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文號6969

農業專業區提供農民優質營農環境 「扶農」而非滅農

  • 發布日期:103-03-28
  • 發布機關:農委會(企劃處)

  針對本 (28) 日媒體報導「農地修法改專區,環團轟滅農」乙節,農委會再次強調,臺灣農業必須注入創意與活力,逐步轉型為串接產業價值鏈的新農業,以提高產業競爭力。推動農業專業區即是其中一環,以優良農地為基礎,結合農民與農民團體採規模化生產,輔以政府資源集中投入,將可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提高農地利用效率,擴大農業加值空間,確保國內糧食安全。

專區重視營農環境 不容隨意設置與農業經營無關之設施

  農委會進一步指出,現行輔導的農業經營專區,為落實安全農業並能兼顧產業發展需求,強調所設置項目係屬供農民使用且必要之產銷設施,例如宜蘭三星專區,以青蔥為核心作物,設置農民洗蔥、分級、包裝所需之初級處理集貨場;雲林斗南專區,以馬鈴薯為核心作物,以馬鈴薯初級選別、包裝之設施為主;台東地區之鳳梨釋迦集團產區,亦因應外銷保鮮需求,必須在採收後即時冷藏處理,致須於原料產區設置冷藏儲存設施,供農民使用。此類供農民作採收後立即處理農產品之必要產銷設施,與農地開發無涉,不宜混為一談。

由下而上的專區自主運作 輔導農民實施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

  農委會表示,臺灣農業屬小農結構,平均每農戶耕地面積不到 1 公頃,農地過於零散細碎,無法發揮規模化之經營效益,以專區型態輔導產業發展的模式,在農業施政上早已行之有年,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稻米、花卉、蔬果等產業專區、養殖漁業專區等,民國 96 年開始推動農業經營專區計畫,以建立農產品安全生產基地之理念,透過由下而上方式由在地農會組織農民,帶領區內農民發展具地方特色化的核心產業,同時,建立區內農民對維護農地之共識,協助農民採取與環境親合之耕作制度,實施合理化施肥、生物性共同防治病蟲害,甚至朝向有機農業經營,此外,專區也是各項政策試行的平台,包括結合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引進青年農民經營,並與農村再生結合,兼具生產、生態及生活之農業多功能價值。

維護農地資源政府責無旁貸 創造農業及農民雙贏才能確保農地永續利用

  農委會強調, 因應氣候變遷及確保糧食安全,如何促進各農產業的發展及照顧農民是政府不變的堅持,農業專業區是未來農業向上提升提高農民收益的重要措施,只有將優質安全的農業區域保留下來,提供更優質營農空間,重視農產品品質,才能創造農地加值效益以回饋農民,並兼顧確保農地資源及永續利用目標。

  • 回上一頁
  • 103-03-28:4,012