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玖、科技研究與發展

一、重點產業及資源保育利用研究發展
二、生物技術研究發展與應用
三、提昇食品加工技術
四、遙測技術之研究發展
五、農漁牧產業自動化與電子化
六、動植物防疫檢疫
七、農業經濟、農產運銷與農民輔導之研究
八、農業科技計畫管理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農業必須在資源永續利用的基礎上,以高科技為導向,持續創新與落實應用研發成果,提升經營效率與農產品品質,才能厚植競爭的優勢基礎。本會90年推動「重點產業及資源保育利用研究發展」、「生物技術研究發展與應用」、「提升食品加工技術」、「遙測技術研究發展」、「農漁牧產業自動化與電子化」、「動植物防疫檢疫」及「農業經濟、農產運銷與農民輔導之研究」、「農業科技計畫管理」等8大項農業科技計畫,加強科技研發,俾提升產業競爭力,並促進資源合理利用。

一、重點產業及資源保育利用研究發展

(一)作物育種及生產技術之研究發展

  1. 園藝作物科技研究發展
      累計完成種原材料收集保存5萬6千餘份,分別保存於國家作物種原中心之種原庫及各個保存園;育成抗黃葉病香蕉新品系,並於90年9月命名為「寶島蕉」,預定於明(91)年推廣1,000公頃;中矮性耐病品種亦通過命名為「台蕉3號」,本種具耐風省工優點,本年度已在高屏地區推廣種植50公頃;育成茄子「高雄2號」、絲瓜「台農1號」、毛豆「高雄6號」及「高雄7號」等;研發新栽培技術如甘藍芽生產,夏季平地生產青蒜、葉菜、芽菜,金針筍平地軟化栽培等,可提高產品利用層次,增加農民收入;台灣各產地蝴蝶蘭葉片有黃斑發生,無法外銷,經研究認為蘭株生育快速,施肥濃度過低,根系吸收鉀元素不足,故葉片含鉀濃度過低,遇涼溫抽花時葉片易發生黃斑,建議花農加強鉀肥之肥培管理;園藝作物新品種貯運特性研究方面,已完成艷陽柑、印度棗、新興梨、葡萄、玫瑰、唐菖蒲等6項產品,確立標準處理方法。
  2. 農藝作物科技研究發展
      育成水稻新品種「高雄143號」及「桃園1號」,均為質優高產之梗稻品種,具有中度早熟性、適應性廣、抗稻熱病、不易穗上發芽、米粒外觀及食味良好、碾糙率高等優點;育成玉米新品種「食用白玉米台農4號」,為單雜交種,具有豐產、適應性佳、適合春秋作種植,對玉米螟、銹病、葉斑病、煤紋病等主要病蟲害之抵抗性穩定等優點;完成葉菜甘藷之再生能力及品質與逆境耐受性及貯藏特性等研究,可提供葉菜甘藷生產者及銷售業者實用性參考。
  3. 農藥環境毒理研究
      研究加保利及大克?咿饈鬤擗g壤中之消退情形,實驗發現90天內大克?咧繭L明顯消退情形,而加保利在土壤水分含量較高時,隨溫度越高消失愈快;分析3種作物對本達隆之耐性,以玉米、水稻大於落花生,其傷害指數ED50約10-50 mM之間,3種作物在春作施用藥劑後1個月內植體殘毒快速降低,於收穫時期食用部位降至0.03%以下。
  4. 作物施肥技術應用研究
      金煌芒果生理異常之改良初步試驗結果,施用苦土石灰可使金煌芒果採收量增加,並降低問題果之百分比,土壤和葉片噴施ZnSO4可提高芒果收量,惟問題果之百分比亦隨之提高;香蕉果肉硬心發生之原因及防治探討,經果肉無機養分分析結果發現,硬心蕉果肉之鉀鈣相對含量不正常,鈣鉀比有偏高之趨勢,硬心蕉果肉中之果膠含量較高,澱粉則較低。
  5. 農業機械之研究與開發
      試製完成高溫殺蟲卵機,經本系統蒸氣處理後,可使儲米害蟲卵死亡率達99%,作業能量每小時平均4公噸以上,且不影響白米品質及風味;研發榖物外觀品質自動判別機,完成最佳化新版程式編譯軟體,改進整體人機介面設計以達商品化系統需求,將使糙米品質之檢測分級得以一貫化作業。

(二)漁業生產科技之研究發展

  1. 沿近海漁業資源調查及管理、開發研究臺灣東北部海域船釣活動時空分佈及對象魚類豐度評估之研究,結果顯示船釣釣獲魚種共有45種魚種,其中釣獲魚種以白帶魚每人次15公斤為最高;本會已建構鯨鯊漁獲通報系統,90年度共計漁獲鯨鯊71尾,其中以定置網漁獲31尾、鏢刺漁業漁獲24尾所佔之比例較高;為避免鮪釣作業之漁獲損失,在漁撈作業的同時,則可利用小型音波器發射10 KHz之音頻,在音頻範圍70及80公尺內,可完全驅離瓶鼻海豚及長吻飛旋原海豚。
  2. 發展海面箱網養殖管理技術

    (1)飼料研發方面:提高飼料之能量降低蛋白質的量可節約飼料的成本1成以上。海鱺的飼料中添加羽扇豆20﹪可取代魚粉12﹪的使用量。添加魚油5﹪及10﹪的成長率及飼料轉換率、抗寒能力較佳。

    (2)病害防治方面:海鱺的人工飼料添加益生菌和免疫增強劑可顯著提高海鱺魚苗和養成期間的活存率。確定海鱺細菌性疾病主要病原菌以Vibrio carchariae, V. alginolyticus佔最多,分別為33.3% 及30%,其次各菌種為Aeromonas sp. (20%),Pasteurella piscicida (6%) 與V. damsela。養殖海鱺疾病種類病毒性疾病有淋巴囊腫瘤。細菌性疾病有爛巴斯德桿菌症,鍊球症,及爛鰓症。

    (3)產業規模效應:每增加一倍的飼料成本、固定成本,即可增加一倍以上的淨獲利。

    (4)網具研發方面:颱風來襲前若將網底配重改為沈框式配重並把整組箱網沈入水面下8-10公尺即可提升網袋容積變形率,減少魚群因網袋擠壓而造成之傷亡。

    (5)活魚運輸方面:實驗驗證1-10公斤的魚,每10噸水可載1噸的魚,而魚苗(10㎝長度)1噸水可載3萬尾苗。

  3. 提升養殖漁業生產技術暨用水效率之研究養殖魚蝦貝類之疾病防治研究,九孔腸炎經過鑑定主要菌相以弧菌屬為主,蓄養在水溫23°C的九孔血清對腸炎弧菌具有較佳抑制能力;使用活性多醣體、抑菌劑、益生菌添加在人工飼料中,可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有效提高室內超高密度養殖白蝦的活存與經濟效益;養殖魚類飼料開發及營養需求研究,白蝦餵食含40%蛋白質之飼料的成長較其他處理組高,在循環水系統下蓄養其成長較以止水系蓄養差;甲魚飼料以30%白魚粉、40%熟化黃豆粉以及30%肉骨分配製成甲魚之基本蛋白質源,以個35%CP飼料添加9%熟化澱分對甲魚各項成長指標有最佳效果。
  4. 漁港工程技術研究開發
      90年度漁港港區水質溶氧環境之改善研究以安平漁港為研究對象,建立安平漁港港區水質及鄰近海域的海象基本資料;分析所蒐集的台灣本島漁港資料,就海岸地貌學的觀點,以自然地理條件、防波堤佈置方式及漂沙影響等3大因素,探討大武及和美漁港演變實例;根據台灣漁港之自然條件與使用浮棧橋式碼頭之特性,研擬浮碼頭應用於漁港時之設計準則,以提供漁港在多元化功能規劃過程中,浮碼頭設計之參考,減低浮碼頭破壞之情況;收集臺灣地區各大漁港附近測站的波高及週期資料等波浪記錄,整理並撰寫有關短期及長期的統計模式,並根據統計模式的推估結果,概略推估出北部20、50及100年之設計波高。

