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牛奶鳳梨(台農20號)簡介

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 林榮貴

一、前言

  鳳梨(Ananas comosus L. Merr)為台灣重要的經濟果樹之一,光復初期鳳梨加工製罐及鮮果外銷賺取外匯,民國60年栽培面積高達1,7202公頃,栽培品種以開英種為主,生產之鳳梨除了國內鮮食消費外,大多加工製罐外銷;之後,由於工資上漲生產成本提高,外銷競爭力減弱,至民國72年栽培面積遽減到4,837公頃,生產之鳳梨僅供國內鮮食消費,不再製罐外銷,栽培的品種逐漸多樣化。日據時代末期,本會農試所嘉義分所育成的台農4號(釋迦)與台農6號(蘋果)陸續問世,民國75年鳳山分所育成台農11號(香水)接續登場,而後嘉義分所又育成台農13號(冬蜜)、16號(甜蜜蜜)、17號(金鑽)、18號(金桂花)、19號(蜜寶)等鮮食用品種。由於鮮食鳳梨逐漸為國人接受,因而栽培面積逐年增加,至民國92年已達11,402公頃,產量447,807公噸,主要生產區分布在屏東、台南、高雄、嘉義、南投等縣,以台農17號栽培面積最多,約佔50﹪。雖然鳳梨可利用人工催花處理調節產期,但受到台灣氣候條件的限制,冬季生產的果實酸度偏高,目前栽培的鮮食用品種中,台農13號及台農17號雖為適合生產3~5月的早春果,但6~7月的夏果品質卻不佳,因此選育夏果質優的品種為育種重要目標。

二、育成經過

  農試所鳳山分所於民國61年自夏威夷引進一葉緣完全無刺的未知名品系,63年結第一次果實,果梗細長,果實容易傾斜日曬灼傷,但果肉乳白色,肉質細緻,纖維少,糖度高,酸度低,風味佳,適合鮮食用。63年起利用冠芽葉插、老莖切塊及組織培養等無性繁殖方法加速繁殖,由於一般鳳梨容易發生芽條變異,因此民國70~76年進行後裔族群變異選拔,民國77~79年在鳳山分所進行品系比較試驗,民國81~91年進行區域試驗,於93年8月10日通過命名審查,正式命名為鳳梨台農20號,商品名稱為「牛奶」。

三、品種特性

  本品種植株高大,生長勢強,平均株高126.7㎝,葉片長而柔軟,平均葉長118.3公分,葉緣及葉尖完全無刺。果梗細長,果實圓筒形,果目大而平滑,平均果重約1.7~2.0公斤,成熟時果目尖端轉黃色,果肉呈少見的乳白色,子房空隙度大,纖維少,肉質極細,糖度高,糖酸比高,適合鮮食用。自抽穗開花至果實成熟的日數,較開英種晚20~30日,屬於晚熟品種。貯運性較開英種為佳,在9~12℃下可貯藏2星期;5~10月採收的果實品質較同時期台農17號等品種為佳,冠芽較長且重,裔芽平均1.2枚,吸芽平均1.7枚。

四、栽培管理應注意事項

(一)本品種植株較高大,栽植的距離宜較寬,畦、行、株距以100㎝、50㎝、40㎝,每公頃栽植32,000株為宜。

(二)本品種的果梗較細長,果實容易傾斜倒伏,遭強日晒傷,致使裂目或醱酵腐爛,宜在果實成熟前一個月,逐畦立支柱,以繩索固定植株,防止倒伏,果頂覆蓋黑網防止日晒,惟黑網不宜太早覆蓋,以免因影響光合成使果實品質變劣。

(三)本品種的耐旱性強,但耐寒性稍差,冬季氣溫若低於10℃,會造成葉尖乾枯。

五、推廣展望

  本品種植株生長強健,葉緣完全無刺,栽培管理方便,果實大,產量高達52.8~61.6公噸/公頃,果肉呈罕見的乳白色,消費者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適合生產5~10月的果實,果肉質地細緻,纖維少,風味佳,供應國內消費市場。未來將推廣在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地排水良好酸性土壤地栽植,使鳳梨品種多樣化,使消費者能享受多樣的果品,同時以台農20號果品質優的優勢生產,期能增加市場競爭力,並提高農民收益。

圖1.台農20號牛奶鳳梨的果實圓筒形果肉乳白色 圖2.台農20號(上)的葉片完全無刺
圖1.台農20號牛奶鳳梨的果實圓筒形果肉乳白色 圖2.台農20號(上)的葉片完全無刺
圖3.台農20號的栽植初期的生長情形 圖4.台農20號牛奶鳳梨果實採收的適當成熟度
圖3.台農20號的栽植初期的生長情形 圖4.台農20號牛奶鳳梨果實採收的適當成熟度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25:5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