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櫸人工林修枝方法之研究

林業試驗所森林經營組 邱志明

一、前言

  台灣櫸(Zelkova serrata Makino)俗稱紅雞油或櫸木,為台灣固有之優良鄉土樹種,分布於海拔300~1,000 m之闊葉林中,可用於建築、高級傢俱、地板、扶手、雕刻等用材,經濟價值極高。台灣櫸和牛樟(Cinnamomum micranthum Hay.)、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烏心石(Michelia formosana)及台灣擦樹(Sassafras randaiense Hay.),並稱為台灣闊葉五木。此一樹種在中低海拔對不同之立地環境適應性頗強,因此,近年來已成為林業單位闊葉樹造林最主要造林樹種,累計至2000年,造林面積已達11,500ha;惟其造林後面臨一難題,造林木分叉幹或側枝眾多,若不修枝,則大部份造林木皆將成廢材;據筆者等調查發現5年生時,樹幹分叉數佔林木總株數之82%,枝條節徑在1~8 cm之間,平均節徑2.5cm,每公尺枝條數約3.6枝。避免造成樹幹分叉之原因,除可由選種提升苗木品質,採用密植外,人為修枝作業是提升無節材之生產之不二法門。惟往昔修枝方法、程度、時期、季節、傷口癒合觀測之研究皆偏重於針葉樹。而闊葉樹和針葉樹枝條生長習性及修枝方法大不相同,因此,本報告之目的在探討不同修枝度對台灣櫸之生長影響及台灣櫸正確之修枝方法,使修枝傷口快速癒合,不致發生變色或腐朽,以提供台灣櫸造林木生產高品質無節良材所必須具備之基本資訊。

二、修枝高度對生長之影響

  台灣櫸人工林於13年生時,林分株數平均約785株/ha,平均胸徑10cm,樹高平均約7m。經不同修枝高度處理後8年,可發現以修枝1/2樹高,其胸徑、樹高、斷面積及材積生長均最大,其次為2/3樹高,最小為對照區,未修枝區。惟8年間之胸高直徑、樹高、胸高斷面積及材積平均定期年生長量經統計分析結果,各處理間差異並不顯著。

  為進一步瞭解台灣櫸經不同修枝後,各年度胸徑淨生長情形,發現13年生台灣櫸經過2/3樹高修枝後,第1~3年生長受影響,但是第4年後生長恢復原來之狀態,而1/2樹高之修枝,對生長之影響並不明顯。

三、修枝方法

  本試驗於使用3種林野間常見到之修枝方法:1. 改良式平切法:使用手鋸緊靠樹幹,視枝瘤(branch collar)與枝皮脊樑(branch bark ridge, BBR)之位置,在其外側切除並儘可能接近枝瘤位置。2. 平切法(flush cut):使用手鋸,緊靠樹幹,自枝條基部垂直切鋸。3. 中切法(stub cut):粗大力枝枝條保留殘枝5~10cm。

四、修枝傷口之癒合

  本研究發現,人工修枝枝徑在2㎝以下,傷口癒合率達100%;3~4㎝,傷口未癒合率在60%左右;6㎝以上,傷口完全未癒合。故台灣櫸之修枝,宜幼齡時,4~6年生時,儘早進行,此時作業方便,傷口又能儘速癒合,但枝徑或分叉幹超過5㎝以上,癒合困難,宜避免修枝,否則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五、林木之防禦機制

  林木樹幹中之細胞構造有許多不同之層次,能有效防止菌類之入侵。但它不能有效的控制菌類經由管狀的木質部細胞,垂直的向上或向下移動,植物對封閉這系統之機制是非常匱乏的,這系統頂多依賴產生樹膠或結晶物質之沈澱以阻礙菌類之入侵。因此,很明顯的,管狀之木質部細胞是菌類入侵及擴張之重要途徑。故枝條之移除時,儘量減少暴露開闊的管狀木質部細胞。

