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蔬菜產業輔導現況與展望
一、前言
台灣蔬菜種類繁多約有一百餘種,蔬菜生產於民國75年達到最高峰,栽培面積達24萬公頃,之後隨著市場飽和,近幾年則維持於18萬公頃左右之穩定狀態,根據農情調查90年蔬菜栽培面積總計17萬3千餘公頃,產值約367億元。為穩定蔬菜產銷本會對於葉菜類、根莖菜類及花果菜類等大宗蔬菜,每年均透過「穩定夏季蔬菜供需」及「建立冬季大宗蔬菜產銷調節」等計常態性畫輔導,不另贅述。本文乃針對大宗蔬菜以外之蔬菜產業,介紹近來輔導措施與未來展望。茲以產業特性及利用方式將大宗蔬菜以外之蔬菜概分為:耐貯性蔬菜(如蒜頭、乾香菇及乾金針等);外銷及加工用蔬菜(如洋蔥、毛豆、竹筍及牛蒡等);鮮食用瓜果及其他蔬菜(西瓜、洋香瓜、番茄、草莓及馬鈴薯、菱角、蓮子、山蘇等),及菇蕈類蔬菜(香菇、洋菇、鮑魚菇及木耳等)等四大類,該等蔬菜年栽培面積約9萬4千餘公頃,佔蔬菜總面積之54%,產值近220億元,約佔蔬菜總產值之60%。
由於蔬菜具有易腐、不耐保鮮儲運之特性,且除部分敏感性較高之蔬菜種類外,大多數原先即已開放自由進口(大陸地區仍暫未開放),入會後對產業衝擊較小;惟原管制進口之蔬菜如乾蒜頭、乾香菇、乾金針等,由於生產地區集中、個別農戶經營面積小,致生產成本偏高(平均約高於大陸產品3至5倍以上),開放市場後衝擊大,缺乏競爭優勢,入會後已採關稅配額方式逐年開放進口:另馬鈴薯雖採開放自由進口,但因檢疫理由,現行進口國家對國內產業影響有限。
二、政策目標
蔬菜產業政策目標主要依據產品特性、國內外市場需求、產品競爭力等訂定。為因應加入WTO國內市場逐漸開放情況,對原為管制進口,較不具競爭優勢之產業,如大蒜、香菇、金針等,以加強調整產業結構,強化產銷運作功能及開發多樣化產品等方式,分散對產業直接之衝擊。另對於尚具競爭潛力之蔬菜如菇蕈類、毛豆、洋香瓜、番茄、山蘇蕨及綠竹筍等,輔導提高品質,加強改善產銷設施與提昇作業效率,朝向栽培設施化、生產自動化等方向發展,並協助相關產業整合及業務拓展,以活絡多元化之通路需求。近年之施政目標主要如下:
(一)輔導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
針對各別產業特性及競爭力分析,輔導縮減栽培面積或改變經營形態等。
(二)穩定產銷
利用設施、栽培技術、品種等,調節產期,降低天然災害造成之損失,穩定品質、產量及價格。避免價格居高不下或價賤傷農之情況發生。
(三)提昇作業效率
輔導設置自動化設備、購置大型機械,提昇自動化程度與作業效率,減少勞力成本支出。
(四)提高產品品質
利用設施、採收後處理技術等提昇產品本身或處理、加工後之品質並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相關規定。
三、實施策略
(一)耐貯性蔬菜
- 建立產銷預警機制,加強種植前宣導工作。
- 落實分級包裝制度,建立國產品品牌。
- 改變產品型態或發展多元化加工產品,以提昇產品附加價值。
- 加強採後處理及貯運技術,提升鮮食產品品質。
- 建立安全衛生生產體系,產製符合國家標準之產品。
- 發展金針觀光休閒農園,倡導遊憩採摘。
(二)外銷及加工用蔬菜
- 部份蔬菜如洋蔥、牛蒡等外銷市場難以維持,調整轉為內銷為主外銷為輔。
