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養豬現況與收益分析

中部辦公室 周榮華

 

壹、前言 

  台灣毛豬生產從產量、產值、肉類貿易等方面觀之,民國85年是達到最高峰的一年,當年生產量達1,431萬頭,產值886億元,為稻米產值2.3倍,居國內農業單項產值首位,同年在豬價每公斤高達58元之情況下,供應外銷之毛豬屠宰頭數仍以686萬頭刷新歷史紀錄,豬肉外銷量27萬公噸,創造外匯達新台幣562億元;在國際肉類貿易中能與歐美養豬先進國家競爭而立於不敗之地,台灣豬肉在85年以前長期占日本豬肉進口量40-50%之間,對日本豬肉供給具舉足輕重地位,同時也帶動國內養豬規模迅速擴張,為農村經濟發展及農民所得帶來甚大助益。

  當養豬產業陶醉在景氣繁榮大好時光下,屬國際性流行病之口蹄疫於民國86年3月悄然來臨,在疫情迅速擴散下,整個產業陷入風暴,累計至同年7月止計有24%豬場發生疫情,撲殺頭數404萬頭,並使交易市場呈現暫歇性失靈,豬肉外銷停頓,對農村經濟及關連產業造成巨大損失,此一突發性危機頓使養豬循環由繁榮高峰直瀉至低谷,台灣養豬產業已成為風光不再的褪色小巨人。

貳、台灣毛豬生產與豬肉消費

  台灣養豬產業遭受口蹄疫侵襲後,政府迅速推動生產結構調整,健全防疫及肉品安全體系等策略來安定產業發展,並為因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之衝擊,而採取離牧之先期性生產結構調整措施,鼓勵不具競爭力養豬戶退出生產市場。

  依據農委會中部辦公室在91年11月底所調查資料顯示,台灣毛豬飼養戶數為13,043戶,較發生口蹄疫前85年11月底之25,357戶,6年來減少了49%,91年11月底毛豬在養頭數為679萬頭,六年來明顯減少了36%,但養豬規模則由6年前之每戶422頭,增加至目前521頭,增幅為23%,在飼養規模日漸擴大趨勢下,有85%的毛豬飼養在30%之豬場中,如以地理分布,則有83%的豬隻是由彰化以南至屏東等6縣所生產,顯示台灣毛豬生產相當集中,對建立現代養豬規劃確有良好基礎。

  豬肉為國人重要肉食消費來源,近3年平均供應上市毛豬約1,000萬頭,每人年消費豬肉約40公斤,與水產類平均消費量41公斤相當接近,占肉類消費量51%。

  再以糧食自給率觀之,我國未脫離疫區以前豬肉無法再至國際舞臺與他國競爭,而成為內需型產業;加以入會談判協議承諾從87年7月起以頭期款方式同意美國豬腹脅肉及雜碎進口,並於91年入會後採關稅配額方式進口,國產豬肉已面臨關稅減讓、市場開放的全球化競爭,並由原為豬肉輸出大國轉為輸入國家。

  依據農業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國內豬肉自給率,若以熱量為權數計算,民國87年已降為97.7%,88年更低至90.1%,89年則回升至97.4%,在開放市場的態勢下,我國成為豬肉進口國家,為不可避免的趨向,未來國內豬肉自給率將視豬價變動及豬肉進口量之變化而有升降。

參、毛豬價格的變動

  農產品價格具有調節所得、資源、消費等分配功能,農民之生產決策或消費者之購買決策均會受到價格變動之影響,毛豬價格的形成與上下變動每天都在進行,是一種動態的過程。

  毛豬價格的每年變動是比較有規律性與循環性的,豬價常受生產量所控制,依據近10年來每月毛豬上市交易統計,其生產量確有季節性,夏季天氣炎熱,豬在生理上容易有熱緊迫現象,使母豬配種受孕率較低,肉豬則成長趨緩,造成供給的減少;而端午、中元、中秋等節慶豬肉需求又明顯增加,在因供給及需求面的變化,而引起豬價的季節變動。