(三)畜牧生產科技之研究發展

  1. 豬乳鐵蛋白基因轉殖豬之研究發展
      經選拔留種之第 1 代乳鐵蛋白基因轉殖母豬,目前部分已分娩至第4胎。乳鐵蛋白基因轉殖豬育種過程中,轉殖基因均可被順利傳承至後裔,且其種原亦以冷凍精液方式保存。
  2. 家畜禽肉品品質及副產品利用之研究發展
      經官能品評比較,中式香腸與乳化香腸以國產冷藏豬肉製造,其總接受度較國產冷凍豬肉或進口豬肉高;豬肉添加紅麴以製造紅麴香腸的添加量,應以3%以下為原則;製作優酪乳以生乳添加2%脫脂乳粉組最佳,12%還原乳組最差,而生乳製作之優酪乳質地的孔隙較還原乳組為小;針對中式八珍香腸抗氧化效果之研究,地黃、甘草、川芎和芍藥等 4 種中藥粉末之TBA值較接近,且比其他之中藥粉末為低。
  3. 草食動物之生產技術與品種改良
      持續監測乳房炎乳牛用藥後之乳汁,顯示國內頑固性乳房炎常因黴漿菌混合感染而不易根除;乳鐵蛋白可做為山羊乳房炎檢測之指標;乳山羊泌乳中期,餵飼低粗蛋白質濃度飼糧之乳量,顯著低於餵飼中及高粗蛋白質濃度飼糧組;發情牛隻在水簾或非水簾牛舍中走動的步數,均顯著高於非發情牛隻,且發情前或後 1 天的步數顯著低於發情當日;飼糧中添加碳酸氫納,顯著增加泌乳羊之生長性能,且血液偏鹼,餵飼氯化鈣則血液偏酸,且降低血鈣濃度。
  4. 家禽產業之研究發展
      選育出風味、肉質俱佳之「畜試土雞」品種;建立種母土雞有效磷及鈣之營養需要量,並完成褐色菜鴨適當飼養空間之評估;2 階段縮短光照期有利於種鵝延長產蛋期間及增加產蛋數,並有效改進褐色菜鴨之產蛋數;完成評估雛土番鴨之理想飼糧蛋白質之胺基酸組成,並發現餵飼青飼料之肉鵝,其羽毛外觀及肉質均較餵飼精料者佳;於夏季蛋鴨飼糧中添加抗壞血酸,可改善產蛋率及蛋殼品質;完成胭脂鵝肉、半調理及脆醉蛋、Q醉蛋及土雞系列產品(燒酒雞、麻油雞、三杯雞、香菇雞及苦瓜鳳梨雞等)之研發,並發現烏骨雞肌肉所含之黑色素具良好之抗氧化能力。
  5. 畜牧場減廢與資源利用
      上流式厭氣污泥床 (UASB) 與活性污泥 (AS) 反應器系統串聯並迴流,在調整水力停留時間及出流水迴流比後,可去除養豬廢水中化學需氧量 (COD) 、總氮量 (TKN) 達95%以上,對總磷 (TP) 之去除亦可達50~65%;加裝沉水式混流型曝氣機之廢水操作模式,對COD去除有正面效果,配合廢水回收操作所結餘的電力,可供沉水式曝氣機運轉,達到減廢的效果。
  6. 建立家畜禽種原庫與種原利用計畫
      台灣土雞種原保存方面,經繁殖保存台灣地方土雞種原,包括信義、竹崎、花東、峨眉、內門及金門等 6 種。另檢定台灣土雞各項生長成績及與外來雞比較各項性狀,結果顯示台灣品種較外來雞耐熱,金門雞免疫能力最佳;小耳種李宋系種原庫之建立與利用方面,依計畫進行配種繁殖,維持小耳種李宋系豬族群計 54 頭。另進行 60 頭新生仔豬血液樣本採集,作為基因庫建立之用。

(四)農業廢棄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術研究

  1.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研究

    (1)利用炭化農場廢棄物吸附無機污染物之研究
      稻殼經高溫炭化並通二氧化碳使其活化,製成炭化稻殼。以序列濃度的鎘、鉻、銅、鎳、鉛及鋅等6種重金屬水溶液測試其吸附能力,結果鎘、鉻、銅及鉛均以炭化稻殼之效果最佳,市售活性碳次之,未炭化稻殼甚差。又以鉗合劑EDTA配製系列濃度之前述重金屬,其吸附效果與水溶液相同。本研究可證明農業廢棄物稻殼經炭化及活化處理後變成有用之吸附劑,可改善水田無機污染。

    (2)利用農業廢棄物轉化液體肥料之研究與應用
      將酒糟、米糠、大豆渣及高麗菜葉風乾後與糖蜜以固定比例充分混合,以容量20公升之堆肥桶進行發酵試驗。處理分添加與不添加綜合微生物製劑與蘇力菌,發酵期間水分控制在60﹪,腐熟後之固體肥料以篩網包覆(固液比1:100)加水浸泡振盪,靜置取其上層澄清液即液體肥料。另以液體發酵取得液體肥料。結果顯示,固體發酵方式添加綜合微生物製劑與蘇力菌處理之有機質含量最高,C/N降至20左右。

    (3)炭化農業廢棄物對有機污染物之吸附及其他資源化利用研究
      利用稻殼、蔗渣與椰殼為製備活性之材料,以醋酸、磷酸與硫酸亞鐵化學含浸活化法製備活性碳,探討製備條件對熱裂解產物之物化特性、對染料廢水之去色能力及其表面官能基之影響。結果顯示,以磷酸化學活化製備之活性碳品質較佳,對有機染料污染物之去色效果可達95.6﹪;而以硫酸亞鐵化學含浸活化所製出之活性碳對酸性染料之去色率極高。

  2. 農作物污染防治技術研究

    (1)已成功建立臭氧高敏感性指標植物Bel-W3菸草及PAN龍葵之組織培養技術,及建立成株幼葉之再生培養技術,並已推廣及提供外界進行光化空氣污染監測試驗之用。

    (2)完成葡萄、番石榴、棗、果桑、楊桃、鳳梨釋迦、釋迦南洋蓮霧、芒果及人心果等21種木本作物,以二氧化硫及臭氧處理後所產生之病徵、共傷害度、敏感性及傷害臨界濃度等之試驗研究。

  3. 漁業環境公害之調查與防治

    (1)臺灣西部海域養殖牡蠣重金屬含量之檢測,結果顯示大部分沿岸海域養殖牡蠣之重金屬含量均屬正常,其檢測資料可提供環保單位作為污染防治及漁政單位研擬政策之參考。

    (2)蝦殼、魷軟甲加工廢棄物資源回收再利用之研究,研發由脫灰工程回收有機鈣質外,又完成脫乙醯基之廢鹼液的再循環使用,可節省加工處理成本,並製成幾丁聚醣純度高達95%以上。另幾丁聚醣在酸性條件下,處理魷魚加工廢水,可回收溶於水中之蛋白質達80%以上,有效提升水產品之附加價值。

(五)水土森林資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之研究

  1. 建立集水區經營及治山防災技術體系研究

    (1)水文水理之基礎研究
      90年度「森林集水區地下水文對水文收支影響之研究」及「坡地非農業開發前後整體土壤水分移動之研究」等計畫,提供集水區地下水資源涵養效益之資料,以了解集水區水資源涵養功能。

    (2)水土保持植生技術研究
      90年度「坡面噴植工法之引進與應用研究」、「泥岩地區坡地水土保持植生草種應用策略研究」及「土壤微生物應用在水土保持植生之應用」等相關研究都得到相當好的結論。第一年研究完成之土壤團粒化劑噴植工法已施用於九二一重建區,面積達五十餘公頃,無論邊坡植生發芽率、泥岩惡地植生復育情形均有改善。

    (3)水土保持工程技術研究
      本年度「固床工之水理特性研究」、「水土保持對棲地生態改善之研究」、「滯洪設施之設計研究」、「防砂壩下游河床演變及其整流工程配置模式之研究」及「集水區土砂流演算與河岸變遷之研究」等計畫,對於河床沖蝕坑控制、滯洪池水理特性演算以及本土化土砂水流及河岸變遷模式開發二維運算模式等均有可供參考之結論。