- 開發新加工產品。
- 加強採收後保鮮技術,提高商品價值。
- 加強內銷市場之包裝改善。
(三)鮮食用瓜果及其他蔬菜
- 輔導搭建生產保護設施,改善基本生產環境及各項公共設施,以提高品質與穩定產量。
- 推動省工機械等共同作業,設立集貨場、冷藏庫等共同作業場所,以降低產銷成本。
- 輔導建立產品品牌與加強辦理宣導及促銷,加深國人對國產蔬菜之認知與喜愛。
- 協助相關產業整合及業務拓展,如草莓與山蘇蕨等均已籌組產業策略聯盟。
(四)菇蕈類蔬菜
- 調整經營型態,轉作其他新興鮮食用菇,如杏鮑菇及巴西洋菇等。
- 發展觀光休閒與菇菌生態教育。
- 輔導自動化生產及改善採後保鮮處理技術等,以降低生產成本及確保產品品質。
- 建立國產香菇標章,以與進口產品形成市場區隔。
- 開發新興菇類與加工品,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 建置優良菌種繁殖與保存更新體系,以開拓國外菌種市場及穩定國內生產。
- 加強菇類培植廢棄太空包處理再生利用。
四、採取措施
(一)建立產銷預警制度
- 落實生產目標之規劃與執行,尤其跨年期作物如大蒜與洋蔥均於種植期前訂定各縣市生產目標,並印製文宣與至產地舉行產銷調節宣導會等,呼籲農民節制種植。
- 除加強種植前宣導工作外,本會自86年起即委由各產地鄉鎮農會每年辦理大蒜與洋蔥之種植面積登記。
(二)辦理國產農產品標章認證
國產香菇、金針、蓮子品質優良且新鮮度高,惟消費者不易由外觀辨識國產品與其他地區進口或走私產品,因此建立國產香菇、金針、蓮子產品認證標章,供消費者選購之參考。
(三)推動設施栽培
利用環(溫)控設施、網(溫)室設施穩定菇類、瓜果類等蔬菜生產,提昇品質,並有效降低天然災害之危害。
(四)強化採收後處理
輔導購置連續自動包裝機,推動菇類小包裝、竹筍預冷保鮮等採收後處理措施,減少損耗,延長櫥架壽命,提昇商品價值。
(五)結合觀光休閒與產業文化活動
具地方特色之產業,如菇類、金針、洋蔥等,結合當地觀光休憩資源,辦理產業文化活動,以刺激消費,帶動產業發展。
(六)生產安全衛生產品
對農藥及添加物較為敏感之蔬菜產品,如菇類、毛豆、金針等,加強宣導正確用藥觀念。
(七)提高作業效率
利用曳引機、中耕機、堆高機、自動包裝機等,提昇機械化程度,提高作業效率,減少勞力成本支出。
(八)開發多元化產品
同一樣作物開發不同利用方式或不同加工產品,提昇產品附加價值,解決盛產期產品去化問題。
(九)廢棄資源再利用
針對菇類栽培後之廢棄太空包,輔導回收後分離塑膠袋與栽培介質,促進農業廢棄資源之再利用,並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十)產銷失衡緊急處理
針對易產銷失衡產業,如大蒜、洋蔥等,除做好預警及隨時監控外,一有失衡情形,即刻採取必要措施,如國內外促銷、貯藏等。
五、近5年計畫經費
(一)蔬菜產銷輔導計畫(表1 DOCX
/ pdf)(二)921農業重建計畫-輔導菇類生產自動化,開發高附加價值菇類產品計畫(表2 DOCX / pdf)
(三)農產品產銷失衡緊急處理計畫(表3 DOCX / pdf)
六、執行成果與效益評估
