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產青梅產業現況與輔導措施

中部辦公室 劉方梅

壹、前言

  梅和人類發生關係的淵源甚早,在2,000年前就有運用梅花作為賦詩吟詠、鑑賞的題材,亦有利用果梅作藥引,更美的是中意男女以互贈梅子,表達求婚情意,於是「賞梅與吃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梅文化;而其風雅情趣,也隨中國使臣出使日本,傳入日本社會,影響所及,直到現在我國的梅產與文化仍與日本維繫著密切和巧妙關係。

  梅子含豐富養分,包括蛋白質、脂肪、醣類、纖維,維生素A、B1、B2、C,鈉、鉀、鈣、磷、鐵、有機酸如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谷甾醇、蠟樣物質及齊墩果酸樣物質,是一種天然機能性的健康食品。吃起來雖酸味十足,實質上卻是強力的鹼性食品,日本人譽為「鹼性食物之王」。其豐富之有機酸成份,具促進人體生理新陳代謝功能,對於增進健康、改善體質、增強體力、提高免疫能力、預防疾病、延緩老化、抗病防癌或減肥、美容等方面均有裨益。尤其是現代人的飲食多以酸性食物為主,平日如多食用梅子保健,有助於平衡血液酸鹼值。各類梅製品之營養成份如表1 DOCX pdf說明。

  梅子自古以來常運用在食物與藥物裡,中醫有使用「烏梅丸」處方二千年的歷史。微生物免疫學孫安迪博士於「烏梅抗菌驅蟲 具免疫抗癌作用」一文中說到,烏梅具有抗癌、機體免疫、抗病原微生物、驅蟲等多項藥理作用;中國醫藥學院李世滄教授於「梅子養顏助消化」中提及我國傳統飲食養生強調,春季飲食宜甘、少(稍微之義)酸;夏季宜酸、宜苦;秋季少辛、多酸;冬季宜辛、肉類。故無論是梅子成熟當令季節的生、熟使用;或其它任何季節,多用酸味的食品或當調味用,梅子將是一種非常實用且值得長期利用的最佳保健食品。

貳、國產青梅產業現況

  梅為多年生落葉果樹,適合生長於氣候溫暖地區,具有產期集中及隔年結果等特性,產期為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下旬。國產青梅集中於中央山脈兩側栽植,分布於200~1,500公尺之山坡地,為台灣地區山坡地重要果樹之一。91年種植面積為9,166公頃,產量45,218公噸,其中最大產地為南投縣3,386公頃,佔全省面積36.9%,集中在信義、水里、國姓等鄉鎮;次為台東縣2,084公頃占全省面積22.7%,較集中在池上、東河等鄉鎮地區;臺中縣1,150公頃占全省面積12.5%,集中在和平、新社等鄉鎮;其餘依次為高雄縣1,091公頃占全省面積11.9%,集中在三民鄉、桃源鄉、六龜鄉;台南縣661公頃占全省面積7.2%,集中在楠西鄉地區(表2 DOCX pdf)。除南投產區較精緻栽培管理外,其他產區栽培多較為粗放。

  根據農業年報資料(詳表3 DOCX pdf),台灣地區青梅種植面積,於民國82年首度超過1萬公頃達10,644公頃,嗣因梅胚外銷日本市場之優勢,至85年種植面積10,835公頃達最高峰,產量則以86年之94,090公噸為最高,種植面積隨後逐年減少,88年更降至1萬公頃以下,91年種植面積已縮減為9,166公頃,產量降至45,218公噸。近幾年來國內青梅生產,因受雨量、氣溫等自然條件影響,加上中國大陸廉價梅胚競銷,衝擊內外銷市場,時有發生產銷失衡。因此,我國梅產業勢必調整產銷結構期以因應,是以在92年擬訂產銷預警狀況處置表,規劃未來合理生產規模,而以生產面積不超過7千公頃,年產量4萬6千公噸為目標。

  早期國產青梅多製成梅胚外銷日本,是具外銷潛力水果之一。其產值自70年起之6億4千萬元逐年增加,迄86年達31億5千萬元為最高峰,之後受外銷市場萎縮影響,年產值逐漸減少,91年減至11億3千萬元。