  當枝條由樹幹出現時,樹幹垂直之管狀木質部細胞表面和圍繞枝條之木質部是分離的,而後再接合。這部分木質部會形成或多或少凸起的環狀細胞稱為枝瘤。這是植物細胞自然防禦機制。因此,在瞭解細胞解剖構造後,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切除枝條時不要傷害到枝瘤,枝瘤的傷害會破壞樹木自然的防禦機制,使樹木容易受到細菌感染,和樹幹平行的方式切除枝條,即平切法,因為很容易將這層自然的保護區切除,且傷口過大,無法短時間內癒合,造成真菌類感染而腐朽。闊葉樹,由於枝條和樹幹著生之狀態,變化較多,且不可能真正看到木本植物內部的環狀保護細胞(枝瘤),因此就必須由外表的形態加以判斷何處是修剪最佳的位置。

六、正確之修枝方法

  台灣櫸若採用平切法(照片1pdf),圖1pdf,CE連線位置將破壞植物本身之防禦組織,破壞枝瘤及造成傷口過大,癒合困難並暴露太多木質部細胞,致使微生物,腐朽菌或變色菌入侵管道暢通無阻。若採用中切法,殘留力枝,圖1,FG連線位置鋸切,在所調查之殘留力枝中,不論5cm或10cm,皆將造成枝條枯死而成殘枝,致傷口癒合困難,甚而變色及腐朽(照片2pdf),且無法迅速形成無節材,故應不留殘枝,將切口位於枝瘤之外側(照片1),圖1,AB連線位置,切口需平整,台灣櫸一般枝皮樑脊及枝瘤明顯,其正確修枝方法,應如圖1之AB位置切除,其正確步驟如次:

  1. 宜趁枝條細小或幼齡時儘速修除,若枝徑超過3cm以上者,先於枝條下端離基部20~30cm處,鋸一受口,1,深度約為枝徑1/3~1/4深,然後離受口約5cm鋸切位置2,最後步驟為3,由A、B之位置鋸切。
  2. 注意找出枝皮樑脊(BBR, C to E),和枝瘤(B to D)之位置。
  3. 正確鋸切位置為A到B,或B到A,小心鋸切避免損傷樹皮
  4. 若B位置不明顯,則鋸切位置其夾角DAB應和DAE大致相同。
  5. 不正確之鋸切位置如CD、CB、AD、FG。
  6. 修枝時不正確的留存一段力枝(中切法),最後力枝會枯死造成殘枝,而殘枝不但延緩傷口癒合形成無節材之時間,同時會造成傷口變色及腐朽,若植物本身已產生自然之防禦機制,形成癒傷組織,此時,若欲修除殘枝,宜在癒傷組織之外側切除。
  7. 當然,若枝徑過大,亦可使用二次修除法,即第一年先於離樹幹基部20~30cm處鋸除,此時可能會產生萌蘗或幹萌枝,降低枝條生長勢,1~2年後枝條枯死前,再由基部枝瘤外側切除。此方法庭園樹及行道樹也許可施行,但在造林地施行,則有所困難。8. 修枝時正確之鋸切位置,傷口在未完全癒合時,傷口癒合形狀為正圓形(○),不正確鋸切位置如CD、CB、AD,其所形成癒合之傷口形狀分別為()、∪、∩型,如照片3、4、5和6;造成此缺口之原因,為此部分之形成層遭受破壞,致傷口癒合不全,致樹幹內部變色,嚴重者,則遭致腐朽。(照片3~6pdf)

七、結果與展望

  台灣櫸修枝高度宜1/2樹高以下,一般皆不影響生長,又修枝宜趁枝條或分叉幹尚小時儘早施行。修枝時,必須棌用正確之修枝方法,使傷口儘速癒合,形成無節良材,避免造成樹幹內部之變色及腐朽,方能提升大面積台灣櫸造林木之生長與品質,又能厚植森林資源,提升台灣木材自給率,一舉數得,否則修枝不當將造成雙重損失。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6,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