  2. 森林資源經營及保育利用研究

    (1)研究已悉台灣櫸種子在相對強光下,發芽率為16.25%,在相對弱光下,發芽率為25%;台灣赤楊種子在相對強光下,發芽率為56%,在相對弱光下,發芽率為50%,無光下則鮮少發芽;山黃麻種子在相對強光下,發芽率為29%,在相對弱光下,發芽率為20%,無光下則發芽率低於10%;相思樹種子的發芽率與光的強弱無明顯差異。

    (2)不同栽植密度與纖維長度之比較,在樹高1.3公尺,距離髓心25年輪處,栽植密度為每公頃100株,測得纖維長度為3.86 mm;栽植密度330株時,纖維長度2.19 mm;栽植密度250株時,纖維長度則介於二者之間。

    (3)研究已悉1990-1998年間龍宮溪口,海茄苳植群以3公頃/年之速率消退;1986-1998年間八掌溪口,海茄苳植群以1.48公頃/年增加,目前覆蓋面積達14公頃。

    (4)樟樹廣被用為環境樹種,樟白介殼蟲為害嚴重,經由實地調查,90年度該蟲消長動態,已悉1-3月蟲數較多,葉片上之蟲體,以雄蟲居多。

    (5)竹燒炭溫度影響炭收率,鹽基性染料可快速對孟宗竹生立木進行染著,低溫炭化與熱油處理可獲得對竹材安定性及抗蟲之效果,鹼性藥劑前處理,對竹材顏色及濕潤性有極佳效果。

  3. 水利科技研究
      農田水利會務電腦化技術研究著重於資料庫管理系統輔導使用與功能擴充;灌溉用水水質污染危害及管理技術研究著重於水質污染對灌溉區域水土資源之潛變劣化;農業水資源經營技術研究著重於利用最新之科技方法進行模擬;灌溉排水工程及營運改善技術研究著重於農用生態水路之規劃研究;旱作灌溉試驗研究著重於學甲試驗田綠肥種植對休耕田土層構造之影響暨U型渠道設施效益之調查研究。

(六)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之研究

  1. 氣候變遷及農業氣象對農作物的影響研究
      在中南部3個地點,6個品種檢測水稻物候模式估計能力,可知模式對於幼穗分化與抽穗日期之估測能力的誤差介於0~3.2日以內,不僅有助於掌握穗肥追施及灌排水之最佳時機,提高氮肥與水分之投施報酬率,且有助於雜交育種時,不同品種間抽穗日期之調控以提高授粉成功率;在高二氧化碳和低日射量環境下,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對梗稻與秈稻均有減產趨勢;但隨二氧化碳濃度增高,直鏈澱粉含量有降低的趨勢,而粗蛋白質含量則有升高的趨勢,可提高稻米之食用與烹調品質。

      蔬菜在採用深層翻土技術可將表土中多餘的重力水導入排水砂層,對於雨害防制具有良好效果,可減輕大雨對葉菜類作物的傷害;芥藍菜、白菜幼苗期較耐淹水,植株愈大愈不耐淹水;但是高腳黑芥藍與黃葉白芥藍的葉綠素、亞硝酸態氮、氨基酸、類胡蘿蔔素含量卻增加。

  2. 氣候變遷對林業的影響研究

    (1)建立林業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其中包含二氧化碳、甲皖、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人工林和自然林,幼齡林和老齡林,壯齡林等,於光合作用時,二氧化碳和氧氣的變化情形,更進一步以密閉罩法測定森林土壤排放溫室氣體之釋放通量。

    (2)研究已悉合板的生產過程,能源消費少,二氧化碳排放少,最終產品可固定多量的炭,所以是合乎環保的產業;在利用率方面,以木心板的95%最高,貨櫃地板的42.5%為最低;每生產一立方公尺的合板,扣除耗電釋出的炭量及廢料燃燒釋出的炭量,仍可固定124.5公斤的炭。

    (3)在氣候變遷對林業影響的適應策略方面,研究已悉要適應氣候變遷,林業上要在山區熱、暖、溫、寒帶林,設立永久觀測站,經常觀察氣候變遷對林業經營的影響,根據其變化,採取因應對策。

  3. 氣候變遷對畜牧業的影響研究

    (1)完成台灣地區氣候變遷與畜牧生產間交互影響4年研究之總報告。

    (2)養豬廢水溫室氣體之減量對策研究方面,顯示清洗豬舍後立即將養豬廢水固液分離,可減少約 62%之沼氣產量。每日添加 10 mg/l溴氯甲烷於廢水厭氣槽內,可明顯降低沼氣產量與溫室氣體產量。

  4. 氣候變遷對漁業之影響研究

    (1)台灣動力漁船筏全年廢氣排放量,估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663.6千公噸、一氧化碳約18.9千公噸及氮氧化物約56.9千公噸。

    (2)氣候變遷對我國中西太平洋鰹鮪圍網漁獲之正鰹資源,其族群的東西向遷移與海流同向,但在時間上有1~3個月的延遲,主漁場多分布於暖池內且集中於高葉綠素之週邊水域;此外,發現在ENSO期間,熱帶太平洋海流輸送機制的變化,導致高基礎生產力海域的移位,亦是造成正鰹漁場的大規模遷移的原因之一。

    (3)氣候變遷對我國沿近海漁業之影響,結果顯示枋寮沿海鯷科稚魚資源(公鯷屬)之中期變動與水溫呈反相變動,而梗枋沿海鯷科稚魚資源(日本鯷)與水溫則呈同相變動,推測日本鯷可能是大陸沿岸流所帶來之冷溫性魚種,反之公鯷屬可能是黑潮所帶來之暖溫性魚種,故兩漁場資源量指數與溫度呈現不同相位之變動關係。

二、生物技術研究發展與應用

(一)關鍵性生物技術與高價值產品之開發研究

  1. 作物基因轉移技術之開發應用,
      執行水稻第5條染色體基因組定序分析,累計已登錄44個BAC DNA片段,長度已達550多萬鹼基對,佔第5條染色體約16%;育成抗輪點病毒轉基因木瓜、抗嵌紋病毒轉基因番茄、延遲花瓣老化轉基因蝴蝶蘭、延長採後保鮮期轉基因香蕉、含豬乳鐵蛋白轉基因水稻、低木質素含量轉基因赤桉、抗病蟲及抗逆境結球白菜。
  2. 生物技術應用於種苗繁殖技術研究及品種改良
      研發成功拖鞋蘭、擎天屬鳳梨、甘藷、聖誕紅之體胚再生培養技術,改進香蕉、蔥、彩色海芋健康種苗之組培量產技術;生產紫杉醇的台灣紅豆杉細胞培養技術之建立已吸引業界參與,目前正朝利用生物反應器生產的方向研發。
  3. 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之發展與應用
      膠原蛋白?吤芠ㄤ?3-7A,分泌約7種特性各異之蛋白?吽A組合表現強力之膠原蛋白分解力,對豬皮直接醱酵,可生產獲得膠原胜?做為開發保健食品之材料;純化A. sojae 與 A. oryzae的leucine aminopeptidase (LAP)酵素,A. oryzae及A. sojae LAP均屬高價位之去苦味酵素,前者之性質優於後者,若基因表現能加強,則有商業化生產之潛力;經酵素處理後之油脂或幾丁質,對培養人類纖維母細胞有促進其分泌干擾素之效果,實驗證明開發機能性油脂及幾丁質之可行性。

(二)生物農業資材及產品安全檢測技術之研究

  1. 生物性肥料之開發與利用

    (1)溶磷酸鐵細菌生物肥料多功能之開發研究:鐵篩選之溶鐵磷菌在3種土壤盆栽接種毛豆及蔬菜的試驗,均顯示可替代減施1/2的化學磷肥,其中毛豆在酸性砂頁岩土壤可增產151﹪,顯示溶鐵磷菌應用之可行性甚佳。

    (2)固氮與溶磷菌作用之生物技術開發研究:建立分離出分解及鑑別有機磷細菌之技術,及已選出本土之分解有機磷細菌19株,其中包括固氮根瘤菌、Pseudomonas cepacia等菌,並完成篩選優良之菌種6株。