  茲以簡單平均法計算10年來平均各月份的毛豬價格季節指數,最高月份為8月,價格指數為111,較1年12個月總平均價格高11%,最低時為12月,價格指數為92.4,較月平均價格低7.6%,高低的價差是18.6%。

  毛豬價格的循環變動則是一種比較長期的循環,豬價由低漸漸漲至高點,然後由高點漸漸降落至最低點,這樣一次循環週期,通常是需要 4年或5年的時間,其變動原因主要是人為的供給量增多或減少所造成的,透過這樣循環的推理可以預期未來毛豬產量與價格趨勢;但如有外在力量之加入干擾,如氣候變化、市場擴張,其循環軌跡會被修飾;91年台灣毛豬供給已由90年供給高峰逐漸往下調整,而豬價則由90年之低點開始往上調升,預期91年平均豬價將高於90年10%,農民養豬應可獲取利潤。

肆、養豬成本與收益

  養豬生產成本的高低不僅影響產業的競爭,而且攸關養豬農民收益;農民所生產毛豬已是高度商品化的產業,是為了賺取最大利潤為目標,而獲取利潤之大小取決於產品價格、產品數量、投入成本。

  但在近似完全競爭的市場,個別養豬農民並無法決定價格,為了增加收益,常無計畫性增加產量,當多數農民都增加產量時,在需求未相對增加的情形下,則市場價格勢會下跌,生產者努力增產的結果,則因價格下跌所扺消或發生虧損,如果能有效降低成本,一樣也可以增加利潤,成本愈低其競爭能力就愈強,在市場開放競爭的情勢下,養豬農民宜積極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方有合理收益。

  養豬投入成本以飼料費在成本結構所占比率最高,近五年平均約占62%,其次為幼畜費占21%,人工費占5%;投入總成本近五年平均每公斤為43元,以87年每公斤成本49元最高,89、91年降至40元為最低;再以五年來豬價平均為每公斤48元,以88年之豬價最高每公斤達62元,90年則滑落至每公斤40元為最低,如以成本與豬價來加以比較,則近五年來之豬價有三年高於成本,有二年低於成本,五年之平均則養豬每公斤尚能獲取5元之利潤;養豬平均生產力為1.12,即投入1元會有1.12元之產出。

  91年養豬收益如以上半年平均豬價每公斤40.5元觀之,雖與投入總成本每公斤40元相當接近,但尚可獲取微薄利潤;下半年豬價已有明顯回升,全年平均豬價每公斤可望達44元,與投入成本比較,則生產每公斤肉豬會有4元之利潤。

伍、結語

  1. 91年台灣毛豬生產值可望達到490億元,較90年之462億元超出6﹪,仍將穩居國內單項農產品首位;但從歷史的經驗中,養豬疫病如未能有效防治,以及肉品安全衛生無法確保,對產業將造成致命的衝擊,將是目前養豬產業要面對的嚴肅課題。

     

  2. 再就國內養豬效率來看,目前國內每頭母豬年離乳仔頭數約15頭,肉豬飼料換肉效率介於3 ~ 3.1之間,如與世界養豬先進國家丹麥在2000年之養豬效率比較,其每頭母豬離乳仔豬頭數23頭,肉豬飼料換肉效率2.89,則國內養豬效率之提升尚有很大空間,透過效率的提升將有助成本降低,只有低成本與高品質養豬產業才有市場競爭優勢。

     

  3. 國內養豬政策在因應加入世貿組織(WTO)的對策中,係採取減養之防勢策略,雖短期有助於豬價穩定,但長期將有讓出更多市場之虞;最近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畜農已成功完成複製豬之科技研發,而其後代可能於2004或2005年出現在肉品市場,以美國科技及工商業發達之先進國,對養豬產業仍不遺餘力加以研發創新,值得做為我們借鏡,將國內養豬產業透過科技之發展與創新,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具有競爭優勢的知識型產業,以科學化養豬建立具有攻勢策略的養豬產業,在市場日愈開放的競爭環境中,台灣養豬產業及農村經濟才能永續繁榮。

附表 DOCX / odt / pdf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0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