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乳牛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執行成果

中部辦公室技士 莊金谷

壹、前言

  91年台灣地區酪農計有751戶,飼養乳牛11萬7,068頭,平均每戶飼養156頭,其中經產牛(泌乳牛與乾乳牛)84頭,每頭經產牛年產生乳5,653公斤,總產乳量計為35萬7,804公噸,年產值達75億8千餘萬元,比較81年之酪農1,065戶,飼養乳牛9萬3,537頭,平均每戶飼養87頭,每頭經產牛年產4,621公斤,總產乳量24萬6,281公噸,年產值42億3千餘萬元,10年來戶數雖減少314戶,但平均每戶飼養規模增加79%,每頭經產牛泌乳性能提升22.3%,總乳量增加45.3%,產值增加78.9%(詳表1DOCX / odt / pdf)。

  台灣地區近5年來液態乳銷售量年平均46萬9,914公噸,其中鮮乳銷售23萬7,800公噸,占液態乳銷售比例50.69%,顯示鮮乳仍是國人液態乳消費的主要產品,而發酵乳銷售量由88年的8萬公噸,驟升為90年的14萬餘公噸,市場占有率自18.4%增為29.08%,躍居第2位,主因為近年來乳品業者以消費者健康訴求作為策略運用,強調活性乳酸菌健康食品,而使該產品蔚為風潮。調味乳占液態乳比例約20%左右,其價格較低,但含糖量高,消費對象則以青少年及兒童為主;保久乳年銷售量僅約2萬餘公噸,占液態乳比例不及5%(詳表2DOCX / odt / pdf)。

  91年國內計有29家乳品工廠收購酪農原料生乳,而參加本會鮮乳標章計畫輔導者有17家(該計畫係採由廠商自由申請參加方式,鮮乳產製情形及銷售方式如圖3.及圖4.),其中前三大乳品廠占總收乳量77.27%,餘者收乳量皆低於5%,甚至收乳量不足1%者達半數,規模甚小,該等乳品廠或因具區域特色地方品牌方能生存,各主要乳品公司(工廠)近三年之收乳情形及比率(詳表3DOCX / odt / pdf)  由於國內養牛規模不及美澳等國,加以生產資材大都依賴進口,生乳生產成本幾乎為歐、美、澳、紐等乳業大國的2至3倍;生乳品質方面由於國內牛隻淘汰速率緩慢,體細胞數偏高,導致生乳品質不穩定;另國內由於鮮乳消費與生乳生產情形迴異,造成產銷不平衡,均有待努力改善。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為降低進口之衝擊,本會於87年起即採行先期調整乳牛產業結構相關措施,以提升酪農產業競爭力。謹將其執行情形概述於下。

貳、擬解決問題與採行具體措施

一、輔導先期離酪及淘汰低生產效率或低生乳品質乳牛

  國內生乳生產成本偏高,其主要原因係酪農對於淘汰低生產效率(產量較低)或低生乳品質(體細胞數偏高)牛隻意願不高,牧場經營效率及生乳品質難以提升,因此,有必要從牧場牛隻結構面進行調整,即輔導酪農加速淘汰低生產或低生乳品質牛隻,以去蕪存菁的方式,提升經營效率及生乳品質,此外,對於生乳品質一直無法改善或經營效率無法提升之酪農戶,輔導其離開酪農產業,進行生產結構面之調整,提升乳業競爭力。

二、獎勵生乳產期調整

  國內鮮乳消費多年來受消費者習慣及環境氣候的影響,冬期消費量少,而夏期消費量多,而國內所飼養乳牛屬溫帶的荷蘭乳牛品種,其泌乳特性為冬期產量多,夏期產量少,導致夏期鮮乳供不應求,而冬期則產生滯銷之特有現象,為紓緩此一情形,必須輔導廠農落實產期調整的工作,鼓勵酪農透過飼養管理、提早乳牛乾乳、調整乳牛配種時間等方法,以減少冬期生乳生產,增加夏期生乳量生產比例,達到產銷調節之目的。

參、輔導獎勵方式

一、輔導先期離酪及淘汰低生產效率或低生乳品質乳牛

  (一)獎勵離酪:優先鼓勵不具競爭力之酪農自願離酪,包括經營效率不佳、生乳品質無改善空間或經營不善等,獎勵標準為每頭經產牛(泌乳牛+乾乳牛)給予獎勵金2萬元,而其餘牛隻(有孕女牛、6月齡以上女牛及6月齡以下女牛)不予獎勵。

  (二)獎勵淘汰牛隻:俟上項自願離酪獎勵額度確定後,如經費仍有餘額,則獎勵淘汰生產效率低及生乳品質低之乳牛,淘汰標準係以個體乳牛年生乳產量在4,000公斤以下或體細胞數每公撮超過100萬以上難以改善,且為八歲齡以下牛隻,具有中華民國乳業協會辦理之乳牛群性能改良(DHI)計畫所提供資料證明者,則予當年度每頭最高1萬元之獎勵,若無DHI資料者,則予獎勵金額的二分之一,旨在鼓勵酪農多參與DHI工作,並以客觀資料加速淘汰牛隻。淘汰獎勵之標準及獎勵金額並逐年檢討修正,以符合實際需要。