    (3)高溫溶磷菌生物肥料之開發利用研究:由中、北部之堆肥場中分離出數百個耐高溫溶磷菌,可以溶解鈣磷和鐵磷,其中包括細菌、放線菌及真菌,在高溫下,其生長速率與溶磷活性皆大於中溫。也有部分分離株,只能在高溫或中溫下生長與溶磷,正探討在高溫及中溫溶磷機制,以供製備生物肥料之可行性。

    (4)生物肥料豆科根瘤菌增殖用培養資材之開發:以生物素(biotin)、甘露醇(mannitol)及糖蜜處理毛豆根部,在含有生物素1 mgL-1至10 mgL-1範圍之培養液下,毛豆根瘤數增加最多,幾達100﹪,而無生物素處理根瘤數只有33﹪。接種前甘露醇6-12﹪之處理,對根瘤之結瘤及固氮效率效果最佳,接種後以6-15﹪對促進根的生長最佳。糖蜜處理以10 mgL-1至20 mgL-1對根瘤之形成較佳。

  2. 生物技術在動物防疫上應用研究
      製備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H5及H7毒株之單源抗體,作為研發診斷試劑用,並增幅所有H5、H6、H7與H9毒株之引子,用於H5、H6、H7與H9毒株之基因晶片快速鑑定。完成利用反轉錄聚合?鏈鎖反應技術自狂犬病疫苗病毒基因體中M基因之檢測,及以原位雜交反應應用於感染組織之病毒核酸檢測,開發狂犬病毒之核酸偵測系統。成功應用多引子聚合?連鎖反應快速診斷結核分枝桿菌及副結核分枝桿菌之感染。研製豬口蹄疫病毒單源抗體,獲得兩個強陽性單源抗體,可對抗O1 Manisa毒株病原,累計蒐集71株抗不同動物傳染病病原之融合瘤,產量達1,790 mL,其中抗牛藍舌病病毒及輪狀病毒單源抗體已應用於疾病之診斷。
  3. 植物防疫生物技術之研發與應用

    (1)自具蕙蘭嵌紋病毒病徵的報歲蘭葉片萃取RNA,以RT-PCR方法分離出蕙蘭嵌紋病毒鞘蛋白基因之cDNA,經定序後構築在載體上。同時進行基因轉殖系統測試,結果顯示900 psi氦氣壓力與6 cm作用距離為最轉殖之條件。

    (2)胡瓜嵌紋病毒亞群核酸鑑別分析,以逆轉錄與聚合酵素鏈鎖反應,將選株系中之3a蛋白基因行定序及序列分析,發現目前之株系均屬第一亞群,迄今仍未發現第二亞群之感染。

    (3)應用分子策略分析茄科作物與疫病菌交互作用,發現抗性品種在接種番椒疫病菌後,幾丁質分解酵素之基因表現量較感病品種高。

    (4)利用鞘蛋白質基因誘導瓜類作物對矮南瓜黃化嵌紋病毒產生抗性之研究,依各病毒鞘蛋白質基因之核酸序列設計引子,選殖適用於pET-21b及pBin-19載體之鞘蛋白質基因,以利抗病毒轉殖基因植物之研發。

    (5)完成薊馬傳播之西瓜銀斑病毒(WSMoV)、胡瓜嵌紋病毒(CMV)及胡瓜綠斑嵌紋病毒(CGMMV)的核鞘蛋白或鞘蛋白基因的選殖、解序及基因的構築。

    (6)進行124個西瓜品系之瓜蔓割病抗性篩選,獲得Operon G05及Operon Y16兩個引子,明顯區分出抗病的JSB較感病的Sugar Baby多出900 bp及800 bp的條帶,可能與西瓜抗蔓割病特性相關,可作為西瓜抗蔓割病之分子標記,以快速檢測西瓜苗對蔓割病之抗感性。

(三)加強推動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發展

  1. 生物性農藥
      進行病害防治用微生物與天然製劑之開發與利用、利用放線菌微生物製劑調配抑制西瓜根瘤病之栽培介質、植物病害防治用螢光假單胞菌製劑之研發與應用、木黴菌厚膜孢子之量產與製劑之開發、黑殭菌真菌殺蟲菌之固體發酵量產技術之建立、本土蠟蚧輪枝菌殺蟲劑之開發、綠殭菌之開發與利用、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提高AcMNPV做為生物農藥的致死效率等研究,進行本土性放線菌、木黴菌、粘帚黴菌、蠟蚧輪枝菌、螢光假單胞菌、黑殭菌、綠殭菌等微生物種源收集篩選、菌株改良與製劑之發酵量產與製劑配方技術,並將技術移轉產業界應用。
  2. 加強推動動物用疫苗產業
      研發真核細胞表現系統,改進豬放線桿菌胸膜肺炎疫苗,以小鼠評估疫苗效力,結果顯示保護作用比原核細胞表現之重組蛋白組為佳。應用微射流均質乳化機研製豬重要呼吸道疾病多價油質佐劑疫苗,完成台灣豬群呼吸道疾病的四項重要病原之抗原製作,結果發現有注射疫苗2次的豬隻疾病的症狀相對未施打疫苗的隻要來得低,顯示其效果良好。開發本土性家禽球蟲多價混和疫苗,以單一球蟲卵囊進行雞隻接種以增殖球蟲卵囊,並進行臭氧對Eimeria tenella卵囊芽胞化的影響試驗。試驗結果顯示,臭氧對球蟲卵囊有抑殺效果,且經臭氧處理後之已芽胞化卵囊可刺激雞隻產生免疫反應,使雞隻於多量球蟲攻毒時具有保護能力。
  3. 花卉種苗產業之發展應用
      建立花卉種苗組織培養生產自動化系統、電腦條碼管理系統及病毒檢測系統,並已技術移轉業者應用。組成技術服務團,已輔導19家業者改進生產流程。以液體培養基配合不織布及棉紙作支持物進行蝴蝶蘭播種,可降低異常培殖體百分率。
  4. 家畜禽關鍵性生物技術之開發與應用

    (1)已將 1 段含有豬TGF-β cDNA片段的載體,轉殖入大腸桿菌中,顯示TGF-β的表現量皆在2%的範圍。

    (2)由台灣獼猴選殖出完整之乳鐵蛋白基因(mlf),而純化的重組乳鐵蛋白,具吸附鐵離子及對抗病原菌的能力。

    (3)分析出蛋雞殼腺特異cDNA特異片段之核苷酸序列,並選殖到與蛋雞蛋殼有關之cOPN基因。

    (4)小鼠之未受精卵經激活處理,第二極體形成排出率可超過75%,其中卵質DNA隨第二極體完全排出者約60%。

三、提昇食品加工技術

(一)加強食品工業技術之開發及輔導

  1. 中式食品之開發

    (1)高溫高壓瞬間膨發食品之開發:利用瞬間高溫高壓(Heat-Press)膨發技術,開發各種穀豆類、禽畜類、水產品、蔬果類及混合式產品之膨發即食休閒食品。

    (2)皮凍製造技術之開發:以?y℃加熱?銴p時即可製成膠強度約為1000/1200 g的皮凍產品,可適合湯包和小龍包使用。以? %濃度的市售明膠產品,並添加洋菜多醣類和調味劑,可配製成不同膠強度和風味的皮凍產品。所建立的皮凍製造技術有助於中式點心湯包類產品製程標準化,使產品品質能維持一致性,有利於工業化量產技術。

    (3)高價值甲魚產品之開發及對護肝保健功能之探討(I):建立甲魚粉及甲魚蛋粉量產技術,提高甲魚的附加價值,增加養殖業者之收益。

    (4)傳統藥膳食品之開發研究:十全甲魚對B-淋巴細胞及T-淋巴細胞均具有顯著增殖作用,大蒜雞、四物甲魚及山藥洋參燉乳鴿等藥膳產品則對B-淋巴細胞具有20-40 %的增殖作用。此外,十全甲魚、山藥洋蔘燉乳鴿、大蒜雞及冬蟲夏草烏骨雞等藥膳產品均有促進巨噬細胞吞噬之作用,其中以十全甲魚平均約增進30-80 % 的效果最佳。

