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華山土石流整治與農村建設成果

水土保持局 陳榮俊 翁志成 章裕賓

一、前言

  雲林縣古坑鄉華山地區的華山溪與科角溪上游源頭,於921地震造成嚴重崩塌,崩落之土石大量淤積於山谷中。89年2月、4月及6月豪雨,上游砂石大量下移,淹沒縣道,衝毀民宅、農園,沿岸15戶房屋及下游居民均受到嚴重威脅。

  農委會為協助華山居民重整家園,由水土保持局著手進行土石流治理規劃,並同時推動農村聚落重建工作。也開始凝聚華山社區居民,重新思索農業發展方向,為了營造華山農村聚落,水保局不但鼓勵居民參與公共事務,創造就業機會,並和社區民眾溝通之後,這幾年來逐步改善各項農村公共設施,並儘量僱用當地民眾參與施工,讓居民以懷抱建設新鄉的心情,發揮農村建設整體成效。

二、地區概述

(一)地理位置及範圍

  本區位於雲林縣古坑鄉,東邊與北邊與桂林村相接,西接華南村,南與嘉義縣梅山鄉為界。

(二)自然資源

  1. 地形

    本規劃區標高介於330~1,300公尺之間,東方大尖山及二尖山為全區最高點。

  2. 水資源

    本區由於位在大湖口溪上游,區內以華山溪與科角溪為主要溪流。

(三)人文環境

  1. 人口狀況

    本村人口數計有293戶,939人。

  2. 產業發展

    本區經濟產業過去以來一直以農業為主,主要作物為檳榔與茶葉;近年來轉作之咖啡栽植成功,打出「台灣咖啡故鄉」的名號。

  3. 文化資產

    區內有包括傳統紙寮、銘傑交趾陶工坊等文物資產。

(四)災害情形

  88年921大地震,區內部分房屋毀損,全倒戶7戶、半倒戶7戶,並造成地層鬆動。89年2月、4月及6月豪雨,上游砂石大量下移,溢過科角溪上游防砂壩,淹沒208號縣道,部分造成土石改道,衝至21戶民宅危及住家安全,附近果園、茶園亦遭受嚴重損害。

  民國90年9月16日豪雨,華山溪挾帶大尖山約6萬立方公尺原崩落的土石,再度長驅直入村莊,沖垮華山通往松角部落的松華橋,土石阻斷交通。

三、重建規劃構想及設計理念

  921震災重建工作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依據「921震災農村聚落重建作業規範」及「農村聚落住宅興建獎勵補助要點」著手進行農村聚落重建工作,計畫期程4年,其重建工作重點方向為:

  第一年以農村住宅重建、災害復建為最優先項目。第二年優先辦理農村住宅重建及基本公共設施改善等。第三年發展農村產業、公共及休閒設施興建。第四年加強辦理生態、環保及提升產業文化等,以全面改善農村環境,創造農村新貌。

(一)重建規劃構想

  1. 房舍

    依據「農村聚落住宅興建獎勵補助要點」相關規定並配合既有農村自然景觀,協助設計興建符合居住空間及生產功能需求之房舍。

  2. 土石流整治

    對於本區需要整治之野溪儘量以近自然工法就地取材施作,並配合植生予以穩定土石,避免災害再度發生。另就華山溪土石流整治完成後,設立華山土石流教學園區,以發揮本區寓教於樂之功能。

  3. 產業

    目前於規劃區內新興的休閒農園、有機農園、民宿及觀景咖啡等,逐步朝向多元化的休閒農業發展,以提供該區永續發展。

  4. 自然生態環境

    擁有相當豐富的自然生態、人文歷史資源及完整的農村環境,如古橋、螢火蟲復育池、登山步道觀景、土石流整治區、龜仔頭傳統三合院、金山發手工紙廠造紙等,為發展自然生態深度旅遊的好去處。