  分析80至91年,國產青梅生產費用與收益情形(表4 DOCX pdf)近3年生產成本平均每公頃約163,366元,換算每公斤成本31元;每公頃平均粗收益117,487元,每公頃虧損45,879元。再就農家賺款而言,平均每公頃為46,929元,於此說明近年國內青梅生產,大都藉自有勞力投入來增加農家賺款。

  由於青梅多半不耐貯藏,必須經過加工處理才能產生食用效益,所以除少量經共同運銷通路到市場銷售,供消費者自行加工,或農民自行留下加工外,大部分經由大盤商透過產地販運商收購售予加工廠供作加工。各蜜餞加工廠多配合產期,先從台東、台南、高雄開始收購,直到南投採收期結束。因此,傳統青梅運銷通路之結構,在內銷市場有限、外銷市場不順暢之情形下,一但國內發生產銷失衡,往往導致梅農負擔價格風險,收入不穩定。

  國人對梅子的認知一般僅止於蜜餞,多數不知如何利用。其實梅子因採收期與成熟度之差異,可製成百變多樣化之加工品(圖1)。梅子於果實未成熟時稱為青梅;由青綠轉黃之前的青綠色梅子以百草煙燻至黑色稱為烏梅,藥用的梅子就是這一種,而且也是傳統夏令清涼飲料酸梅湯的原料;未成熟的果肉鹽製稱為白梅;果實成熟變黃稱為黃梅;剛熟的青綠色梅子經過糖醃或鹽漬曬乾可加工製成話梅、陳皮梅等。梅果尚可加工製成果醬、果汁、梅子酒等。其消費型態,以蜜餞類最多佔69%;鮮銷青梅佔24%;梅酒、梅汁、梅醋、冰品等產品佔7%。

  國內青梅是以梅胚型態出口,主要目標市場在日本。目前,梅產品除規定大陸地區不准輸入外,屬自由進出口。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具有專屬海關進口稅則號列之梅乾製品,78至91年進出口情形如圖2所示,81年後出口數量銳減,主要受外銷日本數量下降影響,部分原因為日本在地青梅生產面積和產量增加,另係因生產成本低廉之大陸梅製品漸漸取代台灣梅製品。

參、輔導措施與成果

  民國85年國產青梅曾發生歷年最嚴重之產銷危機,當時本會為妥適予以因應爰透過產銷協調會議,確立朝向「內銷為主,外銷為輔」目標發展,採取四點因應方向:一. 青梅原料及產品以高品質為導向;二. 部分不良品種及超限利用、邊際地之梅園,宜輔導造林或予淘汰;三. 加強拓展內銷市場;四. 輔導梅樹矮化之栽培管理,強化產品之競爭優勢。

  近年來由於主要外銷市場已大部分為勞工成本低廉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所取代,且為因應加入世貿組織之衝擊,產業發展仍維持內銷為主,外銷為輔之目標,並逐步修正產銷措施,茲分生產面、加工面、行銷面,就其輔導措施與成果說明如下:

一、生產面

(一)輔導不具競爭力之粗放果園廢園造林,配合水果產業結構調整計畫,逐年調減臺灣果梅栽培面積,目前栽培面積已由85年最高峰之10,835公頃,調降至9,166公頃,計已減少1,669公頃。

(二)輔導梅園矮化,累計完成821公頃,藉以達到提升青梅品質之示範效果。

(三)91年度於主產區辦理5場次梅栽培管理、安全用藥講習,輔導生產條件佳之梅園、專業農民生產符合安全用藥之高品質手採青梅,增進國產優質青梅鮮銷管道。

(四)結合地方產業及休閒活動,轉型發展觀光休閒梅園。諸如南投縣水里鄉上安、信義鄉風櫃斗、牛稠坑、烏松崙;台南縣楠西鄉梅嶺;高雄縣六龜鄉寶來茂林休閒農園等賞梅區,皆已成功的完成轉型。

