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蔬菜產業輔導現況與展望

中部辦公室 莊老達

一、前言

  台灣蔬菜種類繁多約有一百餘種,蔬菜生產於民國75年達到最高峰,栽培面積達24萬公頃,之後隨著市場飽和,近幾年則維持於18萬公頃左右之穩定狀態,根據農情調查90年蔬菜栽培面積總計17萬3千餘公頃,產值約367億元。為穩定蔬菜產銷本會對於葉菜類、根莖菜類及花果菜類等大宗蔬菜,每年均透過「穩定夏季蔬菜供需」及「建立冬季大宗蔬菜產銷調節」等計常態性畫輔導,不另贅述。本文乃針對大宗蔬菜以外之蔬菜產業,介紹近來輔導措施與未來展望。茲以產業特性及利用方式將大宗蔬菜以外之蔬菜概分為:耐貯性蔬菜(如蒜頭、乾香菇及乾金針等);外銷及加工用蔬菜(如洋蔥、毛豆、竹筍及牛蒡等);鮮食用瓜果及其他蔬菜(西瓜、洋香瓜、番茄、草莓及馬鈴薯、菱角、蓮子、山蘇等),及菇蕈類蔬菜(香菇、洋菇、鮑魚菇及木耳等)等四大類,該等蔬菜年栽培面積約9萬4千餘公頃,佔蔬菜總面積之54%,產值近220億元,約佔蔬菜總產值之60%。

  由於蔬菜具有易腐、不耐保鮮儲運之特性,且除部分敏感性較高之蔬菜種類外,大多數原先即已開放自由進口(大陸地區仍暫未開放),入會後對產業衝擊較小;惟原管制進口之蔬菜如乾蒜頭、乾香菇、乾金針等,由於生產地區集中、個別農戶經營面積小,致生產成本偏高(平均約高於大陸產品3至5倍以上),開放市場後衝擊大,缺乏競爭優勢,入會後已採關稅配額方式逐年開放進口:另馬鈴薯雖採開放自由進口,但因檢疫理由,現行進口國家對國內產業影響有限。

二、政策目標

  蔬菜產業政策目標主要依據產品特性、國內外市場需求、產品競爭力等訂定。為因應加入WTO國內市場逐漸開放情況,對原為管制進口,較不具競爭優勢之產業,如大蒜、香菇、金針等,以加強調整產業結構,強化產銷運作功能及開發多樣化產品等方式,分散對產業直接之衝擊。另對於尚具競爭潛力之蔬菜如菇蕈類、毛豆、洋香瓜、番茄、山蘇蕨及綠竹筍等,輔導提高品質,加強改善產銷設施與提昇作業效率,朝向栽培設施化、生產自動化等方向發展,並協助相關產業整合及業務拓展,以活絡多元化之通路需求。近年之施政目標主要如下:

(一)輔導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
  
  針對各別產業特性及競爭力分析,輔導縮減栽培面積或改變經營形態等。

(二)穩定產銷
  
  利用設施、栽培技術、品種等,調節產期,降低天然災害造成之損失,穩定品質、產量及價格。避免價格居高不下或價賤傷農之情況發生。

(三)提昇作業效率
  
  輔導設置自動化設備、購置大型機械,提昇自動化程度與作業效率,減少勞力成本支出。

(四)提高產品品質
  
  利用設施、採收後處理技術等提昇產品本身或處理、加工後之品質並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相關規定。

三、實施策略

(一)耐貯性蔬菜

  1. 建立產銷預警機制,加強種植前宣導工作。
  2. 落實分級包裝制度,建立國產品品牌。
  3. 改變產品型態或發展多元化加工產品,以提昇產品附加價值。
  4. 加強採後處理及貯運技術,提升鮮食產品品質。
  5. 建立安全衛生生產體系,產製符合國家標準之產品。
  6. 發展金針觀光休閒農園,倡導遊憩採摘。

(二)外銷及加工用蔬菜

  1. 部份蔬菜如洋蔥、牛蒡等外銷市場難以維持,調整轉為內銷為主外銷為輔。
  2. 開發新加工產品。
  3. 加強採收後保鮮技術,提高商品價值。
  4. 加強內銷市場之包裝改善。