  2. 高品質農產加工食品及HMR產品

    (1)CAS優良食品認證及相關技術之研究:建立食品工廠中李斯特菌快速檢測方法,完成冷藏豬血糕製程合理化與衛生品質提升之探討、即食餐食工廠清潔作業環境中之微生物族群及其控制之探討、握壽司製程合理化及衛生品質評估,探討氫氧穩定性同位素應用於鮮乳摻假分析之技術,研發以ELISA方法鑑定鍊黴素、健大黴素並使用GC/MS定量乙型受體素」等6項CAS相關技術研究。

    (2)HMR產品調查及研究:完成台灣消費者對HMR潛在之飲食需求調查及研究;開發酒粕漬蔬菜、餐梅及大蒜等開胃菜、可微波復熱冷凍油炸產品及包材;建立冷凍調理菜餚冰晶微細化技術及熱販賣即食食品的溫度管理;開發快速檢測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免疫晶片。

(二)推動食品科技之研究

  1. 保健食品之開發研究

    (1)食用菇菌類保健食品方面:完成176株食用菇菌高多醣體之篩選。研究顯示樟芝發酵培養液具腫瘤細胞之毒殺能力,其抑癌活性物質為疏水性之水分子;冬蟲夏草菌絲培養液,分子量介於3KD-10KD間之區分物具抗氧化力。巴西洋菇及茯苓發酵培養液可降低受ionomycin刺激RBL-2H3細胞株分泌histamine 之濃度,柳松菇水萃取物對油煙誘發胞外質體DNA股斷裂之保護效果最好,甲醇萃取物對油煙誘發CL-3細胞基因毒性保護機制,係透過抑制COX-2之基因表現。而豬苓茯苓之萃出液促進人類細胞C32之生長。

    (2)山藥及薏仁健康食品方面:研究結果顯示,山藥會明顯改善糖尿病太白鼠攝食量、飲水量及排尿量等「三多」臨床症狀,改善腎功能及脂質代謝。山藥對於停經婦女人體試驗發現,血清中Estrone性激素增加。另紅麴薏仁產品機能性成分薏仁酯monacoli n k及r-aminobutyric acid三個月時尚穩定,貯存半年有減少趨勢。

    (3)其他本土性保健食品方面:大蒜精油及三種含硫化合物均可調控肝臟抗氧化酵素與解毒酵素活性、蛋白質與mRNA之表現,而調控抗氧化及解毒能力與結構中硫原子數有關。洛神花之花青素主要為delphinidin系及cyanidin系。其捕捉自由基能力及還原力低於生育醇。九孔配合吳郭魚、虱目魚開發免疫蛋白產品已順利完成細胞免疫活性評估。至於青草茶之抗氧化力(清除DPPH及ABTS自由基能力)現煮產品優於工業化罐裝產品,原料乾燥方式以「冷凍乾燥」最佳,其次常溫除濕乾燥,而熱風乾燥較差,影響抗氧化活性較大。

  2. 開發國產大宗農產品加工技術
      完成米飯質地老化動力學結構因素探討與建立較適質地分析法;探討不同煮飯方式與米穀品質變異對炊飯品質之影響,建立經濟規模炊飯品質穩健化技術;高GABA糙米培製之研究開發及保健功能之探討。完成中式傳統蔭油製麴自動化研究;完成山藥粉之應用研究及產品開發。開發冷凍熟米糰米食產品、米穀類火鍋料、調味蒜頭、桑椹果汁及果渣加工產品、罐裝牛蒡飲料、乳酸發酵綜合果蔬汁及甜柿次級品之加工等產品及研究。完成紅豆餡貯存品質改進及產品開發、金針乾製品加工技術改進、破布子加工特性之探討、乾式桑椹蜜餞製程之改善、楊桃汁加工流變特性之研究。研發本土水果(荔枝、梅酒、葡萄及楊桃)釀酒製程及品質改進,開發混合酵釀之餐用酒、調味涼酒及龍眼蜂蜜甜酒、蒸餾酒,完成本土水果釀酒酵母菌種之收集及篩選試驗。
  3. 農業微生物種原之收存、複核與利用

    (1)完成25株本土潛在食藥用真菌之分離及篩選連同完整背景資料於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菌種保存及研究中心作長期保存,以納入農業微生物種原庫中收存管理。

    (2)完成歷年收存的73株蘇力菌、36株有機物分解菌及150株菇類真菌種原,經冷凍乾燥或-80℃低溫保存後之存活性複核。針對20株存活效果不佳菌種以液態氮保存。

    (3)完成全省9株舞菇屬菌種,5株多孔菌屬菌種rDNA定序分析及AFLP分子遺傳背景資料並完成歸群分析,結果驗證rDNA sequences確實具有屬內種親源關係之歸群功能,使菌種鑑定功能更具公信力。

四、遙測技術之研究發展

(一)遙測技術之研發與推廣

  1. 建立高解析衛星影像之幾何改正方法
      本高解析衛星影像之幾何改正方法的成果精度與國際上其他方法(包括商用者)相當,對地面控制點之需求可大量減少,因此,可作為實用的推廣應用工具。
  2. 台灣地區動態植被指數(NDVI)資料庫的建立
      收集1995年9月至1999年12月台灣部份地區晴空的NOAA AVHRR衛星資料,並已建立台灣及大陸東南沿岸地區1995年9月至1996年3月以及1998年1~12月與1999年1~10月動態植被指數的資料庫。
  3. 應用植被指數計算台灣地區森林區域模式之研發
      本研究計算之台灣地區森林覆蓋區域及其面積所佔之比例與林務局於第三次台灣森林資源調查結果大致吻合;在森林面積比例之計算約為54.5%,與林務局調查約為58%之結果,非常接近,顯示此法之可行性頗高,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及探討。
  4. 應用空載雷射掃描儀進行地震災區形變研究
      洽談完成加拿大Optech公司攝像作業、空載雷射掃描儀資料獲取之作業準則、完成飛航計畫、GPS導航與定位規範、各作業流程中作紀錄要點、資料後處理規格、品質確認與品質管理需求等及地震災區航線規劃圖,涵蓋重點有中寮九份二山、草嶺潭、台中大坑等地區。

(二)遙測技術之應用

  1. 空載多譜掃描數據資料轉換
      完成航線204條掃描航線資料的格式重整、快相列印及光碟建檔。發送204條航線影像資料給國內各申請單位使用並備份資料至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儲存、影像資料庫建置及查詢系統、且完成緊急處理墾丁外海油污染及桃芝風災影像送部會。此外,高效率之HDDT轉換CD-ROM任務,立即發送申請單位,以利各單位當年度遙測計畫之進行。本計畫之執行可確保國內唯一自主性、高解像力的遙測資料能有效率地生產出來,到達使用單位手上分析利用,以利其遙測計畫進行,促進遙測技術的普及。
  2. 整合性多尺度森林生態系經營資訊系統之研究
      研究自台大實驗林數值地形模型自動萃取依河川級序界定之多尺度生態單元,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彙整營林資訊,規劃建置整合性多尺度森林生態系經營資訊系統。所建置之資料庫,依資料處理技術及經營管理實務需求,分為基本圖層、導出向量圖層、導出網格圖層、影像資料、經營管理與社經資料等 5 大類,使用者可依業務需要擷取相關資訊。
  3. 乾旱預警之研究
      以高屏地區歷年之氣象資料,利用ARIMA時間序列分析及水熱指數完成氣象乾旱分析模式之建立,並充份掌握高屏地區乾旱型態及循環變動。以NOAA衛星影像資料所推估之乾旱指標,監測乾旱的時空變化,在不同乾旱狀態下作物光譜反射特性具明顯差異,顯示NOAA衛星在乾旱預警上確實具有效果。
  4. 海岸洪氾災害之監測
      針對本會 89 年公佈農業災害救助手冊說明修正海岸洪氾災害監測系統。建立雲林台 19 線以西的基本主題圖、土地利用、遙測影像及DTM等 4 大項資料庫。評估IKONOS影像分類精度與滿意度指標;人工螢幕判釋分類的精度與指標最佳,物件導向模糊分類次之,影像自動分類再次之。以災害監測系統實際量化桃芝颱風後水上鄉的農業災害;淹水面積為100.63公頃,剔除非農業及休耕農地後,實際受害面積為48.73公頃,統計損失金額為162萬元。
  5. 天然災害調查及損失估算資料庫之建立
      完成資料庫 8 大標準制定、各相關子計畫災情資料、檔案資料架構及相關屬性分類標準與代碼之橫向溝通及整合。提昇資料庫軟體之效能;使用GeoMedia Web,配合Oracle SC及SDE空間資料庫軟體大幅提昇整體系統存取效益,解決併用圖形檔案及屬性資料庫系統資料交換性較差的問題。依據標準完成中文化/圖形化之應用資料庫查詢顯示、分析評估及資料管理示範展示。
  6. 森林火災危險區域之研究
      蒐集歷年森林火災災情資料,並納入森林火災資料庫管理系統中、進行影像處理與分析,以利災情影像資料之判釋與植生指標之計算、建立森林火災查報災情損失系統,以供主管機關參考、並探討人類活動、植被型及地形因子與火災發生頻率之關係。
  7. 衛星遙測海洋資源之研究
      完成蒐集風雲一號衛星及儀器的資料、相關資料的網站連結與介紹(http://home.kimo.com.tw/chrpt/)。完成風雲一號影像資料之接收及展示;前往杭州的大陸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研究接收的方式及資料的處理,並於 11月份舉辦研討會,與東亞各國的專家共同研討風雲一號衛星資料的接收。與越南學者建立合作關係,預期成立小型衛星站網絡,科技交流。