(一) 91/92年期大蒜以國內消費量及預估進口量推估合理栽培面積為5,200公頃,較上年期減少600公頃,必須宣導減產,計辦理大蒜減產宣導會16場次,參與人數2,500人。另請台灣省牧草生產合作社依其所須之青貯飼料,配合宣導蒜農契作青刈玉米,轉作面積約140公頃。90/91年期大蒜宣導減產結果減產3成,而使91年產地蒜價每公斤由25元提昇至40元,估計增加農民收益4億9千餘萬元。
(二) 委由台灣香菇研究發展協會、宜蘭技術學院、白河鎮農會分別辦理國產香菇、金針、蓮子標章認證。目前均已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預定明(92)年3~4月間核定。依蓮子標章試用結果,每包(1台斤)售價較一般產品高10~20元,以試用包銷售量360公噸計算,計增加農民收益900萬元。
(三) 輔導菇類栽培設施修復22,000坪,重建2,300坪,恢復生產機能,年產乾香菇840公噸,增加收益約8千萬餘元。
(四) 設置番茄及瓜果類溫室設施60公頃,穩定生產,提昇品質,以目前設施栽培小番茄產地價格由每公斤35元提升至50元,估計每公頃年收益增加25~35萬元。
(五) 輔導冬山、八里、三峽、七股、關廟等農民團體設置綠竹筍預冷保鮮設備,避免使用亞硫酸鹽防止切口褐化,危害人體健康,經保鮮處理產品市場價格每公斤約增加5~8元。
(六) 協調衛生主管單位修訂金針含硫量國家標準,並於主要產區富里、玉里、太麻里設置加工示範站,輔導農民產製合乎標準之產品,並配合國產金針標章認證,提供消費者選購安全衛生之產品。
(七) 輔導購置香菇分級機、自動包裝機、曳引機、中耕機、堆高機等機械設備三百餘部,提昇作業效率,減少勞力支出,平均每公頃約可降低生產成本10~15%。
(八) 輔導菇類、金針、蓮子、菱角轉型休閒觀光,以香菇栽培轉型為休閒教育農園為例,平均每場每年約可創造產品附加價值90餘萬元。
(九) 開發多元化產品
- 香菇:包括轉作其他菇類(杏鮑菇、巴西洋菇等)、鮮香菇、乾香菇、香菇餅、素肉絲、調味料、高湯等。
- 大蒜:包括大蒜精油產品、蒜酥小魚乾等。
- 金針:包括鮮蕾、乾金針、萱黃、碧玉筍、復水金針調製品等。
- 蓮子:包括蓮子、蓮藕、蓮花茶、蓮子酥、蜜蓮子等。
- 牛蒡:包括牛蒡茶、牛蒡絲、牛蒡脆片、蔬菜湯等。
(十)輔導設置菇類栽培廢太空包處理場5處(水里、魚池、埔里、國姓、新社),年處理量28,000公噸,有效解決菇類廢棄太空包之污染及提昇附加價值約2千8百餘萬元。
(十一)產銷失衡緊急處理:
- 大蒜:依據種植面積登記及產地反應,89/90年期大蒜種植面積超出規劃面積,為事先處理,防止產期價格崩盤,90年度辦理耕鋤宣導會4次、耕鋤面積442.6公頃,促銷710公噸,有效將蒜價年平均價格維持於每公斤26元,減少農民損失達1億8百餘萬元。
- 洋蔥:91年度辦理促銷活動二場次、促銷量5,000公噸、輔導冷藏1,900公噸,俾依市場供需,調節出貨。價格由每公斤4~5元回升至7~8元,提高農民收益每公頃約9萬餘元。
七、檢討與建議
(一)大蒜、洋蔥等敏感性作物,因農民耕作習性不易轉變,且產期、產區集中,易發生產銷問題,當持續宣導,並與產地相關單位保持密切聯繫,隨時掌握產銷情形,俾採取必要措施。
