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政策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農業政策
全站搜尋

跨世紀農業建設新策略(86年07月-89年12月)


壹、農業新情勢
貳、跨世紀的農業建設目標
參、農業建設新策略
肆、結語
 

壹、農業新情勢

  近年來,國際經貿自由化、環保運動活躍、兩岸交流頻繁,以及國內政經發展與社會結構丕變,已使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綜觀現階段農業發展所面臨之新情勢,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農產貿易加速自由化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於民國八十二年底達成農業協議;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也於八十四年十一月大阪領袖會議,通過貿易自由化行動綱領,都將促使國際間農產貿易更為開放。我國正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活動,未來農產品外銷機會雖會增加,惟因必須遵守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逐漸開放市場、調降關稅,國產農產品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要在短期內改善產銷體質,扭轉我農產品競爭力不足的劣勢,將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二、糧食安全再受國際關注

  近年來,因全球氣候異常,導致全球穀物生產極不安定。而開發中國家人口成長及所得提昇,對畜產品與穀物需求均增加,以致連續三年全球穀物消費量大過生產量,庫存降至二十年來的最低點,國際穀物價格高漲,糧食安全問題再度受到重視。未來如何確保基本糧食的安全供應,仍是各國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三、農產品消費型態急遽轉變

  台灣地狹人稠,工資昂貴,農業產銷成本偏高,且受天候影響,農產品產量與品質均不易控制。加以社會結構改變,人民所得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趨向多元化,講究高品質及衛生安全。食品消費結構急遽改變,而生產結構卻未能適時因應調整,未來國內農業產銷的穩定性將更不易掌握。   

四、農漁民福利需求日益殷切

  農家所得長期以來較其他行業家庭所得偏低,近半數的農民年齡超過五十歲,多數在年輕時代,對台灣經濟發展貢獻良多。然目前的農漁村建設,卻過於零散缺乏整體規劃;交通、醫療、文化、休閒等方面,相對於都市皆較顯不足。面對農產貿易自由化及天然災害頻繁之衝擊,各種農業救助仍有待加強。老農福利津貼尚屬暫行措施,農民年金制度亦尚未實施,建立農民社會安全體系,增進農民福利,為農民所殷切期盼。

五、維護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部分山坡地、林地過度開發與利用,影響林地涵養水源及水土保持功能;部分沿海地區過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過量使用肥料、農藥,以及農工廢水、廢棄物的不當排放,使水土資源受到污染;濫捕、濫採野生動植物,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這些都對大自然造成嚴重戕害。歷次重大環境災變,均證明唯有良好的治山防洪、水土保持、污染防治才能維護生活安全與生產安定。生態保育及環境維護,已不只是為了配合國際環保潮流,更是讓國人享受田園之美,為子孫留住一片青山綠水的迫切任務。

六、兩岸交流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

  海峽兩岸基於地緣關係及經濟發展的互補空間,未來交流將更趨頻繁。當前兩岸關係的發展,對農產品間接貿易、農業投資與技術交流,短期間雖已產生互補互惠之效果,但大陸部分農產品卻已逐漸成為台灣農產品的競爭對手。此外,兩岸在沿近海漁業資源的競用,造成資源枯竭;大陸農產品走私來台,亦打擊我農產品價格,影響農民收益。諸此問題,如何研擬適當對策予以解決,使兩岸農業交流能同蒙其利,是規劃未來農業施政應考慮的關鍵因素之一。

 

貳、跨世紀的農業建設目標

  面對農業發展的新情勢,今後農業施政將秉持整體性,在兼顧發展農業、建設農村及照顧農民的前提下,達成下列目標:

一、發展現代化農業─追求「效率」與「安定」

  早期的農業以追求增產為目標,進而朝提高產品的品質與價值發展,面對國際間劇烈的競爭,必須追求效率的經營,才能激發農業的再成長與全面競爭力的提昇。此外,農業易受天然災害、供需失調及進口農產品影響,農產價格與農民收益不穩定,因此建構一個「安定」的經營環境,與追求「效率」同為現代化農業的兩大核心。  

二、建設富麗農漁村─追求「富裕」與「自然」

  農漁村不只是農業生產及農漁民生活的地方,也是全體國人之休閒場所。政府必須規劃推動整體性的農漁村建設,改善農漁民生產與生活環境,加強農漁村文化建設,以縮短城鄉差距,並強化社區意識與環保觀念,落實資源永續利用,提供國人享受田園之樂、保有鄉土之美。                      

