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業e化的發展策略

企劃處資訊科 葉執東

壹、緒論

  從過去50年來的台灣農業史來看,台灣農業在我國政府積極保護下,能不斷以創新的農業科技引領著農業發展,如品種的改良、生產技術的改進,有效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然而在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面臨強大的國際農產品進口的競爭壓力,我們的策略是要主動出擊,而非被動防禦。因此必須調整生產型態,避免與國外農產品做價格上的競爭,而以發展出差異性、不可替代性的產品或服務來強化競爭優勢,這其中又以創新研發以及行銷服務等高附加價值項目為優先考量。例如在創新研發上,可藉發展農業科技,促成產業升級,發展生物科技,設立分子農場生產多功能農產品,賦予農業新的生命;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增強動植物抗病能力,減少用藥以發展有機農業。在行銷服務方面,可結合國內電子資訊產業的優勢能力,利用資訊科技(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整合資源接軌國際行銷全球。如以資訊科技健全產銷資訊服務及整合農業資源,透過精確之產銷資訊的分析,提升農產品產銷效率。

  農業資訊化就是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展和應用現代資訊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運銷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分析等各個具體環節,從而極大地提高農業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準的全過程。農業資訊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農業市場化的基石,也是農科教結合的必然選擇,是實施農業市場政策的必要手段。

貳、農業資訊化的現況與成果

  資訊技術在農業經營上的應用由來已久,而且層面亦相當廣泛,以農業政策部門所規劃的「農業資訊體系」如下圖:

農業資訊體系架構圖

  本體系包含了生產調查、市場交易、行銷服務、農產貿易、產銷分析、經營輔導及農業環境資訊等七項資訊應用服務機制,以各項利用網際網路技術與行動通訊的整合產銷資訊系統為核心,從農產品的產銷資料調查、蒐集及資訊服務的提供,到輔導農民、產銷班、農會及通路業者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均涵蓋其中。

  此外,在農產品產銷資訊服務相關應用方面,農委會委託資策會建置產銷班資訊服務網提供市場行情、生產與銷售之價量資料、農業資材與農產貿易等產銷情報資訊,至92年度9月底止共有334,442人次瀏覽利用。此外,更為協助發展台灣農業之潛能,開創台灣農業之新里程,農委會於前(91)年度著手進行「農業產業知識管理」計畫之規劃,以建置農業產銷資料倉儲系統為農業知識管理應用之資訊基盤建設(Infrastructure),整合「市場情報服務查詢系統及資料庫」、「農產品交易行情系統及資料庫」、「農產品貿易查詢系統及貿易情報資料庫」、「農情報告作業系統」、「農產品物價查報系統」等五個系統之電子資料庫,去(92)年賡續新增「農產品生產成本調查系統」、「稻米生產量及面積調查」與「稻米糧價及小包裝價格調查系統」至農業產銷資料倉儲系統,利用線上即時分析系統進行整合來自不同系統之資料庫,創造屬於農業的知識經濟,達成農業資訊化的具體目標。而農產品之產地物價查報亦已建立網路化查報系統,提高農產品物價資料之時效性與正確性;至於批發市場電腦拍賣資料均已存入資料庫,除提供供應者查詢出貨價格外,亦可提供一般民眾查詢各批發市場行情資訊。

  為提供農業生產者經營決策需要及政府擬訂各種農業政策之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針對農產品產值較高;或具敏感特性;或有產銷失衡之虞;或因生產成本較高,易受進口農產品衝擊等特性,選定生產預測項目,辦理預測調查工作。預測調查項目包括特用作物、果品、蔬菜、花卉、雜糧等項目,依其長、短期採收性質,分就月、季、期作別,並考量其生產收穫時期進行預測。預測調查結果除透過新聞稿件即時發布,並鍵入農業委員會農情預測相關網站,以及提供農政與農情等十餘種平面媒體廣為報導,供各界參閱。

  另為了解農作物種植面積與產量資料,分別辦理裏作、一期作與二期作之面積與產量調查,相關生產情形及地區,亦透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情報告資源網站,提供各界查閱。