(三)鮮食用瓜果及其他蔬菜

  1. 輔導搭建生產保護設施,改善基本生產環境及各項公共設施,以提高品質與穩定產量。
  2. 推動省工機械等共同作業,設立集貨場、冷藏庫等共同作業場所,以降低產銷成本。
  3. 輔導建立產品品牌與加強辦理宣導及促銷,加深國人對國產蔬菜之認知與喜愛。
  4. 協助相關產業整合及業務拓展,如草莓與山蘇蕨等均已籌組產業策略聯盟。

(四)菇蕈類蔬菜

  1. 調整經營型態,轉作其他新興鮮食用菇,如杏鮑菇及巴西洋菇等。
  2. 發展觀光休閒與菇菌生態教育。
  3. 輔導自動化生產及改善採後保鮮處理技術等,以降低生產成本及確保產品品質。
  4. 建立國產香菇標章,以與進口產品形成市場區隔。
  5. 開發新興菇類與加工品,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6. 建置優良菌種繁殖與保存更新體系,以開拓國外菌種市場及穩定國內生產。
  7. 加強菇類培植廢棄太空包處理再生利用。

四、採取措施

(一)建立產銷預警制度

  1. 落實生產目標之規劃與執行,尤其跨年期作物如大蒜與洋蔥均於種植期前訂定各縣市生產目標,並印製文宣與至產地舉行產銷調節宣導會等,呼籲農民節制種植。
  2. 除加強種植前宣導工作外,本會自86年起即委由各產地鄉鎮農會每年辦理大蒜與洋蔥之種植面積登記。

(二)辦理國產農產品標章認證
  
  國產香菇、金針、蓮子品質優良且新鮮度高,惟消費者不易由外觀辨識國產品與其他地區進口或走私產品,因此建立國產香菇、金針、蓮子產品認證標章,供消費者選購之參考。

(三)推動設施栽培
  
  利用環(溫)控設施、網(溫)室設施穩定菇類、瓜果類等蔬菜生產,提昇品質,並有效降低天然災害之危害。

(四)強化採收後處理
  
  輔導購置連續自動包裝機,推動菇類小包裝、竹筍預冷保鮮等採收後處理措施,減少損耗,延長櫥架壽命,提昇商品價值。

(五)結合觀光休閒與產業文化活動
  
  具地方特色之產業,如菇類、金針、洋蔥等,結合當地觀光休憩資源,辦理產業文化活動,以刺激消費,帶動產業發展。

(六)生產安全衛生產品
  
  對農藥及添加物較為敏感之蔬菜產品,如菇類、毛豆、金針等,加強宣導正確用藥觀念。

(七)提高作業效率
  
  利用曳引機、中耕機、堆高機、自動包裝機等,提昇機械化程度,提高作業效率,減少勞力成本支出。

(八)開發多元化產品
  
  同一樣作物開發不同利用方式或不同加工產品,提昇產品附加價值,解決盛產期產品去化問題。

(九)廢棄資源再利用
  
  針對菇類栽培後之廢棄太空包,輔導回收後分離塑膠袋與栽培介質,促進農業廢棄資源之再利用,並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十)產銷失衡緊急處理
  
  針對易產銷失衡產業,如大蒜、洋蔥等,除做好預警及隨時監控外,一有失衡情形,即刻採取必要措施,如國內外促銷、貯藏等。

五、近5年計畫經費

(一)蔬菜產銷輔導計畫(表1 DOCX / pdf)

(二)921農業重建計畫-輔導菇類生產自動化,開發高附加價值菇類產品計畫(表2 DOCX / pdf) 

(三)農產品產銷失衡緊急處理計畫(表3 DOCX / pdf) 

六、執行成果與效益評估

(一) 91/92年期大蒜以國內消費量及預估進口量推估合理栽培面積為5,200公頃,較上年期減少600公頃,必須宣導減產,計辦理大蒜減產宣導會16場次,參與人數2,500人。另請台灣省牧草生產合作社依其所須之青貯飼料,配合宣導蒜農契作青刈玉米,轉作面積約140公頃。90/91年期大蒜宣導減產結果減產3成,而使91年產地蒜價每公斤由25元提昇至40元,估計增加農民收益4億9千餘萬元。