(二)設計理念

  華山地區為土石流發生危險地區,設計理念首重安全,並考量兼顧自然生態的平衡,故以全方位的土石流整體治理來進行規劃設計,其次在整體發展的理念上,則結合居民參與、政府資源及專業團隊,加入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引導居民參與,配合政府部門及專業團隊,將資源作最專業及有效的分配。

  1. 在土石流安全防治方面,首先針對上、中、下游分別考量:

    (1)上游河段因921地震造成大量崩塌及表土鬆動,土層鬆軟遇雨沖刷而下,為土砂之生產源,治理方式以穩定坡面之源頭處理(裂縫填補)及控制土石下移設置透過性防砂壩。

    (2)中上游段溪床因已有大量土砂堆積,採用攔阻工法調節、控制土砂,交叉設置透過性及非透過性防砂壩。

    (3)土石流防治應趨吉避凶,事前預防,事中掌握,事後即時處理,達成防災、減災及避災目標。

    在集水區整體治理考量下,一方面考慮到安全及功能性以防止土石流災害的發生,一方面可兼顧當地自然生態景觀之維護,工作內容方面包含:

    • 強化居民避災及減災的觀念,89.08.04、91.12.19及92.6.17在華山地區舉辦3場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

    • 集水區上游以源頭整治抑制崩塌發生,僱用在地人辦理打椿編柵、坡面排水、危木清除及種子撒播等工作。

    • 中上游段溪床因已有大量土砂堆積,採用攔阻工法調節、控制土砂,設置透過性及非透過性防砂壩。目前除清除淤積之土砂外,已施設二座梳子壩及砌石壩三座及固床工24座兩岸為乾砌大石護岸。

    • 中游段因溪床局部較寬坡緩,主要以攔阻工及淤積工為工程措施,目前已施設多座砌石固床工。

  2. 在整體發展方面,農村聚落社區總體營造,其主要之精神在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以提昇生活品質,且為創造社區就業機會、啟動社區自主機制及改造社區空間環境。藉由結合人、文、地、景、及產等5項資源,由地方居民參與其工程設計、施作的過程,使社區營造的精神在地方紮根,進而加強居民對「家鄉」的歸屬感,並注入農村社區的活力。

    因此,本次社區總體營造將居民的想法與專業規劃團隊的理念互相結合,其優點包括:

    (1)利用專業技術展現居民想法:專業規劃團隊利用「透視圖」、「示意圖」或「視覺模擬」將居民的想法展現出來,不再只是紙上談兵。

    (2)利用修正尋求最適方案:居民可以在圖面上與專業規劃團隊共同討論自己村莊的願景,並透過不斷的修正,找出最適方案。

    (3)提高公共設施無償提供的意願:能與居民於事先溝通用地取得之位置、範圍及工程內容,能夠讓居民放心提供土地供農村發展使用,使工程能夠順利完成,達成促進農村發展的目的。

四、實務案例探討與分析

(一)土石流防治工程自然生態分析

  1. 在集水區上游以源頭整治抑制崩塌發生,以打椿編柵、坡面排水、危木清除及種子撒播等方式,僱用在地人,保護自己的家園,以最省錢的方法,有最好的效果,達到抑制土石流的發生。

  2. 華山溪為土砂災害嚴重河道,為兼顧生態與災害的防治,採取梳子壩有效的攔截粗顆粒石塊,且透過性的壩體設計不會將土石全部攔下,可顧及自然輸砂的平衡。

  3. 砌石固床工以現場採集的大石為材料,其設計理念符合多項的自然生態原則。

  4. 輪胎保護工,於梳子壩前方做為土石流發生時的緩衝材料,一方面為資源回收利用,一方面亦可節省部份混凝土用量。

  5. 護岸採坡度1:1乾砌塊石,再以現場塊石回填,緩坡、含土壤及多孔性設計及可增加生物多樣性及植物生長

  6. 堤頂道路旁以植塊石做為護欄的施工方式,搭配綠美化設計。

(二)社區總體營造工程

  本區設計精神即於事先充分的與居民討論配合地方發展的極需工作,並且透過示意圖的表現,使居民能夠充分的了解設計者的理念與用地的範圍,且居民也能夠於圖面上就其想法作討論,致工程能夠滿足居民要求,順利完工,創造居民、政府及至專業團隊三贏的作業模式。
案例:入口意象工程