  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相關應用方面,農委會所輔導之農產品網路商城至去(92)年度9月止,共擁有7,700名會員及60個產銷班或農會為供貨單位,提供消費者6百多種品項的農產品選擇,營業額平均每月約達170萬元(其中企業對個人之營業額每月平均20萬元,企業對企業之營業額每月平均150萬元)。此外,農委會更積極執行導入休閒農業資訊服務與農產品行銷之整合,在目前積極推動的行動通訊應用的休閒農業資訊服務中,更整合具競爭潛力與地方特色之農特產品之行銷資訊,以同時活絡休閒農業之參與及農特產品交易,建立發揮協助台灣農業發展的一項新措施。

  農委會為推動農業發展,自90年起積極推動「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絡」計畫,以建構農漁民組織資訊體系,強化農業行政效率。本計畫以3年時間完成全部344個農漁會區域網路設施,並建立連結網際網路機制,同時委由各農漁會資訊共用中心開發農漁會共用軟體,使農漁會推廣、供銷、保險、會務等部門向資訊化邁進。此外,並開發農漁會公文電子交換系統,加速農漁會與政府部門間公文處理時效;建置Web-Based電子郵件系統與討論區,建立農業社群成員溝通管道,凝聚社群成員發展共識。

  在改善產銷班經營管理方面,農委會亦委請各農漁會資訊共用中心、各區農業改良場、農會推廣人員以及大專院校師生,給予農民及推廣人員相關資訊應用系統之教育訓練,且至農民家中輔導其應用「產銷班經營管理系統」,教育農民利用資訊科技提昇經營農業之效率,進而達成農業經營企業化、現代化與國際化。

參、農業資訊化的未來

  在已開發國家中,資訊化過程大致經歷三個發展階段:20世紀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計算機進行科學計算;70年代工作重心是農業資料處理和農業資料庫開發;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初以來,研究重點轉向專家知識庫與自動控制的開發以及網路通訊等技術的應用。不諱言地,農業資訊化已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和深遠的影響,未來農業資訊化的目標應朝下列幾個方面努力:

一、整合農業環境資源,健全農業產銷機制

  農業的發展是生產、生活與生態三個面向並重的事業,而且三者之間並非相互獨立,而是存在著一種彼此影響的互動關係,例如當我們追求高生產效率時,可能會對生態產生影響;當我們研發新品種或新技術時,亦需考量產品的優質性及安全性是否能滿足大眾需求;而重要農產品產量的多寡更直接影響到民眾生活,也是農政單位時刻密切注視的重要資訊;凡此種種,均需要完備的農業產銷資訊以做為各界產銷決策參考。

  以產銷資訊中的生產調查為例,資訊中應包含農作物、糧食、漁業、畜禽、加工等生產資料以及農民生產成本調查,藉由種植、養殖面積以及收穫、產量等資訊,提供為產銷分析之基礎資料,目前農政機關已定期針對農作物、糧食、漁業、畜禽、加工等生產資料進行產量調查。此外,農政機關並輔導農民應用「產銷班經營管理系統」,透過資訊系統管理生產資訊,以協助農民提高經營管理效能。然而,因現階段台灣農民對於資訊科技之認知與應用能力稍嫌不足,致使在生產資訊之提供過於保守,使得在目前建立生產資料倉儲工程中,缺少此類精準資訊。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產銷班經營管理系統」,並透過農漁會「農業資訊社群網絡」所建立之農業資訊高速公路,以精準及即時(real-time)的蒐集機制,彙集生產相關訊息,有效推估農民生產成本,建立各類別或地區平均生產成本資料庫,將是未來產銷資訊建立的一大工程。

  在運銷資訊化方面,除持續落實傳統市場交易行情資訊的蒐集與應用,以為農民及農會經銷人員出貨、調控之決策參考外,尚需未來農產品市場交易資訊應可再延伸至零售業者,建立大賣場、生鮮專賣(量販)店等交易資訊蒐集系統,使得自產地、批發至零售之農產品銷售活動得以運用資訊串連起來,不但使交易資訊透明化,而且可以有效抑制人為操縱,實現社會公義。

  以精準的資訊建立完整的農業生產調查、市場交易、農產貿易等資料庫,並建立產銷分析決策支援系統,以全面性觀點綜合運用各系統資訊,以產業別或地區別分析建立產銷模式,提供農業經營者改善營運績效指標,進而發展產銷預警機制降低產銷失衡風險,這是未來農業資訊應用於產銷調節的重要措施。