(三)精準農業之研究與應用

  完成水稻光譜資料庫系統管理之建置;開發土壤性質空間變異偵測技術;並已完成精準農業網站之建置。及完成水稻聯合收穫機上裝設水稻產量偵測器,並與GPS系統結合,配合精準農業管理,改善田間稻米生產調查方式。並研製田間作物性狀定點精準感測作業機一台;結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與變率施噴系統所需之控制器研製完成,正進行實車安裝與完成初步測試工作。

  另在天然災害偵測與預警方面,選定園藝作物為對象,已初步瞭解小白菜在遭受雨害時之植被光譜變異情形;同時在農業生產調查方面,亦提出適合我國農業環境的高效率稻作影像航遙測工作流程及稻作資料管理分析機制,可進一步整合運用於業務單位,改進傳統航測調查方式之缺失。

五、農漁牧產業自動化與電子化

(一)農業生產自動化

  1. 蔬菜育苗自動化與營運管理資訊化之開發與應用
      規劃整合育苗生產資源,藉由育苗營運管理系統中發展可行之操作程序,完成「育苗自動化資訊網」之建構規劃。以多光譜影像遙測技術分析苗品質,對葉片含水量與葉綠素含量測定可達極高之準確性。流體播種機改良種子槽,加裝液體擾流系統,播種精度提高為93%。以脈衝電路與電磁閥等元件設計設施內精準可變率噴灑系統,並召開溫室標準設計座談會。
  2. 水稻育苗作業與管理自動化改進與應用
      研發改良自動捲苗機,提升每小時捲苗能量至1,000盤左右,配合並列式捲苗作業系統。研製改良1台三向式分苗器及集苗器,作為自動化系統進出秧苗盤用。完成水稻育苗中心網站之建構,將全省各水稻育苗中心名冊、有關水稻育苗中心法規及申請表單、育苗中心技術資料,整理於網站上供農民上網下載或查詢,達到資訊公開之目的。
  3. 花卉設施栽培作業自動化系統之開發
      開發成功大面積蝴蝶蘭溫室微氣候均勻化控制與濕度控制技術,以及利用生物本體指標達到環控與肥培自動化,使文心蘭可以全年生產。並應用單晶片配合工業元件完成環控與肥培控制器之商品化,建立網室設施花卉自動化作業體系。尤其文心蘭環控與肥培自動化管理作業技術,係以科技整合方式將農業機械、園藝生產、與病害管理等研究群,依設施環控能力、文心蘭生長需求環境、與病害管理等專業知識,建立文心蘭栽培最適環境資料,可改善夏季生產環境,有效提昇國內接單外銷之穩定供貨能力。
  4. 蔬果嫁接作業自動化
      完成4坪嫁接苗癒合養生室之研製,已達商品化水準,提供嫁接苗良好的癒合環境,不但嫁接苗品質提升,且可節省許多人力。並完成西瓜苗嫁接機之改良,成功率可達86%,採用頂插方式,免用嫁接夾,為本機之一大特點,同時完成木瓜苗嫁接機之雛型機之研製。

(二)漁業生產自動化

  1. 在分隔式養殖系統的研究方面
      本年度繼續改良分隔式養殖系統,增加水下噴射式加氧機,可保持池水接近飽和溶氧,並可同時維持每秒10公分之循環水流;增加水底之集淤口和由池底吸淤的刷網機,可有效清淤,保持水底乾淨;研發影像計量系統,可在水中量測魚的大小和隻數,準確率94%;在烏山頭建造大型試驗池,以塑膠布舖底,塑膠板分隔,進行吳郭魚養殖試驗中。
  2. 在自動化超集約循環水養蝦系統之研發方面
      已建立室內配合室外之2階段養蝦及完全室內3階段養蝦之自動化超集約循環水養蝦推廣模式;本年度已推廣3處養蝦場進行1:2:3的3階段白蝦養殖試驗,第1期收成量為1,400公斤(3池×70平方公尺×0.7公尺),單位面積產量平均為9.53公斤/立方公尺;第2期收成量為1,422公斤,單位面積產量平均為9.67公斤/立方公尺,2期試驗結果發現產能已接近10公斤/立方公尺的經濟效益。
  3. 在箱網養殖投餌機之研發方面
      已完成海上飼料導管之設計與細部結構圖,並完成投餌機之製作與配管作業,及海上平台之固定試驗;已於11月23日辦理海上實際觀摩,目前所使用之餌料導管可同時針對3口箱網投餵不同次數及不同餌料量的餌料,每分鐘可投餵45公斤餌料;每次針對3口箱網同時投餌,若以3口箱網為一單位約可節省1/2的投餌時間。
  4. 在水產電腦魚計機之研發方面
      本計畫研製之電腦魚苗計數機構包括進苗、等待處理、進行影像處理及出苗等4個水盤,水盤下方轉盤裝有分度機構,能準確定位水盤位置使影像的擷取範圍不致發生偏差,經影像系統擷取影像後,在魚苗電腦計數的同時透過電腦連線驅動水盤旋轉至下一定點,將出苗口水盤往下方90度傾倒,使魚苗落入收集魚桶內,完成電腦影像循環計數;本套系統實驗後,單批最佳處理量約為200至250尾,平均每分鐘處理4個循環,以每次250尾估計本套系統之處理速率為60,000尾/小時,平均準確率為93﹪。

(三)畜牧生產自動化

  1. 畜禽餵飼技術或系統之研發方面
      完成青割玉米自動封袋系統之研製,有效提升產品品質與延長儲存時間。另研發完成國產完全混合日糧調製兼具牧草切斷作業技術之設備,使一機發揮兩種效果,降低作業成本 50%。
  2. 畜產品收穫技術或系統之研發方面
      研製整套乳質監測系統,乳房炎檢測之正確率可高達 80%。另開發完成土雞自動拗腳器,可減少土雞屠宰場柪腳作業人力 50%,並避免作業人員手關節之傷害。
  3. 畜禽管理技術或系統之研發方面
      完成環控籠飼肉雞舍遠端監控系統之開發,可以有線電話進行雞舍內溫、溼度之紀錄及監控,配合肉雞生長各階段所需之環境規劃最佳之環控策略。
  4. 廢棄物處理與管理技術或系統方面
      開發完成之養豬場放流水自動監控系統可去除氮磷 80%、化學需氧量 (COD) 之去除率則達 90%以上。

(四)農產運銷電子化

  90年度工作內容為建構農產品供應鏈電子商務體系,主要與成果有:

  1. 建置「農產運銷全球資訊網」
      建立國內外農產品行情報導系統、農產品價量資料庫、農產運銷電子化XML標準與編碼等相關資訊。提供農民及農業產銷團體迅速掌握農產品行情、產品規範與產銷訊息。
  2. 推動「農產運銷組織電子化」
      在農業產銷組織自動化基礎上,針對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農會超市體系、台北花卉市場等交易組織推動電子化作業,加強產銷及交易訊息之傳遞效能,進而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並透過電子化過程促進作業流程合理化,提昇「企業再造」效果。
  3. 促進「農產品交易業務電子化」
      輔導農民或農民團體透過網路行銷體系進行交易活動,整合需求鏈及供應鏈,促進農產品流通效率化與秩序化。包括推動「真情百寶鄉」農產食品行銷資訊入門網站系統,提供產銷訊息及「真情食品館」購物宅配等電子商務服務;建置台灣區觀賞植物運銷合作社「圓仔花」網站,提供網路花卉資訊與交易平台;建置桃園縣農會「農漁會聯合網路商城」系統等體系。
  4. 建構「農產品供應鏈電子商務體系」
      輔導農業合作社場及農會等組織,建構供應鏈電子化示範平台1處,加強相關營運管理與現場管制資訊整合,建構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體系。
  5. 人才培訓
      舉辦農產運銷電子商務講習會4個場次參加講習人員計400餘人次;辦理電子商務人才培訓與養成約1,000餘人次。出版農產品供應鏈電子商務專輯1冊,計20萬餘字,200餘頁。

(五)推動配合措施

  1. 農業自動化與電子化科技資訊推廣
      完成的工作重點包括:?髀A業自動化叢書第11輯─「設施栽培自動化」之編輯、排版與刊印;?繺o行農漁牧產業自動化電子報與短訊4期;?韞R實「農漁牧產業自動化」網站資料,增加資料2,000筆以上;?糮鬮簼妏A業自動化技術資訊推廣工作;?黥ㄗ揤A漁牧產業自動化技術資料網路下載,計完成電子化資料檔20冊;?鶾A漁牧產業自動化推廣錄影帶轉成多媒體影像檔,提供網路下載,計完成轉檔錄影帶40部;?鰴]置「花卉自動化及設施園藝技術」網站。
  2. 農業自動化與電子化人才訓練
      完成農業電子商務研習班、資料庫應用研習班、電腦繪圖基礎研習班及設施農業自動化研習班等4班種、6班次,共計參加學員179人次,預定1,050人日數,實際895人日數,達成率85%。
  3. 農業電子化技術服務團
      分別召開4次的團員大會以協助農產運銷電子商務相關計畫的進行,受輔導的單位有台北花卉公司,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台北縣農會等單位。建構完成人造衛星技術及漁船資料倉儲技術介紹的網站,除有3層式架構網頁供漁民熟悉人造衛星的運作外,尚有Java程式可讓漁民了解整個漁船資料倉儲的操作,並召集北中南部學員300人於天母農訓協會開授2天電子商務課程。

六、動植物防疫檢疫

(一)動物防疫檢疫新技術開發

  1. 草食動物疾病防治研究
      由羊隻試驗得知,仍以同源性O Taiwan口蹄疫疫苗免疫後可獲得較高且維持較久的抗體力價;新生仔牛與其親牛血清中和抗體力價之相關性極差,且目前大多數牛場每6個月全場免疫一次之免疫計畫未臻理想,恐需依不同年齡與生殖階段更改免疫計畫,方可確保達到全面預防感染之效果。
  2. 豬隻疾病防治研究
      完成豬瘟之防疫資料連線,並建立台灣豬場豬瘟免疫基本資料及初步血清監測結果,作為日後進一步的豬瘟撲滅計劃基礎及參考;建立以原位雜合反應檢測豬假性狂犬病之技術,此結果可供建立疾病監測和清除本病參考的依據;已成功的建立利用酵母菌表現系統進行豬瘟病毒蛋白的表現,且重組酵母菌株能表現出分泌性病毒醣蛋白E2,並能被豬瘟高免血清所辨認,顯示具有正確之抗原性,未來可將所表現的蛋白產物進一步純化,並建立大量生產系統來生產此病毒蛋白,進而開發成一種安全、有效且成本低廉之理想豬瘟鑑別診斷試劑。
  3. 家禽疾病防治研究
      分析1998-2001年台灣各地分離之新城病毒,發現所有毒株之F基因序列接與大陸廣東GPMV株極為相近(第VIIa基因型),顯示此類型病毒自1998年以來已肆虐台灣,迄今尚未歇止。耐熱性與耐清潔劑特性測試顯示1998-2001年分離株在耐熱性上與先前野外分離株類似,但在耐清潔劑特性則有增強現象。此資料將提供新城病之防疫對策參考。
  4. 水產動物疾病防治研究
      台灣南部地區之養殖魚類經聚合?鏈鎖反應檢測虹彩病毒(iridovirus)感染情形,感染率高達54.88%。而PCR反應產物經核酸定序後與國外發表之魚類Iridovirus序列比對,推測發生於台灣地區之石斑魚虹彩病毒與日本發生之鯛科虹彩病毒感染症相似;本年度對養殖對蝦以PCR檢測蝦白點症病毒(WSSV),監測大台南地區63場,計696例分析結果總陽性率37.35%,同時建立以PCR早期診斷與全期間控蝦病毒性疾病之技術。
  5. 動物分離菌種類及抗藥性調查
      為瞭解國內動物分離菌抗藥性型態,監測國內畜牧場內豬、雞之腸內人畜共通細菌(Escherichia coli, Salmonella, Campylobacter, Yersinia) 及指標性細菌 (Enterococcus) 等抗藥性情形,建立我國動物分離菌之抗藥性資訊。
  6. 開發動物及其產品檢疫診斷試劑及方法
      自194隻鳥的33個糞材檢出球蟲(21/33)、絛蟲(3/33)、毛細線蟲(1/33)、胃蟲(2/33)和外寄生蟲卵(7/33)。血清學檢查無雛白痢(0/25)和鸚鵡熱(0/20)抗體;解剖病例發現有Klebsiella spp.感染、大腸桿菌症、沙門氏菌症、麴菌症、念珠菌感染、隱胞子蟲感染和絛蟲症;研發聚合酶連鎖反應診斷技術從血液檢測鉤端螺旋體菌、狂犬病與披衣菌症等重要人畜共通傳染病。針對134例檢疫犬貓進行血液抹片、血清抗體及病原聚合酶連鎖反應檢測。
  7. 開發動物及其產品燻蒸消毒處理新技術與研發重要動物疾病檢疫處理技術
      完成口蹄疫、豬水疱病、豬瘟、豬假性狂犬病、家禽流行性感冒、新城病及豬生殖與呼吸綜合症等7種甲類或重要動物傳染病病毒之病毒特異性基因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等偵測技術。另於緝獲之走私畜產品銷燬前進行採樣檢測,共收集49件走私進口畜產品與13件活體走私動物樣本,均未檢出上述陽性病毒核酸;研發以原位雜交法,配合立百病毒專屬探針以診斷立百病毒之感染。
  8. 建立與監測魚類重要疾病檢疫技術
      研發以鮭魚之胚胎細胞株(CHSE-214)培養增殖立克次氏樣菌,並設計特異引子對 ( F5與R5 ),進行聚合酶連鎖反應以檢測立克次氏樣菌感染症(圖2);研發以BF2細胞株檢測石斑魚、大嘴鱸魚與金目鱸之Iridovirus感染,建立以聚合酶連鎖反應之檢測條件。