二、獎勵生乳產期調整:為鼓勵酪農配合鮮乳市場消費需求,利用育種飼養及管理方法進行季節性的產銷調節,降低冬期生乳產量的比例,以減輕國內冬期剩餘乳壓力,其獎勵方式係以夏期生乳產量(每年4月至11月計8個月)占全年總乳量(每年11月至翌年10月計12個月)之比例作為獎勵標準,其分級標準為夏期比例高於67%者為第一級,66%以上未達67%者為第二級,65%以上未達66%者為第三級,未達65%者不予獎勵,分級標準亦逐年檢討修正提高,獎勵額度則先統計國內當年達到獎勵分級標準(第一至三級)之生乳產量,再邀集相關單位研商確定,以夏期生乳產量比例愈高者,獎勵額度愈高,反之則愈低。

肆、執行成果

一、輔導先期離酪及淘汰低生產效率或低生乳品質乳牛:

  (一)獎勵離酪:自90年起迄91年止,2年來計輔導經營效益較差之酪農戶19戶離酪,約占國內酪農總戶數2.5%。

  (二)獎勵淘汰牛隻:自87年起至91年止,5年來獎勵酪農加速淘汰不符經濟效益之牛隻,計淘汰低生產效率牛隻9,772頭,低生乳品質之牛隻9,355頭,合計淘汰1萬9,127頭,受益酪農戶數有2,696戶次(詳表4DOCX / odt / pdf)。

二、獎勵生乳產期調整工作:

自88年起至91年止,4年來計獎勵酪農戶1,376戶次,平均每年受益酪農戶有344戶,約占國內酪農總戶數45.8%,減少冬期乳量1萬671公噸,平均年減少2,668公噸,對於紓緩冬期剩餘乳有相當助益(詳表5DOCX / odt / pdf)

伍、效益評估

  每頭經產牛平均年產量由87年5,087公斤提升至91年5,653公斤,即5年來,每頭年產乳量增加566公斤;至於酪農戶數方面則由87年867戶減少為91年751戶,5年來減少116戶,平均每戶飼養規模由87年135頭增加至91年156頭,顯示經由本計畫的實施,國內酪農戶數減少,其經營規模則有擴大現象,每頭乳牛單位產能明顯提升(詳表4)有助於降低生產成本。

  在生乳品質方面,A級生乳占總生乳量比例由88年的28.4%提升至91年67.13%,而B級生乳由88年43.4%降低為91年的30.42%,生乳品質達B級以上(即體細胞數每西西50萬個以下及生菌數10萬個以下)者由88年的71.8%提升至91年97.55%,而生乳體細胞數及生菌數平均每西西由88年40.1萬及2.7萬個分別降低至91年28.4萬個及1.9萬個,顯示近年來生乳品質大幅提高,已達國際水準,對提升產業競爭力有相當助益(詳表6DOCX / odt / pdf)。

  經由本計畫實施,將國內夏冬期生乳產量比例由86年之63.99:36.01調整為91年之67.05:32.95,亦即冬期生乳產量減少3.06個百分點,夏期生乳產量增加3.06個百分點,紓緩冬期剩餘乳約10萬671公噸,平均每年紓緩冬季乳量2,668公噸,直接達到牛乳產銷調節之目的(詳表5DOCX / odt / pdf)。

  生乳利潤方面由86年每百公斤198元增加為89年470元,嗣因90年本會生產成本計算方式的調整,將原採泌乳牛固定價值與年限攤提方式改採購入泌乳牛實際價格及年限攤提等方式辦理,因而生產成本有所增加,導致90年及91年獲益有所減少,惟每百公斤獲利仍有280元;在平均每戶獲利方面,以86年72.5萬元較低,89年的205.4萬元較高,近6年來平均亦達137萬元;投資報酬率方面以89年28.75%較高,86年11.12%較低,平均為18.5%,在從事農業各項產業中名列前茅(詳表7DOCX / odt / pdf),是執行本項計畫具體成果的表現。

  本計畫本會曾於90年7月間委託台灣省政府邀請農業經濟、家畜飼養管理、家畜疾病防治、物流規劃、畜產品行銷等學者專家組成評鑑小組,針對87年至89年3年間的執行成果,展開查證評鑑工作,於91年11月間復由本會就91年計畫進行一般查證工作,查證結果對於本項工作之執行均表示肯定,同時建議繼續推動執行,以加速產業結構調整,降低加入WTO之衝擊。

陸、結語

  本項計畫之實施明顯提升了國內乳牛單位產能及生乳品質,並調整生乳產期,對於提升乳牛產業競爭力貢獻頗大。際此在加入WTO市場漸趨自由化之中,除由政府單位採行相關措施外,酪農必須體認到現代化的農民必須具備市場敏感性,並體認市場已轉變為消費者導向之時代,故應隨時注意市場變化,調整生產策略;酪農亦需體認全球化的市場將是成本與品質競爭之局面,尤其在產品全面開放後,生產利潤將建立在價格與品質的比較上,換言之,惟有不斷的降低成本及提高品質,國內乳業才能穩定成長與進步。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