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貳、環境情勢分析與優先發展課題

一、環境情勢分析
二、優先發展課題

一、環境情勢分析

  隨著國內政經結構的轉變,以及國際間互動頻度的提高與範疇的擴大,影響台灣農業發展的因素也愈趨複雜,包括經濟面、社會面、生態面等均對農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茲分述如下:

(一)經貿自由化、國際化加速發展

  國際經貿組織的快速發展,對國際經濟產生極大影響,其中尤以WTO為影響力最大之多邊經貿組織。我國加入WTO後,在全球化之潮流下,農產品競爭壓力加劇,動植物疫病蟲害在國際間流動之風險也增加。雖然WTO新回合農業談判迄未達成協議,惟國際農產貿易加速自由化之趨勢,勢不可擋,加以近年國際間發展區域性經濟整合,許多國家陸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亦加速國際經貿自由化之發展。

(二)商品多樣化與全球化

  由於全球貿易的開放,不僅商品可以在國際間流通,資金、人員等在國際間的往來也大幅放寬。商業經營模式也產生重大變革,各式各樣高效率的貿易型式出現,研發、運籌、生產、銷售及物流高度分工又高度整合的全球運籌模式日漸形成,國內外的界線日漸模糊。台灣地狹人稠,農業生產資源較為貧乏,如何在全球運籌的模式中,定位我國農業之利基為重要課題。

(三)農業產銷結構快速改變

  我國加入WTO後,開始履行降低關稅、開放市場及削減農業補貼等入會承諾,農產貿易自由化的腳步更為快速。在因應WTO之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也帶動農地與人力之移轉與重新配置。另外,由於國民所得增加及社會結構改變,國人生活水準逐漸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趨向多樣化與高品質化。在人口結構高齡化、保健意識增強、休閒及外食機會增多等趨勢下,如何加速農業產銷結構調整,滿足消費者注重新鮮、方便、衛生及安全之需求,已成為一重要課題。

(四)生物技術等新科技突飛猛進

  20世紀末開始,生物技術、電腦科技蓬勃發展,大幅提高生產力。由於生產技術革命性進步,生產由過去主要倚賴天然資源、勞動及資本的方式,大幅加重知識資源在生產中的比重,使得智慧財產權變成一種重要資產,也是一種重要的競爭工具。此等科技的發展不但空前,且發生時間尚短,過去的思維還來不及完全反映,未來的農業發展亦應將此一趨勢納入考慮。

(五)糧食安全備受國際關注

  由於世界人口不斷增加,地球對人口的承受力日趨飽和,在溫室效應、氣候異常、土地沙漠化、農地減少及水源污染等種種不利情況下,糧食供給的不確定性也隨之升高。加上分配不均,許多已開發國家糧食生產過剩,部分開發中國家卻長期存在糧食不足問題。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估計,目前全球61億人口中,因糧食缺乏而造成營養不足的人口,約有8億餘人,預估至2025年,世界人口將增為80億人,糧食安全問題恐成為國際社會穩定發展之隱憂。近年雖有許多國家利用生物科技生產基因改造產品(GMO),為紓緩糧食問題另闢蹊徑,惟其對人體健康及自然生態之影響仍未有定論,故而引發各國對糧食安全的疑慮。未來如何兼顧糧食量的充裕與質的安全,已成為各國的重要課題。

(六)生態保育蔚為世界潮流

  自1970年代以來,生態保育問題即由區域性議題擴大為國際性議題,國際社會間逐漸形成「共同未來」與「永續發展」共識,環境保護運動也隨之興起。1992年全球百餘位國家代表,於巴西里約召開地球高峰會,發表了里約宣言、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森林原則及21世紀議程等5項重要宣示。嗣後,各國更進而簽署蒙特婁議定書與京都議定書,期以減少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之傷害。2002年8月聯合國召開地球永續發展高峰會,針對國際間共同的環境、水資源、能源、農業及生物多樣性等課題進行討論,致力於地球環境的重建。凡此,在在顯示,生態保育觀念不僅已在20世紀蔚為世界潮流,更將在21世紀逐步落實為全球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優先發展課題

  為因應當前總體環境情勢,維護台灣農業永續發展,農業施政以發展知識經濟、提升產業競爭力為主軸,加速農業結構與制度改革,兼顧產業發展、糧食安全、生態保育、農民福利與農村建設等重要課題。

(一)確保糧食安全,提升產業競爭力

  糧食安全為社會安定之基礎,雖然農產貿易日趨自由化,但國際糧食供應變數甚多,為確實掌握充裕、安全之糧食,維護國人健康,仍應維持本土農業之適度生產。面臨全球競爭局勢,台灣農業必須強化產業優勢,並加強衛生安全管理,提供符合市場需求之優質產品及服務,以提升農業競爭力、開創國內外商機。

(二)再造農村社區,增進農民福祉

  面對農產貿易自由化及天然災害衝擊,農民對於各類農業建設、救助與福利之需求益形殷切。農業施政應持續加強農村軟硬體建設,強化農民團體服務功能,重塑農村為清淨祥和的生活環境、富人文氣息的文化鄉城及舒適便利的休閒場所。

(三)加強國土保安,維護生態環境

  農業是具生態維護功能的綠色產業,為提高農業對國家發展之貢獻,應加強維護農田生態,並持續推廣林地保育、平地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同時強化山坡地水土保持及治山防災,以發揮國土保安與水源涵養功能,維續生物多樣性之生態環境。

(四)擴大對外農業合作,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台灣在加入WTO後,農業與各國的競爭合作關係更趨密切,國內農業固須面對進口產品之威脅,WTO規範也提供了公平、穩定的國際經貿環境,帶來國產農產品出口之新契機。為拓展我國農業發展空間,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及活動,務實推動國際農業合作與兩岸交流,進行產業分工,追求互利共榮,開創農業再發展之利基。

  • 回上一頁
  • 94-03-01:14,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