(二)大蒜、金針、香菇等原為管制進口之產品,入會後採關稅配額方式開放進口,惟大陸地區仍暫未開放。由於大陸地區為前述產品主要產區且其成本低廉,致部分貿易商企圖以大陸產品經第三國轉口進入國內市場。本會除召集相關試驗改良場所成立「雜糧蔬菜特作協助鑑定小組」協助海關鑑定原產地,並於今(91)年8月份派台灣蒜農協會及改良場人員赴韓國及印尼收集大蒜產銷資訊,另函請我駐外單位協助蒐集當地大蒜樣品,目前正透過管道取得部分大陸蒜頭樣品。此外,92年度預算已編列赴大陸蒐集前述產品之經費,將儘速完成產品蒐集及資料彙編,供相關單位鑑定之參考,以提高鑑定準確性,減少走私與轉口,維護國內農民權益。
(三)基於金馬地區當地消費需求,政府於90年1月1日起試辦小三通,已開放乾香菇等農產品,惟金門及連江縣政府屢次要求提高開放數量及放寬規定,陸委會亦傾向配合,惟一旦放寬預料將衝擊國內產業,引起農民及相關團體強力反彈。鑑於原開放數量已屬寬列,本會基於維護產業立場,建議暫時維持目前開放數量,惟應積極輔導轉型與強化國內產業體質,避免將來全面開放時,無法即時因應。
(四)歷年大蒜、洋蔥種植面積登記比例平均雖達七成,惟其登記意願仍隨政府是否採取獎勵或相關輔導措施而有所起伏。經實地瞭解,本(91/92)年期受加入WTO及「外銷洋蔥供貨實施要點」廢止之影響,登記意願偏低,刻正檢討其效益,作為往後是否繼續辦理之參考。
(五)部分訂有管制進出口相關要點之作物,如紅豆、洋蔥等,於加入WTO後已陸續廢止,至於「冷凍毛豆原料契約產銷實施要點」,台灣區冷凍蔬果工業同業公會雖強力反對廢止,然鑑於該要點有違貿易自由化及公平競爭之原則,刻正辦理公告廢止事宜,未來宜加強「台灣優良毛豆標章」之推動、品質提昇及安全用藥之宣導與管制等。
(六)本會自今(91)年起暫停專案進口大陸種蒜,由於國內農民團體、種蒜生產者、蒜農等對國內種蒜及大陸種蒜之優劣存有兩極之看法,為產業輔導之實際需求,正研擬國內青蒜用種蒜輔導措施,包括生產成本調查、大陸種蒜品種收集、青蒜品質比較試驗、提昇種蒜貯藏技術、降低種蒜生產成本等。
八、未來輔導方向
(一) 產銷調節宣導
對於大蒜、金針、香菇等,由於國內生產成本偏高,且乾燥處理後極耐貯運,應依據國內消費量及進口量,評估合理產業規模,將持續宣導減產與輔導轉型。
(二) 國產香菇﹑金針、蓮子標章認證及宣導推廣
隨著我與大陸交流日益頻繁及政府試辦小三通,近年來走私或其他管道進入國內之低劣農產品充斥市面,惟一般消費者不易由外觀辨視國產品與外來產品,亟需持續推動國產香菇﹑金針、蓮子標章認證及宣導推廣,使消費者由包裝外觀區隔輕易辨認選購新鮮、安全之國產農產品。
(三) 設施栽培
利用栽培設施克服台灣氣候多風、豪雨、夏季高溫多濕、冬季低溫寒流等蔬菜生產之氣候限制因素,以降低天然災害之危害,穩定生產,提高品質。
(四) 菇蕈類菌種選育﹑保存﹑檢定﹑鑑定
菇蕈產業屬技術與資本密集之產業,除香菇、洋菇、金針菇等傳統菇類外,近年杏鮑菇、猴頭菇、巴西洋菇等新興食藥用菇類亦蓬勃發展,宜積極進行菇類菌種選育並建立保存﹑檢定﹑鑑定體系,以促進菇蕈產業發展,確保台灣菇蕈產業競爭力。
(五)廢棄太空包處理
「資源回收再生法」業於本(91)年7月3日公佈,該法明訂公告再生利用之再生資源項目應於一年內完成清運、貯存、設施規範、再生利用規範等其他應遵行事項管理辦法之訂定。菇類廢棄太空包係公告得再生利用之再生資源項目,刻正收集資料研擬「菇類培植廢棄太空包堆肥場營運管理要點」,以有效管理菇類培植廢棄太空包之去化與再利用問題,減少環境污染,提高附加價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