成果之技術轉移。
  5. 增修訂植物種苗法,落實新品種命名及權利登記之實施,以保護智慧財產權。
  6. 建立優良種苗認證體系,加強植物病毒與種苗遺傳變異快速檢驗技術之研發,輔導業者生產優良種苗。
  7. 引進先進國家具農業生技相關產品實務經驗之研發、生產行銷、管理與法規經理人才,加速培訓國內植物種苗生技研發人才及產業科技領導人才。

     

(三)現行政策檢討

  1. 發展植物種苗生技產業之首要重點為選定具利基條件之項目,運用台灣既有一流之傳統技術,由各研究機關加速建立攸關產業發展之技術平台並技術轉移業者。目前農委會每年投入經費約1億3千萬元,國科會每年投入經費約1億元,致力於植物種苗生技之研發,基本上國科會補助計畫屬上中游研究性質,農委會補助計畫屬中下游研究性質,為有效運用政府有限之資源包括經費、人力、設備等,兩者之間應加強縱的垂直分工整合,並應加強橫的連繫與整合。
     
  2. 植物種苗生技屬高科技知識型產業,其智財權保護之重要性無庸置疑,本會除正研擬修訂植物種苗法,以擴大適用作物種類範圍,亦應加強輔導業者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權。
     
  3. 因應基因工程技術之快速發展,植物種苗法業已增列條文,明訂非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轉基因植物不得輸出入、銷售或推廣種植;為使法令規章週延,本會須研擬「轉基因植物田間試驗管理辦法」,並需加強轉基因植物種子種苗之輸出入及田間種植之管理,以建立完整之生物安全評估與管理體系;相關法令規章與生物安全評估管理方法應符合國際規範,並與國際接軌。

     

八、結論與規劃建議

(一)農委會施政計畫

  目前國內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已甚為進步,且已運用於多項作物種苗之商業化生產,未來此項產業之產值將隨著各項技術之開發與突破而成長,至於育成轉基因作物所帶來之利益,因涉及生物安全性評估及管理,可能需要數年後方能獲得具體之成果,因此植物種苗生物技術之研發應為組織培養與基因工程技術並重,持續積極研發並落實技術移轉,方可提昇我國植物種苗生技產業之競爭力。

  1. 短期(2003~2005年)發展目標

    (1)技術層面
    1. 完成水稻及番茄功能性基因體分析,並進行生產應用研究。
    2. 選定蝴蝶蘭、文心蘭等蘭科植物進行功能性基因體研究,依據產業發展及生物多樣性之需求,構建數種重要性狀基因庫,以提昇植物基因工程之研發能力。
    3. 加速各項轉基因動植物品系之育成,涵蓋抗病、抗蟲、抗逆境、延長保鮮期、含有多種高價值蛋白、高產質優、特殊花色花形等基因之轉殖。
    4. 執行抗輪點病毒轉基因木瓜、抗嵌紋病毒轉基因番茄、延遲花瓣老化轉基因蝴蝶蘭、含豬乳鐵蛋白轉基因水稻、低木質素含量轉基因赤桉、抗病蟲及抗逆境結球白菜之隔離田間生物安全評估試驗。
    5. 建立主要農作物及林木之無病毒健康種苗繁殖技術,強化我國植物種苗產業競爭力;研發胚培養、組織培養等技術,克服雜交不親合性問題,以提高育種效率。
    6. 建立花卉種苗組織培養生產自動化系統、電腦條碼管理系統及病毒檢測系統,並技術移轉業者應用。
    (2)行政制度層面
    1. 建立花卉組織培養優良種苗認證體系,強化組培苗外銷競爭力。
    2. 制定轉基因動植物生物安全管理法規,設置轉基因動植物隔離田間試驗場,研發生物安全評估技術,以建立轉基因動植物生物安全評估及管理體系。
    3. 推動植物種苗法之修訂,擴大適用作物範圍,加強新品種之權利保護。
    4. 加強產學合作推動與落實。
    5. 推動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屬於農業部分獎勵辦法之實施。

       

  2. 中期(2006~2008年)發展目標

    (1)技術層面
    1. 進行蘭科植物、水稻、番茄功能性基因體研究,構建數種重要性狀基因庫,做為育種研究之基礎。
    2. 持續加速各項轉基因動植物品系之育成,涵蓋抗病、抗蟲、抗逆境、延長保鮮期、含有多種高價值蛋白、高產質優、特殊花色花形等基因之轉殖。
    3. 持續加強各項轉基因作物隔離田間生物安全評估試驗。
    4. 持續加強主要農作物及林木之無病毒健康種苗繁殖技術之建立;開發細胞培養技術,提昇二次代謝產物生產技術水準,以應用於中草藥材之生產。
    (2)行政制度層面
    1. 落實植物種苗法之實施,加強新品種之權利保護。
    2. 推動科專計畫之實施。
    3. 設置植物種苗生技創新育成中心,培訓生技人才以利研發。
    4. 持續推動產學合作,落實研發技術移轉。
    5. 持續推動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屬於農業部分獎勵辦法之實施。
    6. 建全轉基因植物生物安全評估及管理體系,加強轉基因植物之管理。

     

  3. 長期(2009~2012年)發展目標

    (1)技術層面
    1. 完成蘭科植物、水稻、番茄功能性基因體研究,並將具體成果應用於產業界。
    2. 持續加速各項轉基因動植物品系之育成,涵蓋抗病、抗蟲、抗逆境、延長保鮮期、含有多種高價值蛋白、高產質優、特殊花色花形等基因之轉殖。
    3. 持續加強各項轉基因作物隔離田間生物安全評估試驗。
    4. 持續加強主要農作物及林木之無病毒健康種苗繁殖技術之建立;開發植物生物反應器培養技術,建立高價值醫療用藥生產技術。

    (2)行政制度層面
    1. 推動轉基因植物生物安全評估國際認證制度,以利我國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之外銷。
    2. 持續推動科專計畫之實施。
    3. 持續培訓生技人才,引進新興技術以利研發。
    4. 持續推動產學合作,落實研發技術移轉。
    5. 持續推動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屬於農業部分獎勵辦法之實施。
    6. 持續建全轉基因植物生物安全評估及管理體系,加強轉基因植物之管理。

(二)跨部會協調建議

  國內有關轉基因植物生物安全之評估與管理,實驗室階段屬國科會負責,田間生產階段屬農委會負責,產品上市之食品安全由衛生署負責;目前此三個機關已制訂相關法規,並已建立評估與管理體系,惟隨著科技之進步與國際規範之演進,現有法規與管理體系已嫌不足,諸如實驗室之安全管理、轉基因植物之輸出入管理等均有待相關單位儘速研擬制訂。

  國內植物種苗生技之研發,農委會每年投入經費約1億2千萬元,國科會每年投入經費約1億元,為有效運用政府有限之資源包括經費、人力、設備等,兩者之間應加強縱的垂直分工整合,並應加強橫的連繫與整合。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4-26:3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