(一) 規劃構想

  1. 於華山村設計代表社區入口之意象。

  2. 華山村以咖啡豆及生態聞名,設計理念加入此自然及人文特質。

  3. 塑造夜間照明設施,以加強夜間時遊客印象。

(二) 居民參與過程

  1. 經居民與規劃團隊討論結果原本將入口意象地點設在華山、桂林二村共同入口處,而現況圖及示意圖如下:

  2. 但與地主商討後,地主並不願意提供土地作為入口意象使用;再者,居民也感覺上示之入口意象並不能表現華山村咖啡豆及生態的主題,並且也沒有設計夜間照明設施,因此要求社區營造廠商再加強設計。

  3. 最後,確定於華山村福德宮前設置社區入口意象,並且設計採鋼板以雷射切割及縷空技術,結合鋼骨及磚造,表現華山社區生態及現代與古樸意象,意象前在增設咖啡豆造型之花崗石,以強調『台灣咖啡的故鄉』特色。

  4. 因本區目前主打咖啡產業及觀夜景,為加強夜間時遊客印象,設計塑造夜間不同景觀及螢火蟲意象之景觀照明設施更為重要,經規劃團隊巧思設計如下
(三) 效益
  1. 建立農村社區門面,吸引更多遊客。

  2. 結合當地自然(螢火蟲)及人文(咖啡產業)資源所呈現的入口意象加深當地旅遊的深度。

  3. 考量日夜間功能,增加公共設施之效益。

  4. 週邊植栽綠美化多為居民親手種植,完成後增加居民的成就感,後續之維護管理工作也較易推行。

    本區整體建設使當地不只包含環境特色,同時也具有獨特的人文氣息,並且以土石流整治區所改建的教學園區,進行土石流災害的解說教育,使得來參觀的民眾實地瞭解水土保持設施的功能。

五、檢討與建議

  將水土保持導入以防災為目的,以安全為導向,以社區為尺度,推動社區防災總體營造工作,初步可在土石流敏感區、人口密度高、社區參與度高及已有民間團體協助之社區,加強防災整備,以降低災害,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再轉向為農村發展,進而總體營造社區之文化、休閒、產業及生態等發展方向,將可以創造永續發展的新社區,亦可以開創出水土保持與社區結合的新方向。

  針對本區建設經驗,提出以下推動水土保持及農村建設工作之建議:

(一)以生態工法推動山坡地保育和防災工作。

(二)建立鄉村綠網,進而串聯成鄉村的生態體系。

(三)建立鄉村生態環境建設及維護機制。

(四)配合人文環境進行重建工作。

(五)培養鄉村居民參與農村村建設意識。

(六)鼓勵鄉村居民對地方的特色提出規劃願景。

(七)輔導居民成立永續性工作小組,予以社區總體營造教育訓練,以社區總體營造方式,達到社區特色永續發展目標。

六、結論

  重建工作剛開始的時候,進行的非常困難,居民有茫然、有疑惑,端賴進駐團隊及同仁的契而不捨,才能逐漸步上軌道。漸漸地,規劃區居民熱心參與、進駐團隊也幾乎融入了聚落居民的生活,這些正是社區營造最早的構想,結合大家的力量,共同找尋社區未來發展最適合的方向。

  華山透過社區營造規劃為4個大區、10個小區,每一個大區有不同的整體特色,每一個小區有不同的休閒、遊憩及教育的功能,結合當地特殊的自然景觀及人文咖啡,將成為一極佳的休閒、教育園區。

  華山社區農村聚落營造,在一點一滴進行同時,隨著咖啡產業的興盛,也打響了台灣咖啡故鄉的名號,各具特色的咖啡館一家一家地興起,不但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華山自然生態與農村資源景觀的有效結合,令重建後的華山農業社區徹底脫胎換骨。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23:2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