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土壤傳播性病害防治之成果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葉俊巖

  耕作方式改變、密集連作、長期肥料失衡、藥劑不當使用,與自然環境之變遷,造成土壤微生物族群之失衡,是導致土壤傳播性病害之原因。其發生是漸進的,初期之為害程度不會明顯,但病原菌是呈級數繁殖,到發現時,往往呈爆發性危害而難以收拾。因此要長久防治土壤病害並無速效性的方法,必須從根本作起才有可能。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近年篩選能抑制土壤傳播性病害之木黴菌,分別利用玉米桿粉-蔗渣-泥炭土(3:1:100)調配成固體基質培養,以及用蔗糖蜜(Molases)、硫酸銨、玉米桿粉及蔗渣調配,碳氮比為50-80之液體培養基,進行木黴菌之厚膜孢子增殖量產,成果已達應用階段,往後將朝商業化製劑發展。

  目前,以固體基質培養之木黴菌,混拌至甘藍育苗介質防治苗立枯病試驗結果, 木黴菌接種三天後,可使立枯絲核菌之檢出率自28% (1.5繁殖體/克) 降至2% (0.12繁殖體/克) 以下,甘藍苗之苗立枯病發生率降至3%以下,有效抑制其危害。在萵苣苗立枯病與萎凋病之防治上,種子於接種木黴菌之育苗介質預措24-36 hr,再播種則受立枯病之感染率可降至12%(圖1, 2),而在不添加木黴菌之泥炭土中預措,播種後受害率為28%,不作預措之種子,受害率為45%,但種子若在Polyethyleneglycol溶液中預措,則木黴菌會呈休眠狀態,無法表現保護作用。因此,利用木黴菌作種子預措,須慎選預措用之溶液或介質。

  萵苣萎凋病防治結果,施木黴菌再施蔗渣堆肥可使發病率降至7.1%較對照之24.7%具顯著之效果(圖3, 4),而產量分別為23,000 kg/ha,較對照之18,900 kg/ha高。在甘薯萎凋病防治之應用,土壤施木黴菌,每公頃再施苦土石灰4 噸或6噸,葉黃化指數分別為16.7%及7.2%。不施木黴菌而施苦土石灰4 噸或6噸之處理,則分別為26.1%及11.2%,而不施苦土石灰及木黴菌之對照為37.9%,顯示木黴菌及苦土石灰均能抑制萎凋病。產量方面之比較,施木黴菌且施苦土石灰4 噸或6噸之處理,分別為17,056公斤/公頃及12,056公斤/公頃。不施木黴菌而施苦土石灰之處理則為分別16,638公斤/公頃及12,556公斤/公頃。不施苦土石灰及木黴菌之對照為13,120公斤/公頃。若施苦土石灰6噸/公頃,雖葉片黃化指數較低,但過多之苦土石灰會使氮肥流失,且抑制土壤中之微生物總族群,對植物生長反而不利。

  從防治試驗結果分析,土壤傳播性病害不能僅依靠拮抗菌作生物防治,而須與其他措施,如種子預措處理,土壤酸鹼值調整,以及適合的堆肥配合使用,才有更顯著的效果。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5-02:19,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