(二) 委由台灣香菇研究發展協會、宜蘭技術學院、白河鎮農會分別辦理國產香菇、金針、蓮子標章認證。目前均已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預定明(92)年3~4月間核定。依蓮子標章試用結果,每包(1台斤)售價較一般產品高10~20元,以試用包銷售量360公噸計算,計增加農民收益900萬元。

(三) 輔導菇類栽培設施修復22,000坪,重建2,300坪,恢復生產機能,年產乾香菇840公噸,增加收益約8千萬餘元。

(四) 設置番茄及瓜果類溫室設施60公頃,穩定生產,提昇品質,以目前設施栽培小番茄產地價格由每公斤35元提升至50元,估計每公頃年收益增加25~35萬元。

(五) 輔導冬山、八里、三峽、七股、關廟等農民團體設置綠竹筍預冷保鮮設備,避免使用亞硫酸鹽防止切口褐化,危害人體健康,經保鮮處理產品市場價格每公斤約增加5~8元。

(六) 協調衛生主管單位修訂金針含硫量國家標準,並於主要產區富里、玉里、太麻里設置加工示範站,輔導農民產製合乎標準之產品,並配合國產金針標章認證,提供消費者選購安全衛生之產品。

(七) 輔導購置香菇分級機、自動包裝機、曳引機、中耕機、堆高機等機械設備三百餘部,提昇作業效率,減少勞力支出,平均每公頃約可降低生產成本10~15%。

(八) 輔導菇類、金針、蓮子、菱角轉型休閒觀光,以香菇栽培轉型為休閒教育農園為例,平均每場每年約可創造產品附加價值90餘萬元。

(九) 開發多元化產品

  1. 香菇:包括轉作其他菇類(杏鮑菇、巴西洋菇等)、鮮香菇、乾香菇、香菇餅、素肉絲、調味料、高湯等。
  2. 大蒜:包括大蒜精油產品、蒜酥小魚乾等。
  3. 金針:包括鮮蕾、乾金針、萱黃、碧玉筍、復水金針調製品等。
  4. 蓮子:包括蓮子、蓮藕、蓮花茶、蓮子酥、蜜蓮子等。
  5. 牛蒡:包括牛蒡茶、牛蒡絲、牛蒡脆片、蔬菜湯等。

(十)輔導設置菇類栽培廢太空包處理場5處(水里、魚池、埔里、國姓、新社),年處理量28,000公噸,有效解決菇類廢棄太空包之污染及提昇附加價值約2千8百餘萬元。

(十一)產銷失衡緊急處理:

  1. 大蒜:依據種植面積登記及產地反應,89/90年期大蒜種植面積超出規劃面積,為事先處理,防止產期價格崩盤,90年度辦理耕鋤宣導會4次、耕鋤面積442.6公頃,促銷710公噸,有效將蒜價年平均價格維持於每公斤26元,減少農民損失達1億8百餘萬元。
  2. 洋蔥:91年度辦理促銷活動二場次、促銷量5,000公噸、輔導冷藏1,900公噸,俾依市場供需,調節出貨。價格由每公斤4~5元回升至7~8元,提高農民收益每公頃約9萬餘元。

七、檢討與建議

(一)大蒜、洋蔥等敏感性作物,因農民耕作習性不易轉變,且產期、產區集中,易發生產銷問題,當持續宣導,並與產地相關單位保持密切聯繫,隨時掌握產銷情形,俾採取必要措施。

(二)大蒜、金針、香菇等原為管制進口之產品,入會後採關稅配額方式開放進口,惟大陸地區仍暫未開放。由於大陸地區為前述產品主要產區且其成本低廉,致部分貿易商企圖以大陸產品經第三國轉口進入國內市場。本會除召集相關試驗改良場所成立「雜糧蔬菜特作協助鑑定小組」協助海關鑑定原產地,並於今(91)年8月份派台灣蒜農協會及改良場人員赴韓國及印尼收集大蒜產銷資訊,另函請我駐外單位協助蒐集當地大蒜樣品,目前正透過管道取得部分大陸蒜頭樣品。此外,92年度預算已編列赴大陸蒐集前述產品之經費,將儘速完成產品蒐集及資料彙編,供相關單位鑑定之參考,以提高鑑定準確性,減少走私與轉口,維護國內農民權益。