二、加工面

(一)邀集專家學者輔導農民團體利用國產梅,產製安全衛生高品質之多樣化梅製品。並已輔導南投縣農會甜菊梅、紫蘇梅、蜜梅等產品取得CAS認證(圖3);信義鄉農會目前且正申請認證中。

(二)為提昇國產梅製蜜餞加工技術及產品品質,自91年度起辦理國產梅製蜜餞評鑑,參賽對象分專業組與業餘組,前三名頒發金梅獎榮譽,藉以建立國產優質蜜餞品牌,有效區隔市場。

(三)輔導信義鄉農會與知名飯店共同辦理梅宴餐料理推廣活動,包括台中晶華酒店梅之饗宴、長榮桂冠酒店梅花三弄、通豪飯店梅之宴;花蓮市農會與當地統帥、思想起、東海樓、亞士都等飯店推出之梅創意餐料理。

(四)輔導信義鄉農會與卜蜂公司合作研發梅子雞簡易調理包;花蓮市農會與台灣鐵路局花蓮站合作推出梅餐便當,深獲觀光旅客讚賞。

(五)輔導信義鄉農會、水里鄉奕青農場、車埕農村酒莊成立農村酒莊,研製釀造梅酒,頗具高形象之品牌知名度。以信義鄉農會為例,推出了一系列梅酒(圖4),每一種酒的命名融入一個當地原住民傳奇文化,如長老說話、忘記回家、梅子跳舞等,以現代化行銷,成功建立本土農特產品牌形象;農會更乘勝追擊,結合中華郵政,發行好言好語系列郵票,推出當地農業特色、梅及酒類等產品郵票組,為台灣農業挹注新生命、新活力。

(七)為杜絕劣質梅製品充斥國內市場,積極輔導農民團體改善梅加工處理技術及設施環境,以提昇產品品質,區隔市場;並透過財政部關稅總局、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加強辦理大陸地區梅製品自第三國轉口進口之查緝;另亦函請衛生署對市售梅加工品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與用量標準嚴格抽檢,以維護國人健康。

三、行銷面

(一)輔導水里鄉農會、信義鄉農會、富里鄉農會與松青、丸久、興農、中國青年商店、花蓮市農會等超市結盟,直銷鮮梅。並輔導台東、花蓮、南投、台南等產區梅產銷班辦理青梅產品宅配直銷訂購活動,促銷手採優質青梅,91年度規劃之宅配直銷訂購點如表5 DOCX pdf,累計完成青梅鮮銷達300公噸。

(二)辦理台灣美梅季—美梅列車巡迴推廣活動,主要內容包括梅產品展售、梅加工DIY、梅宴、梅枝工藝多元化利用教學、遊園採梅等,計200場次,協助拓展內銷市場。

(三)邀請中西醫及梅料理專家召開梅營養機能座談會,並以醫藥專欄方式撰文發表,且透過報刊宣導,推廣梅子療效。

(四)結合台北中華美食展推廣委員會,於2002年台北中華美食展活動推出梅之饗宴主題展,由國內知名飯店主廚以梅子入菜,開發近108道佐餐之梅料理,如梅子竹葉鯛魚片、脆梅走油田蛙、梅醋軟絲、梅醋高麗菜、陳年梅雞絨燕餃羹、紹興冰梅凍等。

(五)輔導辦理梅農產銷組織成員行銷、梅餐團膳推廣、梅餐消費推廣等研習,計8場次,加強促銷。

肆、結語

  為永續發展國內梅產業,本會近年來不遺餘力的統籌全省各梅產區資源,從栽培管理、加工利用、行銷企劃到休閒旅遊,分門別類的推動各式各樣的輔導工作,對於穩定產銷以及梅農收益和消費者的認知,顯然的已頗有裨益。然而,就長期而言,如何提昇梅農的自主能力,提升梅園的經營理念,尤其是配合政府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均有待再行突破。因為唯有提高原料品質、規格,才能顯現出國產梅「差異化」的優勢,也才能與大陸低價梅競爭,開創台灣梅產業新契機。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22:3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