三、增進農漁民福祉─追求「信心」與「尊嚴」

  配合前述有效率且安定的農業經營與完整的農漁村建設,同時加強以人本主義的立場照顧農民,為未來農業施政的重要目標。經由農漁民社會安全制度之加強,提昇農漁民福祉,使其生活富裕安定,自能建立營農信心,認同鄉土。其社會地位亦相對提高,生活更有尊嚴。

  以上三大目標,為涵蓋農業、農村與農民的整體性農業建設規劃。為配合全方位施政理念,將以國際觀積極推動國際農業合作,加強農業科技交流,提昇我國科技水準,並善盡國際責任,以提昇我國國際地位,同時規劃推動前瞻性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創造雙贏局面。

 

參、農業建設新策略

  為達成上述跨世紀農業建設目標,未來在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農民福利、國際合作及兩岸交流方面,將採取以下各項策略:   

一、建立安全與均衡的糧食生產制度

  現行以減少稻米為主要目標的稻田轉作計畫,已完成階段性目標,為因應國內外經貿環境改變,本會已研擬「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以為接續。稻米生產將由「自給自足」調整為「供需平衡」,不再強調減少稻作面積,以安定稻米生產;玉米、高粱、大豆及原料甘蔗之生產面積與收購數量將逐年調降,以「現金直接給付」取代現行保價收購,另以輪作與集團獎勵,推廣地區性特產及擴大生產規模。此一新的糧食生產制度,預期可達成稻米供需平衡、確保糧食安全與穩定糧價;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範,兼顧農民福祉,及加強農田生態保育,維護農地永續利用之目標。        

二、發展具高度競爭力的農漁牧產品

  為因應經貿自由化、妥善運用施政資源,今後農產品將採取選擇性、重點式輔導,部分生產力偏低、高污染、高社會成本、低價值的產業將逐漸淘汰,另依據比較利益原則選擇市場潛力大、附加價值高、具有競爭力的重點產業及具地區特性的農特產品,建立市場導向的生產觀念,落實適地、適作、適量,推動產銷作業合理化、自動化,開發新品種及種苗技術;並將整體規劃漁業發展,推動台灣成為亞太水產種苗中心;擴大畜牧業平均生產規模,降低產銷成本,提昇產業競爭力。                  

三、輔導具企業經營理念的產銷組織

  農產品市場開放後,具強大資金及管理能力的國外農企業,將挾其行銷組織力量,增加出口農產品至我國。我們必須有高度企業經營理念的產銷組織,才能與其競爭。未來將全面推廣設置重要農產品產銷班,做為政府施政及產銷輔導的基層單位,培育班員成為有企業經營理念、高科技知識,能充分運用市場資訊的現代化農民。並加強各產銷班之縱向與橫向整合,輔導建立契約供銷制度,穩定產銷,發揮自主性調節功能。對於各級農漁會,亦將因應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修改現行農漁會法,調整其組織功能,健全信用部等業務及財務管理,促進農村金融之安定。           

四、建立效率與服務的運銷體系

  縮短運銷通路、提昇運銷效率與加強對消費者服務是現代化農產運銷的趨勢,今後將擴大辦理共同運銷、推動農漁會直銷網區域整合,輔導設立超市及包裝配送中心。興建現代化批發市場,建立批發市場電腦拍賣制度,放寬批發市場經營主體資格,結合生產與運銷科技,並改進運銷設施。擴大辦理優良農產品標誌,建立品牌,以提昇國產農產品之品質形象。              

五、創造安定的農業經營環境

  農業生產具有較高的經濟不確定性和天然災害風險,建立農業安定經營制度非常重要。因此要選擇重要或具價格敏感性農產品,建立產銷失衡預警制度,加速產銷資訊傳遞,使農民能及早因應調整,必要時由政府採取緊急調節措施;並加強辦理農漁業天然災害救助,簡化作業程序,便利農民申請,對災區及受災作物依地區特性增加認定彈性;同時寬籌基金,辦理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以安定農業經營。

六、發展政策導向的產業科技

  農業科技必須配合階段性政策需求,調整研發方向。當前農業所迫切需要的是提昇競爭力、提高品質、維護生態環境之科技,今後將妥善整合現有農業科技研發體系,有效運用農業科技人力與經費,組織研究群,加速生物技術、育種育苗、重點產業、自動化、運銷及生態保育等科技之研發。並以農業改良場為中心結合現有農業推廣體系,將農業科技研究成果,落實推廣到農場,促進產銷之科技化。