(二)植物防疫檢疫新技術開發

  1. 植物疫病蟲害監測技術與風險評估
      針對光肩星天牛、大麗輪枝菌、外來種蝶蛾類、蜜蜂重要敵害(小蜂蟎、氣管蟎及蜂箱小甲蟲)、斑潛蠅等,建立風險分析資料,供防檢疫措施參考;調查番茄與洋香瓜上銀葉粉蝨,顯示黃色黏紙捕獲最多,成蟲偏好棲息於老葉及中齡葉,若蟲以中葉及老葉較多。
  2. 植物疫病蟲害防疫技術之開發與改進
      經接種鑑定試驗,證實Enterobacter cloacae與埔里及魚池地區之茭白筍新病害有密切關聯;以核酸探針及PCR引子,進行火鶴花細菌性葉枯病病原篩檢及防治之研究,完成16S-23S rDNA spacer sequence之定序,獲得一段新發現之insertion sequence (ISXCD1)。並完成PCR引子之偵測敏感性、專一性及偵測流程測試。
  3. 開發與應用整合性植物病蟲害管理技術
      為防治番茄晚疫病,選育出6個高度抗病自交系及5個抗病雜交F1族群之番茄品系,通過區域試驗進而推廣;香蕉耐病品種「寶島蕉」組培苗蕉株發育期間,蕉園雜草以13%固殺草溶液100倍連續進行防除,及施用氮素偏高之化學肥料,會減弱蕉株黃葉病抗病力。而「寶島蕉」組培苗、吸芽苗及宿根蕉株中,以組培苗最易感染黃葉病;完成草莓園內之葉蟎及溫氏捕植蟎天敵之族群密度調查並建立資料庫。釋放捕植蟎可有效壓制葉蟎密度及減少施藥次數。
  4. 加強生物防治資源調查、開發及利用研究
      研究以介質添加物防治病蟲害,結果顯示0.5% 丁香粉末可有效防治甘藍立枯病;18種供試的植物汁液對十字花科黑斑病菌及火鶴花花腐病菌分生胞子的發芽有抑制效果;4種對軟腐病菌的生長有明顯的抑制效果,其殺菌效果最強的植物為火炭母草、苦茶籽及韭菜;由國外引進寄生蜂Encarsia pergandiella防治銀葉粉蝨,研究發現寄生率隨寄主密度上升而先增後減;引進寄生蜂Halticoptera circulus防治非洲菊斑潛蠅。
  5. 植物檢疫新技術開發
      利用NaOH簡易法處理樣品,並以引子對(SL1/SR1)進行PCR,可於4小時內鑑定出果斑病菌,將之應用於瓜類罹病葉片及果實之診斷皆可測得特定的194 bp片段,同時亦可分離到果斑病菌,故引子對SL1/SR1具快速鑑定及診斷果斑病之功用,在種子檢測上也有應用潛力;採用不同劑量的輻射照射防除花卉害蟲卵塊具良好殺蟲效果,不同劑量之輻射照射處理菊花、文心蘭及蝴蝶蘭的結果顯示,以文心蘭對照射處理的忍受度最高,其次為菊花,而蝴蝶蘭的忍受劑量最低;菊花外銷品種黃色菊‘黃精競’及白色菊‘白天星’以10、20、30 mM aminotriazole(ATA)及5、10、20 mM proline 預措8小時後於25 ℃減壓至115mm-Hg 以溴化甲烷12 g/m3,加磷化氫4 g/m3燻蒸2小時後取出,二點葉?咫恔狐言?#P死;試驗甲酸乙酯替代溴化甲烷燻蒸儲藏穀物及乾燥中藥材中之害蟲,包括玉米象、米象、擬榖盜及藥材甲等。使用甲酸乙酯40ml/m3,燻蒸各種成蟲24小時,死亡率達100﹪。

(三)動植物疫病蟲害診斷鑑定技術之研究及開發

  1. 針對台中東勢、和平等橫山梨栽種地區,在抽取疑似梨衰弱病罹病株全植物DNA後,利用r1、f1進行PCR反應,增幅出一大小約600 bp之專一性片段,藉由基因選殖及DNA解序16s rDNA,發現其與國外發現之梨衰弱病(Pear decline phytoplasma)之序列相似度高達96%。
  2. 成功開發植物重要病原立枯絲核菌鑑別培養基,將菌組織放置在鑑別培養基上,經過6小時後,以組織週圍之顏色變化(陽性反應呈褐色),用以鑑定是否為立枯絲核菌。
  3. 開發快速檢測瓜類鐮胞萎凋病菌技術,已進一步找出這些引子產生尖鐮胞菌特異性片段的最佳PCR條件,並利用南氏墨點轉漬分析確認其特異性,故西瓜蔓割病菌,苦瓜萎凋病菌和香瓜萎凋病菌三分化型可利用不同引子放大出的DNA片段組合區別。
  4. 完成本省新興蔬菜山蘇花病害調查,並建立相關病害資料與編印梨樹病害圖鑑及蒜病害手冊。
  5. 開發專一性引子,用以區別月橘、蘇鐵及樟白輪盾蚧之種間差異性,證明同種但不同採集族群或生長時期,其RFLP圖譜均相同,顯示種內的穩定性。
  6. 於果實蠅科中選取了寡毛實蠅屬(Bactrocera)及優阜實蠅屬(Euphranta)共10種果實蠅,進行電子顯微鏡超微形態的觀察,找出可區分近似種的形態特徵。潛蠅科斑潛蠅屬(Liriomyza)昆蟲共觀察攝影10種,彙整完成微毛列及雄蟲生殖器等超微鑑定圖譜。
  7. 完成纓翅目中包括薊馬科 (Thripidae)、孢薊馬科(Merothripidae)、花薊馬科(Aeolothripidae)、異薊馬科(Heterothripidae)、寬錐薊馬科(Adiheterothripidae)、及管薊馬科(Phlaeothripidae)等重要6科60屬薊馬資料庫系統架構、分類特徵、各屬特徵數化圖形之建立。
  8. 執行進口洋蔥西方花薊馬檢測鑑定工作,共檢測534批進口洋蔥,計檢測鑑定出2,723隻薊馬和85隻蟎類害蟲,其中有3隻經鑑定為西方花薊馬,已分別函請輸出國改善。
  9. 建立貓披衣菌PCR診斷鑑定技術,完成200個貓眼結膜檢體的檢測,其中PCR陽性率約為5%,並經由核苷酸定序分析其同源性,與Fe/145菌株比較,發現在MOMP基因第409及410核苷酸的位置有GC→CG的突變,可供未來流行病學調查及計畫執行的技術基礎。
  10. 建立披衣菌聚合酶鏈反應試驗,檢測自各縣市採集之500個鴨子泄殖腔拭子及糞便檢體,結果陽性率為16.2%,以雲林縣之抗原陽性率最高為21.1%。以聚合酶鏈反應-限制片段長度多形性試驗測鑑定70個鴨及64個鴿子披衣菌DNA,結果皆鑑定為C. psitaci。
  11. 檢測台灣家畜的新包蟲血清抗體陽性率如下:乳牛49.4%、牧場犬4%及羊隻34.3%,而陽性牛隻多有流產的病史,顯示新包蟲是引起台灣牛隻流產的主要原因。在野鼠感染實驗動物方面:將nude mice接種已感染野鼠腦組織的ICR mice腦乳劑,於接種後6個月,在其腦組織發現一個約20μm (囊壁厚約1 μm)的組織囊體。取此腦組織以牛抗新包蟲的多源抗體來進行免疫染色,觀察到特異性螢光;進一步利用聚合酵素連鎖反應檢測腦組織發現328 bp的新包蟲特異性片段,屬全球首次證實,野鼠可作為帶原宿主。

七、農業經濟、農產運銷與農民輔導之研究

(一)農業政策、經濟及貿易之研究

  1. 農業產業及資源經濟之研究
      因應我國農業產業衝擊,建立我國糧食需求預測及糧食安全管理機制,藉由推估未來糧食需求下之最適糧食安全指標及水準,並進一步規劃以最小成本達成糧食安全目標之管理機制;提供台灣21種敏感性農產品產銷趨勢之分析資訊,並測定農產品價格及替代彈性,作為市場導向下農業產業發展、產銷調整之參考;進行農業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育之研究,如推動有機農業、市郊農業、坡地農業等經營策略分析,以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促進農業資源之永續利用。
  2. 農業政策及制度之研究
      因應貿易自由化,提供農產品產銷趨勢分析資訊、農業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育相關課題研究及因應措施,委託台北大學、清華大學分別建立台灣農業政策系統模型、台灣農業部門模型,進行政策模擬,已初步完成測試,且由於加入WTO後產業調適過程中,也將帶動農地、農業用水與人力等農業資源之移轉,乃針對農產品生產、農地資源、
  3. 回上一頁
  4. 94-03-01:2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