二、推動農業核心知識的應用,創造農業競爭優勢

  農業核心知識與智慧是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資源,而知識與智慧是以資訊為基礎的,知識是資訊的積累,智慧則是知識的活用。在農業經營的環境中,當資訊、知識和智慧的價值得到確認和重視的情形下,則一般消費者對產品中所感受的物質比重相對降低,而對資訊和智慧的比重相對增加,亦即農產品消費市場的資訊諮詢服務未來將成為市場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未來農業勞動力結構將發生劇烈變化,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勞力工作者」越來越少,而從事資訊技術勞動、智慧知識的勞動,包括提供資訊產品和資訊諮詢服務的「知識工作者」將越來越多,農業產業的勞動密集比重將下降、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比重將提高。

  因此之故,農業部門將透過推動農業核心知識的運用,師法企業經營之知識管理應用於農業發展,透過農業網路社群之協同合作,整合農業生產、銷售與管理專業人才及相關知識與技術,結合農業產銷上、中、下游產業與國內外銷售與管理資訊,統合發展各類專業資料庫與資料交換介面,促進我國農業知識的累積、擴散與競爭力之提昇,並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標,針對本土化農產品或服務由生產至消費流程的產銷活動價值鏈,加以規劃、執行與管理,以創造農業競爭優勢是未來農業資訊應用不可或缺的做法。

三、以資訊科技協助發展農業價值鏈的管理

  在我國加入WTO後,台灣農業就已邁入全球市場競爭的大環境中,如何避免與國外農產品做價格上的競爭,發展出差異性、不可替代性的產品或服務來強化競爭優勢,是當前農業發展重要課題。

  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ahel Porter)在2000年4月來台演講稿中曾敘述:價值鏈的概念(value chain)是說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基礎是透過一連串的企業內部物質與技術上的具體價值活動(value activities)與利潤(margin),而資訊科技則是貫穿產業價值鏈的重要工具,資訊的傳遞與應用可激發新產品的研發、設計,以及新的服務、行銷,使價值鏈融合起來。

  以下圖表示農業的價值鏈,在價值鏈的微笑曲線中可清楚了解到,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基礎,生產及加工是屬於低附加價值的產業活動,而創新、研發以及行銷、服務是屬於附加價值高的項目。因此,要如何加強農業科技的創新研發與應用、拓展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以爭取消費者認同是未來農業發展著力之所在;另一方面,如何提升較低附加價值之生產與加工效率以強化競爭力,也是未來農業不可忽視的一環,這其中資訊科技串連價值活動更是居於重要地位。

農業價值鏈微笑曲線

  以企業對個人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經營來說明,若我們設定行銷學中的金字塔頂端消費者為目標對象,則除應滿足消費者基本物質需求外,更應追求農產品的創新與服務等高附加價值項目,例如以強調產品服務價值為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者,則應經營安全、高品質與行銷服務的農產品,以提高服務保證附加價值為策略;強調產品創新附加價值為經營模式者,可經營具本土文化特色與結合休閒的產品策略。

肆、結論

  雖然我國因天然資源稀少,生產成本高而失去田間生產的國際競爭力,不過歷年所累積之農業科技相對於大部份國家進步,農業發展的經驗也相當豐富,且我國資訊科技產業發達,生物科技受到重視且生技產業亦開始萌芽,凡此均是農業永續發展的有利條件。在加入WTO後,農業發展與國際市場接軌,尤其可享受各國之最惠國待遇與國民待遇,開啟了以前無法進入的市場,對我國而言,此種前所未有的市場開放,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新契機。

  藉由建構完整的農業資訊體系,農業也能夠透過知識的運用來激發創新,不斷向前推動發展成為「知識產業」。今後農業要轉型,必須走出傳統的以「增產」為目標的「數量經濟」發展,而朝向以「增值」為主軸的「知識經濟」發展,將過去以「提升生產力」為核心的農業政策,轉變為「提升競爭力」為主的發展策略,達到在經濟面,創造符合市場價值的農產品,使農民可以獲取收益;在社會方面,保存傳統文化,並確保民眾足夠的糧食;在環境方面,發展足以保育自然資源與維護環境品質的永續農業。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4-06:2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