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茶產業輔導現況及展望

中部辦公室 吳國義

壹、產業概況

  國內現有茶園面積18,684公頃,主要產區分佈以南投縣為最多占39%、次為台北縣占17.8%、嘉義縣占12%、新竹縣占7.8%、桃園縣占6.4%、苗栗縣占5%、台東縣占3.4%、宜蘭縣占3%、雲林縣占2.6%、高雄縣占1.2%、花蓮縣占0.8%、台北市占0.7%、台中縣占0.3%等(如下附表)。年產量19,836公噸,產值37億元,茶農戶數25,000戶,就業人口數約90,000人。早期台灣茶葉以外銷為大宗,自1980年以後,由於勞工缺乏、工資上漲等環境因素,致生產成本提高,台茶逐漸喪失外銷競爭力。

  目前茶葉除中國大陸外,為開放進口產品,現行稅率為25%,加入WTO後,部分發酵茶仍維持現行之進口稅率25%,紅茶、綠茶入會年關稅降為20%,並逐年調降至2007年之17%。去(90)年我國茶葉進口量為15,300公噸、出口量為2,451公噸(如下附表)。為因應市場開放,亟需加強老舊茶園更新及機械化作業,降低生產成本;輔導茶園安全用藥,提昇品質;建立品牌,凸顯特色,以區隔進口之廉價茶,並開發多元化產品,推動茶業策略聯盟及加強國內外宣傳促銷活動,輔導茶園朝觀光休閒型態發展,提昇產業競爭力,維護產業的永續發展。

  未來如開放中國大陸茶進口,將以低價位茶為主,與台灣所生產之茶葉,因氣候土壤差異,其品質風味不盡相同。由於茶葉為嗜好品,國內消費者購買時,常參考產地及注重韻味,且多年來辦理優良茶評鑑,輔導各茶區建立品牌,爭取消費者認同,有效區隔進口之廉價茶。惟預測台商在大陸產製之台式茶葉回銷我國時可能造成價格影響,但台茶目前在大陸被視為高貴禮品,很受歡迎,台茶拓銷大陸,極具潛力。故加入WTO後對台茶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貳、業務目標

一、因應加入WTO後國外產品競爭,適當調整國內生產規模,並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品質,以提高競爭力。

二、輔導建立品牌,加強國內外促銷,開發多元化產品及穩定產地價格,增加茶農收益。

三、輔導經營轉型,朝向觀光休閒茶園發展,推動產業觀光休閒化,促進產業升級。

參、發展策略

一、調整種植面積:對不適合生產之茶園,因生產成本高,缺乏國際競爭力,輔導廢園造林,於優良茶區推動老舊茶園更新,輔導品種多元化,滿足不同市場消費需求。入會後至2004年茶葉收穫面積宜調降為17,500公頃,產量調整為18,500公噸。產業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並以生產高品質茶為主要目標。

二、提升品質及降低生產成本:

(一)輔導加強製茶過程機械化及自動化,以降低成本,提昇效率。

(二)輔導茶園蓄水池、管路灌溉設施興建。

(三)輔導茶園施用有機質肥料,改善土壤,並加強茶園安全用藥講習訓練,以提高茶葉品質。

(四)輔導成立觀光休閒茶園,結合觀光休閒農業,辦理茶鄉生活及製茶、品茗體驗促進茶產業發展。

三、輔導各主要茶區建立地方自有品牌,辦理分級包裝及國內外展售促銷活動。並利用新聞媒體、雜誌等廣為宣導,拓展茶葉市場。輔導袋泡包種茶、烏龍茶之發展,並開發其他茶葉多元化產品。輔導茶農及茶葉產銷團體,建立產品銷售通路,並結合地方文化辦理茶藝文化及民俗等相關活動,促銷茶葉。採策略聯盟方式,結合農民產銷班、企業法人及農民組織團體,透過組織力,開拓國內外茶葉市場。 

肆、過去5年計畫使用經費統計:(如下附表)

伍、重要執行成果

一、成立坪林茶葉博物館,占地2.7公頃,分綜合展示館、主體活動館、多媒體放映室、茶藝館及推廣中心等5項功能。

二、成立茶葉策略聯盟。

(一)成立茶業策略聯盟,參加聯盟產銷班共88班,1,541戶。並組成技術輔導小組,推動聯盟工作。完成編印台灣茶業策略聯盟手冊一種,已提供各會員參考運用。

(二)分別在桃園、台北、南投、嘉義、台東等地區召集有關工作人員舉辦茶業產製銷策略聯盟說明會各兩場次。

(三)完成設計茶業產銷策略聯盟共同品牌標誌。

(四)完成架設茶葉聯盟專屬綱頁,內容包括聯盟架構、年度工作重點、台灣特色茶介紹、茶葉保健功效、市場資訊、茶園栽培管理、製茶技術、意見信箱等。

(五)透過區域茶業產銷聯盟輔導參加聯盟之產銷班、農會、合作社等辦理區域性產品分級包裝、建立品牌,以共同運銷或直銷至各機關團體。經初步規劃,擬以地區性茶葉特色,分別籌組下列聯盟:

  1. 文山條型包種茶區聯盟:涵蓋範圍包括台北縣市、宜蘭等地區。
  2. 凍頂半球型烏龍茶區聯盟:涵蓋範圍包括南投、嘉義、雲林等地區。
  3. 白毫烏龍茶區聯盟:涵蓋範圍包括台北、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區。
  4. 東部茶區聯盟:涵蓋範圍包括花蓮、台東、高雄等地區。

三、配合重建會輔導重建區茶產業復甦,補助製茶流程機械計845組、室內萎凋空調設備4處、茶園更新33.5公頃、噴灌設施10公頃。

四、輔導各茶區建立品牌及分級包裝,辦理優良茶評鑑及展售活動計823場次。

五、輔導台灣區製茶工會發行茶訊月刊,報導國內外茶情及市場資訊。

六、輔導茶區轉型觀光休閒茶園區計7處共286公頃。

七、辦理全國性製茶技術競賽一場次。

陸、效益評估分析

一、透過茶葉產銷班聯盟實施分級包裝建立品牌如縱谷好茶、東方美人茶、福壽茶、天鶴茶等,每年每公斤可增加300元~500元之品牌效益。

二、每年在各茶區舉行春、冬季優良茶比賽及展售促銷活動等,數量約160,000公斤,以每公斤提高200元~300元計,可增加茶農收益3,200萬元~4,800萬元。

三、輔導各產茶區製茶流程機械化、空調設備及噴灌設施,有助於降低生產成本約10~15%。

四、輔導低價茶區朝觀光茶園發展計7處共286公頃。依每公頃每年之附加價值增加5萬元估計,約可提高茶農收益達1,430萬元。

五、輔導茶園改善灌溉設施,每年改善約30公頃,每公頃可增加茶葉產量20~30%,增產6,000公斤,可增加茶農收益約600萬元。

柒.未來展望

  台灣在加入WTO後衝擊最大的將是競爭力較弱的農產業,茶葉當然也免不了受到衝擊,但是我們知道茶葉屬嗜好性飲料,口味的喜好為最主要的選擇,以目前台式清香包種茶與烏龍茶所獨具的口味,除受國人的喜愛外,也受歐美日及中國大陸等地品茗人士的歡迎,我們有信心在加入WTO後,能夠與境外的茶葉競爭,為了使受衝擊的程度降到最小,今後台灣茶葉之發展,除應繼續提升品質外,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亦為主要訴求。所以,展望未來擬繼續採取下列措施:

一、加強茶產品多元化利用之研發,增加茶葉之消費量。

二、建立地方品牌,分級包裝:內、外銷並重,加強產品市場區隔,將台茶部分發酵茶獨具之新鮮、清香特色予以突顯,俾與進口茶區隔,爭取消費群及擴增市場占有率。

三、提昇茶葉品質:加強輔導茶園灌溉設施之普及,有效穩定茶產量及品質。非不得已不使用藥劑,並注意採收安全期,生產安全衛生之茶葉。

四、茶園之更新:台灣茶區部分茶樹已種有二、三十年之久,樹勢衰老,生長緩慢且易罹患枝枯等疾病,亟待輔導更新。

五、輔導茶園朝觀光休閒茶園發展。

六、加強茶分級評鑑人員之訓練,建立分級評鑑制度。

七、輔導辦理優良茶評鑑與展售促銷活動。

捌、結語

  台灣是一個小農制的國家,擴大農場經營面積非常困難,也沒有那種條件。所以要在小農的基礎上來推動企業化的經營,就是要朝知識經濟發展,我們勢必要結合小農使其成為大農,才能發揮規模效率,也才能發展技術效率,在這個前提之下,希望將來茶業發展能夠結合小農,讓小農組成大農制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未來將以農會、合作社或產銷班為核心並結合具外銷能力之茶商來推動茶業的策略聯盟,發展茶葉多元化加工技術,提升茶產品的附加價值。茶為嗜好性飲料,與文化結合甚早,是一種文化性的產業,如何把各種文化知識附加到茶業的文化藝術上,是值得研究的方向,若能進一步配合企業化經營模式,更可使其提升為三級產業。

附表: DOCX / pdf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4-27:6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