七、推動兼顧人文與自然的農漁村建設

  農漁村之硬體建設、社區規劃及人文活動,應與大自然環境相融合,以達人與自然和諧之境界。今後應配合國土綜合計畫,結合實質建設、景觀維護與農村產業文化資源,推動具整體性及社區特色之建設,規劃休閒農業區,擴大輔導休閒農園、遊憩森林及娛樂漁業之發展。並健全農漁民社會安全體系,將農民年金給付納入農民健康保險制度中實施,且將配合國民基礎年金之推動,規劃農民離農附加年金制度,達到農村生活富裕與自然之政策目標。

八、推廣和諧永續的農業經營

  農業水土資源的利用有其極限,須兼顧保育與開發。養殖漁業過度使用地下水,與地層下陷有關,今後將擴大推廣海面養殖或輔導轉移海外投資,並配合農地釋出方案,將部分養殖漁業區規劃為低密度開發之休閒用地。坡地水土保持與治山防洪為防止天然災害損失的重要工作,將進行整體規劃治理,以集水區為保育單元,採用總量管制原則,嚴格審查,限制開發,以確保生產與生活環境之安全。此外,為維繫生產與環境之和諧關係,確保資源長期之生產力,將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景觀維護;防治農業污染,有效利用農業廢棄資源,推動施用有機肥料、生物肥料、合理施用化學肥料及非農藥技術,形成農漁牧生產、水資源涵養與生態保育相結合之永續經營方式。

九、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

  放寬法令限制為活潑農業資源利用之必要措施。今後將配合國土綜合規劃,推動農地釋出方案,使農地資源合理分配至各部門,以利國家整體建設;並修改農業發展條例,放寬農地承受人資格限制,讓農企業法人也有機會取得農地,從事資本與技術密集的農業經營。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及生產力提高,部分農業勞動力可加速外移至非農業部門,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效率。在水資源利用方面,未來農業用水亦將透過生產結構調整及配合國家整體產業發展,規劃建立農業水源移用補償制度。

十、建立消費者對本土農業的信心與支持

  國產農產品如果不能取得消費者的信心,將失去與進口農產品競爭的生存空間。未來將以高品質及本土特色,建立與進口農產品的市場區隔,並加強農產品衛生安全檢疫與檢驗、建立國產品標章制度,以優良的品質形象建立消費者的信心。同時發展與消費者生活相結合的綠色農業,提供安全、舒適及開闊的生活空間,進一步爭取消費者發揮人親、土親、文化親的情懷,全力支持本土農業。

十一、強化互惠互利的國際農業合作

  國際農業合作具有經濟、政治及外交等多重目標,我國正面臨經貿自由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新情勢,農業發展領域必須自國內擴及國外,農業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農業政策必須以宏觀的角度、國際化的觀點,並以建立地球村的觀念進行規劃。未來工作的重點,除繼續推動亞、非及中南美與我友好國家之農業合作外,將配合南向政策,與東南亞相關國家進行農業合作,協助其推動農業及農村之發展;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亞非農村復興組織、亞洲生產力組織等區域性國際組織之活動與計畫;推動與先進國家的農業科技交流,參與推動國際生態保育工作;並推展海外林業及漁業合作,共同開發海外農業資源。

十二、推動雙贏的兩岸農業交流

  兩岸農業交流應使雙方共蒙其利,避免傷害國內農業發展。在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下,推動兩岸人才、技術及種原交流,充分利用兩岸農業資源及管理沿海漁業資源,共同增進農業生產力;另將配合國統綱領之進程,建立兩岸有秩序的貿易及區域性之農業合作模式,選擇在資金、技術、勞力及資源具有互補性的產業,尋求跨海分工合作的可能性,共創產業發展的雙贏契機。     

 

肆、結語

  我國農業曾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性角色,但過去的輝煌成果,並不能保證以後的成功。體察大環境的新情勢,制定全方位的農業政策,方為確保邁向廿一世紀農業建設的成功關鍵。      

  本會所研擬之「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是以務實的態度,力求策略上的創新和突破。在產業發展方面,以提昇產品競爭力為主,兼顧環境的和諧與資源的永續利用;在農村建設方面,注重整體性規劃,並兼顧人與自然的融合及生態環境的維護;在農民福祉方面,除增加其收益外,透過福利安全制度,保障其生活安定,提高其社會地位。                          

  展望未來,農業將邁向現代化,在安定的經營環境下,發揮生產效率;農村建設將趨於富裕與自然,城鄉差距縮短,展現安全、健康的綠色空間,供全民共享田園之樂;農民營農將更具信心,生活更有尊嚴。       


回上方 回上一頁
94-03-01:53,788
隱私權及資訊安全政策/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會位置圖/各縣市動物保護申訴電話/緊急災害聯絡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