(三)基於金馬地區當地消費需求,政府於90年1月1日起試辦小三通,已開放乾香菇等農產品,惟金門及連江縣政府屢次要求提高開放數量及放寬規定,陸委會亦傾向配合,惟一旦放寬預料將衝擊國內產業,引起農民及相關團體強力反彈。鑑於原開放數量已屬寬列,本會基於維護產業立場,建議暫時維持目前開放數量,惟應積極輔導轉型與強化國內產業體質,避免將來全面開放時,無法即時因應。

(四)歷年大蒜、洋蔥種植面積登記比例平均雖達七成,惟其登記意願仍隨政府是否採取獎勵或相關輔導措施而有所起伏。經實地瞭解,本(91/92)年期受加入WTO及「外銷洋蔥供貨實施要點」廢止之影響,登記意願偏低,刻正檢討其效益,作為往後是否繼續辦理之參考。

(五)部分訂有管制進出口相關要點之作物,如紅豆、洋蔥等,於加入WTO後已陸續廢止,至於「冷凍毛豆原料契約產銷實施要點」,台灣區冷凍蔬果工業同業公會雖強力反對廢止,然鑑於該要點有違貿易自由化及公平競爭之原則,刻正辦理公告廢止事宜,未來宜加強「台灣優良毛豆標章」之推動、品質提昇及安全用藥之宣導與管制等。

(六)本會自今(91)年起暫停專案進口大陸種蒜,由於國內農民團體、種蒜生產者、蒜農等對國內種蒜及大陸種蒜之優劣存有兩極之看法,為產業輔導之實際需求,正研擬國內青蒜用種蒜輔導措施,包括生產成本調查、大陸種蒜品種收集、青蒜品質比較試驗、提昇種蒜貯藏技術、降低種蒜生產成本等。

八、未來輔導方向

(一) 產銷調節宣導
  
  對於大蒜、金針、香菇等,由於國內生產成本偏高,且乾燥處理後極耐貯運,應依據國內消費量及進口量,評估合理產業規模,將持續宣導減產與輔導轉型。

(二) 國產香菇﹑金針、蓮子標章認證及宣導推廣
  
  隨著我與大陸交流日益頻繁及政府試辦小三通,近年來走私或其他管道進入國內之低劣農產品充斥市面,惟一般消費者不易由外觀辨視國產品與外來產品,亟需持續推動國產香菇﹑金針、蓮子標章認證及宣導推廣,使消費者由包裝外觀區隔輕易辨認選購新鮮、安全之國產農產品。

(三) 設施栽培
  
  利用栽培設施克服台灣氣候多風、豪雨、夏季高溫多濕、冬季低溫寒流等蔬菜生產之氣候限制因素,以降低天然災害之危害,穩定生產,提高品質。

(四) 菇蕈類菌種選育﹑保存﹑檢定﹑鑑定
  
  菇蕈產業屬技術與資本密集之產業,除香菇、洋菇、金針菇等傳統菇類外,近年杏鮑菇、猴頭菇、巴西洋菇等新興食藥用菇類亦蓬勃發展,宜積極進行菇類菌種選育並建立保存﹑檢定﹑鑑定體系,以促進菇蕈產業發展,確保台灣菇蕈產業競爭力。

(五)廢棄太空包處理
  
  「資源回收再生法」業於本(91)年7月3日公佈,該法明訂公告再生利用之再生資源項目應於一年內完成清運、貯存、設施規範、再生利用規範等其他應遵行事項管理辦法之訂定。菇類廢棄太空包係公告得再生利用之再生資源項目,刻正收集資料研擬「菇類培植廢棄太空包堆肥場營運管理要點」,以有效管理菇類培植廢棄太空包之去化與再利用問題,減少環境污染,提高附加價值。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4-27:3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